95后裸辞AI创业一年的真实复盘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23年10月从当时所在的公司离职,到现在已经一年半的时间了。从注册公司到现在也已经一年时间。最近公司经历了团队、产品、融资多个方面的变动,心态已经收拾完成,继续前行。半夜起来,想要把自己一年的创业历程和思考做一个复盘,用于理清思路、明确心志,如果能对想要开始创业、正在创业的朋友有一些共鸣或帮助,那更好。


文章分为 3 个部分。我会尽努力只说人话,诚实简洁。


一、创业 (宏观)


1. 初心


2023年10月从上一家公司裸辞的时候,直接原因很简单:受不了老板的管理方式。对于管理者在公司战略方向、执行方案、岗位定义、预算决策、沟通方式、公司文化等方面其实都积怨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知道,作为一个员工,权责对等,很多事情轮不到我来决策。所以我当时天真的想法是: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尽可能做出一些改变。我也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看来甚至都是用力过猛。


后来意识到这个想法是天真的,是因为我认识到了: 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一个人。 一是因为做不到。人都是自己所处环境和经历的产物,他们本身就是自洽的,否则他们自己就会寻求改变。二是因为我想改变他人的想法本身就是自我意识 (ego) 的暴力延伸。每个人都不一定是对的,所以也就根本没必要去改变别人。


但是后来回想,裸辞离职还有两条更深的原因:一是价值观不同,一些最基础的做人原则有冲突;二是我意识到在一家投资机构永远无法创造直接价值,从而自我实现。 (虽然当时对要实现的目标并不明确,大概就是赚更多钱、更有社会名声的方向)


这两条原因其实就对应了我创业的初心:


一,因为价值观不同,所以我要打造一支符合我价值观的团队,一支人性化、尊重个体意志,为团队自己和客户都打造更美好的生活的团队。


二,因为做VC无法直接创造价值,所以我要自己做产品或服务,直接为更广大的用户受众创造价值。


所以我创业了。2024年3月份的时候在漕河泾注册了公司,开始了探索。


然而,这两个初心对于创业来说是不完整的: 因为初心只有“我”的视角,没有要服务的市场人群的视角。 也就是没有需求的视角——不知道我要服务谁,不知道怎么去了解要服务的人他们真的要什么。但是, “需求”反而是踏入创业领域之后最早、也是最深的第一步。


2. 需求


(先说一下经历)


刚成立公司的时候,我是自己一个人在探索AI应用落地的方向 (这个“方向”的描述定义可能本身就没意义) 。我的第一个demo是AI日历。


当时的出发点是,我认为把AI技术做落地应用的时候都是没有壁垒的,都是套壳应用,唯一有壁垒的地方就是用户数据。我是个J人 (ENTJ) ,同时是飞书日历的重度用户,并且当时对“Alter Ego”的概念很着迷 (可以理解为一个知道你所有信息并且可以帮你做决策的守护天使,对,就是 Jarvis) ,所以我就畅想了一个场景:一个可以用 voice-UI 交互,方便记录自己做过的、要做的所有事情,并且还可以帮你排期、规划、甚至执行一部分任务的智能AI日历。


没有深入调研,我就动手做了。两三天搓了一个本地的ios demo,UI就像草稿、有最基础的功能 (语音迅速识别并AI分条录入) 。拿给二十多个人看和试用之后,发现用户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兴奋。并且前期调研的时候表示有强需求的人看到demo之后反馈一般,而且还会提各种新的功能需求。


在继续访谈了用户、和做过日历产品创业的前创业者聊过之后,得出结论: “牛马”的生活是不得不用日历产品,大部分的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中人们根本不会浪费哪怕一秒钟在做这种很蠢的主动记录上。 (我自己也试了,结果我自己都不能坚持使用) 人们想要的是自由、享受。用飞书和google calendar 是因为没办法,用番茄to-do list和打卡APP是为了缓解焦虑,一上岸、一自由、一放假,人们就放飞自我了。


然后,我又分析了其实只有在强目标导向需要规划、提醒的具体场景,日历才会有用。比如说销售会议、相亲见面。


但是在这些场景中,其实实现目的本身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一个日历规划和提醒。所以我就pivot到了做一款好用的相亲软件方向。


同样是调研并不深入。当时发现的市场机会在于:Dating APP上超过2/3的女生都注明自己希望更加高效地直接见面,且现在约会软件海王盛行、匹配后聊天、见面的效率都极低。


然后我就开始做“小贝果AI月老”。这就是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了。产品也上线了,但是表现不佳。


最终结论是: 见面是相亲的手段和产品功能,相亲的需求才是先要考虑的。 而相亲市场目前是“有钱人选妃、中下层男女相互对立”的市场现状。而年轻人的陌生人市场的现状是“年轻人没钱社交,所以用廉价的游戏、网上交友聊骚来满足自己;下沉市场更加是这样,只是方式更下沉”。 (展开来可以说很多,以后有机会可以单独写出来)


(然后说一下自己的复盘心得)


浅的心得是: 不能够把功能当作需求。


这两者的区分是:功能可以错、可以改,但是需求不能错,不然就是在一条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个是考验创始人的能力,一个是考验产品经理的能力。


深的心得是: 什么是需求?


第一个心得: 需求一定是用户非要实现不可的,否则一概当作放屁。


举例来说。相亲只有针对特别需要马上结婚的人才是需求。特别需求马上结婚的人有一些共性状态特征:自己特别焦虑 (可能来自于生育焦虑等) ,有结婚的资本了,也可以结婚了。所以这类人可能是:比如,特别想要生孩子的35岁左右的有资产积累的女性;特别想要小孩的有社会地位但是个子矮、形象不佳的大学副教授……


那么什么样的人看似有相亲需求,但其实是放屁呢?比如,年轻貌美想要找有人钱给自己支付消费的女性,年轻力壮但是精力还全部放在事业冲刺的男性,尚且年轻、生活条件优渥、但是特别需要情感陪伴/情绪价值的白领……


这些人要的不是结婚。因为相比于结婚这个解决方案,当代社会针对他们的真实需求有更加高效、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擦边、服务业、物质消费……所以说这些人就压根儿没有结婚需求,也更别说有相亲需求。


产品不是因为差异化而成功,是因为用了差异化的更优的解决方法解决了真实强需求才成功。


历史上不缺乏好的产品,但是很多好的产品都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而被淘汰了。AR/VR眼镜不好玩吗?电动轮滑鞋不酷吗?豆包耳机不新奇吗?变温衣服不牛吗?……这些都是好的产品,但是都被淘汰了。


第二个心得: 需求是用户已经非常满意现有解决方案,但是习以为常了之后,继而觉得某个地方很难受的点。


我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我原本以为“更好方案就是会颠覆老的方案”。但是在商业世界,并不是这样。取得商业成功的产品,一定是经过市场筛选下来的方案,所以不要妄想突然有一个新的方案能够颠覆过去的成熟产品。 (技术突破另说,而且技术到商业的传导也需要层级和时间)


那么新的需求从哪里来呢?


从人群本身的特征变化而来。


有两种察觉方式:


一个是现在有解决方案已经成本非常低,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所以曾经的毛刺小需求就变成了让人很难受的刚性需求。 比如,没衣服穿的时候,保暖才是刚需,但是人人都保暖了,个性化等需求就变成刚需了。在浏览器还没普及的时候,访问和浏览是刚需,但是人人都能方便打开网页的时候,网页的内容丰富度、功能性、速度等就变为刚需了。


另一个是 解决方案原本服务的人群发生了变化。 比如,人人都穿得起衣服了,但是经济下行,大家兜里都没钱了,所以优衣库流行了。代际变化、思想观念改变,三十年前的年轻人要进城打工、娶妻生子,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内卷和没钱,更需要的是简单的快乐,和多元的价值观共享,所以奶茶、雪王流行了,b站流行了。


所以,创始人自己的执念无非是自己的内心需求的反应。然而在商业上,如果不加洞察,直接跟随执念,那么很可能是自嗨。至少是没想清楚。


但是自己的需求并非一点作用都没有。自己一定是某一类人的典型。自己有的需求就是这类典型人群的需求。但是涉及到商业化要赚钱,就不得不考察一下,自己代表的这部分人群有多大?撑得起多大的市场?该用什么样的成本去实现产品?


如果答案都是负面的,那就不得不思考一下,到底是为自己的执念做产品,还是为了用户做产品?我想,这可能就是张一鸣说的“ego要小”的意思吧。这是个挺灵魂的问题,正反两个回答会导向完全不一样的创业思路。


二、产品 (微观)


1. 产品设计


如果需求已经确定了,那接下来就是产品设计了。我觉得二者其实都是在和人性打交道——需求是大的底层人性,产品是小人性。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小标题后面加了宏观和微观两个词。


什么是产品设计上要瞄准的人性呢?


就是用户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巧设计的环节有层次地呈现上来。不能铺垫太长、不能够隐晦、不能够不直觉、不能够在任何一个环节断掉了奖赏的反馈……


我不是专业的产品出身,这些具体的点肯定有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可以参考。我就分享三个我犯过的错误。


做“小贝果AI月老”的时候,功能确定了:最核心的功能是系统自主安排约会、AI基于自然语言的匹配优化。然而我的产品设计犯了许多个错误:


首先是用户流程:上来就收集用户大量的个人信息 (十几项) 。这让用户苦不堪言 (真心感谢早期试用过我们产品的用户)


我当时的逻辑是:只要用户需求是刚性的,那么用户就愿意填写完这些信息,否则流失的用户就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但是这大错特错。


用户的信任是有前提的。 当一个小产品冷启动,没有任何信誉和背书的情况下,用户没有任何理由要去信任一个产品。而且当用户无法确定自己行为下一步的结果的时候,任何一个投入时间的操作都是用户的心理成本。成本越高,执行的可能性就越小,用户漏斗就越窄,bounce rate就越高。


产品设计缺陷带来的额外成本一定会要团队在其他方面做额外的支付,比如冷启动、营销。


即使我们后面及时做了优化,但是产品整体框架已经基本确定,改动的成本就很高。


第二个错误,还是和流程体验深度有关: 核心解决需求的差异化功能应该放在最高的优先级让用户体验到,并感知到。


但是小贝果的线下见面功能和AI匹配算法功能都藏得非常深。即使这两个差异化功能点会带来好的反馈,但是由于漏斗太窄,测试效率非常低下。


如果现在让我重新设计,我会上来就让用户基于一个 (不是两个,也不是多个) 切入人群最感到新奇有趣的标签字段直接进行AI分析。直接给用户呈现分析结果之后,直接给用户做线下见面的匹配安排。然后再把决策权交给用户,看TA是否接受。其他不关键的字段、步骤、辅助功能,一概删掉。 (可能我就在这么干呢?)


第三个错误就是, 对于视觉设计过于看重。 虽然用户对产品的视觉风格比较满意,但是这非常不关键。我现在在做的MVP就没有用外包设计师或者招全职设计师了,直接让cursor生成。丑一点完全没有关系,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


还有很多细节,这里就不一一说了,可能以后会继续分享。


2. 产品节奏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可能就是把控产品开发的节奏了。我之前对此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犯了代价很大的错误。


现在回想起来,我会削减时间的地方:基础功能开发;增加时间投入的地方:用户/市场调研,核心功能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尝试,中间过程的试用反馈收集,上线前渠道铺垫,冷启动宣发和投入。


产品节奏,其实就是团队的节奏,就是工作优先级的节奏。当节奏不对的时候,注意力、时间、精力、资源都放在了错误的地方。这不仅会影响产品上线后的效果,也会影响团队的士气和思维模式。


小团队应该有小团队的节奏。 从每天的工作来看,每个人应该都是忙碌的,但是从整个产品节奏来看,应该是有的时间缓一缓、有的时间冲一冲的。如果节奏不对,前面的环节就会把后面的环节导向错误的方向,团队会受打击。


现在我会禁止一切和主要目标不相关的时间和资源投入,比如做一些细节的调优、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在MVP验证之前完全没有意义。


我知道产品经理和开发之间有很多梗,这些梗也确实真实存在。因为位置不同,所以视角不同,导致沟通和摩擦成本很高,而且不一定能够沟通顺畅。这其实对创业团队的开发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拘泥于产品和用户都不关心细节。MVP阶段,有一个大致的可扩展的架构设计就行了,多用cursor构建粗糙的代码,部分代码结构效率低、不健壮、不优雅、不完善、会有小bug……其实都无所谓。速度才是最关键的。


3. 产品冷启动


我大大低估了冷启动的重要性。


冷启动不仅仅是让用户知道产品的第一步,更是包含了产品层面对于用户是谁、用户在哪里的深入了解,包含了对用户行为习惯和心理的洞察,还包含了调用渠道和工具的能力。


泛泛地推、慢慢地推,都是不行的。要精准地推、猛猛地推。


我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乱推。比如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还有微信朋友圈里。社交平台人员混杂,曝光量里面可能只有10%不到是精准需求的用户。这其实也考验前期对于用户需求的定位。朋友圈更别说了,完全不建议。除非你做的产品就是给你微信好友列表里的人做的。我的微信里面5000多个人,估计只有5%不到是产品的精准用户。所以即使有了一些流量,也都是没用的流量,bounce rate很高。


定位用户之后要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然后放下身段用一切方法找到他们。这一点我做得不好。一方面对于用户和产品的定位就没完全想明白,另一方面对挖掘用户行为上投入的时间不够,对好用的方法和工作不够熟悉。


现在我会这样冷启动:我会首先定义一波需求痛点及其明确的人群画像。标注出3个非常实际,可以用作搜索渠道标签 (比如一线城市大四学生就是个好的画像,一线城市收入中高的年轻白领就不是一个完整明确的画像) ,然后找到里面有真实需求的20个人,然后通过这20个人再找到1~3个可以和他们保持长期沟通交流的渠道场景,然后再拓展到200个人。上线后先给这200个人深度服务。收集反馈后再做标签细化,再拿着细化后的标签制作宣传海报、产品介绍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做少量矩阵账号的投流,测算ROI、继续收集反馈并迭代体验。



三、创始人


1. 找人


再讲讲作为创始人角色的一些复盘心得。首先就是找人组团队。


其实展开来讲有很多,之前在美国的创业经历和在VC的工作经历让我在这方案一直比较自信,也有一些经验。但是我还是犯了错误。


错误在于: 找到对的人不是事情的全部,还要深刻了解要把人放在什么位置上,对他要有什么期待、不要有什么期待,每个位置要做什么,要哪些位置。


我的团队至今,不算我自己在内,历经了5个开发,3个设计师,1个用户营销。


首先,不是什么角色都是创业团队一开始就需要的。现在我觉得, 设计师、营销这两个角色在一开始不需要。


设计师直接用cursor做 (即使需要设计稿也可以用figma MCP)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产品没有某个图标、logo、IP形象就吸引不到用户,那我觉得可能你对用户的需求定位和产品定位都还没想清楚。因为我就是这么做错了。顶多请个外包对交互体验上进行一些优化就可以了,也别期望设计师能帮你把产品设计、UI设计、交互设计都干到你心中的样子。首先这就不是设计师该干的事儿,是创始人、产品该干的事儿。


营销、用户增长根本不需要。


因为MVP需求、PMF都没有验证呢,这些市场相关的角色连 Market 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去做营销、增长?如果说需要做冷启动,那我觉得这个环节恰恰是创始人最应该亲自做的,否则根本无法了解用户。不了解用户还谈需求、产品、定位的话,那就是扯淡。


其次, 我觉得需要的、且要能力匹配的角色:开发和产品。


开发都知道重要,但是关键不在于有开发,而是要能力够用、动作迅速、沟通顺畅。什么样的开发可能不合适初创团队?太死板的开发。这个死板大家可以自己定义。


产品也是重要的。如果创始人的能力不足够覆盖产品的所有要求,那么我觉得一个有经验的产品经理也是需要的,会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找到这样的人还真不容易。因为相比于开发,产品经理更多的是一个思维上的匹配度。即使产品能力到了,但是思维上和创始人不同步,很可能导致需求实现在产品层面的脱节、变形、走歪。这个风险非常大。


对什么产品岗位要明确有什么样的贡献期望。如果净贡献和期望不符,应当及时劝退。这里是我犯的很大的错误。


我的错误在于,一是对于特定岗位的人有不准确的期待,二是没有给期待设定时间限。如果对于某个岗位的人有额外的期待,可能意味着团队里缺少这部分的能力,或者对于这个人在团队里的位置定位不准确。这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明确定位,补足团队能力短板、砍掉不需要的能力人头。另外,对于价值的贡献要有明确的时间预期,不应该留太多的情面,一切应该以实现产品价值为导向,该退的人要退。


在开人上的犹豫意味着不愿意面对过去已经犯下的一些用人决策失误,因为这意味着要现在实现沉没成本,且需要马上支付更多的成本来招聘新的人。当机立断很重要。


至于怎么找到对的人,这个话题挺大的。我上一个CTO是我聊了超过50个候选人之后找到的认为最合适的人。除了多聊没有别的办法。但是要当心,因为最终合不合适还需要一同共事才能确认,这是个少不了的过程,也就意味着风险。


下面分享几个我的判断标准:


  • 合伙人要满足:愿景一致、能力互补、对钱有欲望、对创造价值更加要有欲望,不满足任何一个都只能做员工;


  • 心思不在创业上的人不要用,已经用了马上开掉,或者外包一段时间明确产出目标;


  • 情绪化的人不要用,心性还不成熟;


  • 扭捏犹豫的人不要用,自己还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 多用实习生,但招聘标准要高一些,招到好的了就引导+放权;


  • 给员工钱,股份慎重承诺,饼别画太大。


2. 找钱


虽然我做过VC,我知道投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但是从创业者视角的实操层面,我的经历又给了我一些更加实际的操作方法和启发,在此列出,先不做展开讨论:


  • 先自己投钱,至少能够支撑很小的团队做半年;


  • 啥都没有的阶段,找本来就相信你的人;


  • 在啥都没有的时候,如果一个投资人没有在 2 次见面内表达出明确的投资意向,就不要在他身上继续浪费时间了;


  • 主动找来的投资人不一定是想投你的人,如果对方对你之前根本没了解,或者觉得投资概率很低,那就不要见,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浪费精力、心烦,三是可能对方就是白嫖你行业信息,且不懂市场乱质疑一通,问的问题还都不在点上,果断拒绝 (当然也有少数专业有价值的投资人,少于5%)


  • 不要拖:对某个投资人不要拖,拖时间长了直接当放屁;对整个融资节奏不要拖,直接一批多找几个,然后快速找到能共鸣的,然后快速推进close;


  • 估值不重要,多融点钱重要;


  • 不要参加路演、比赛,除非主动邀请你且有针对性地拿到结果的概率很高,否则其实质就是面对多个低质量投资人的连环浪费时间的体验;


  • 不要相信政府以招商为目的活动,评分体系老套脱节、拖拉的时间线很长,费时费力,一层层会需要投入精力做很多环节。


3. 心态


都说创业需要愿力、心力、能力。愿力其实包含在初心和需求里面,而心力就是心态了。


这一年,我经历了非常多的心理状态:冲动、打击、迷茫、困惑、激动、无奈、愤怒、后悔……然后又重新拾起希望来。


希望可能是最宝贵的东西,勇气可能是最珍贵的品质。


我整体感觉就是,能够让我体验到更大情绪波动的事情在一件一件地从一张非常长的清单上一个个划掉。有了或大或小的挫折之后,以前可能还会一时不知所措,但是现在其实就是反思复盘,然后鼓起勇气面对自己过去的种种失误,承认它,承认要付出的代价,然后分析一下接下去应该怎么调整。


在这些所有经历的情绪中,最让我后怕的其实是悄无声息的逃避。


在这种状态下,表面上可能没有什么危险发生,但是无时无刻都在欠债、增熵、积累沉没成本。可能潜意识已经意识到了哪里已经做错了,但是没有及时面对就一定会导致问题在某个节点上一下子爆发出来,带来一个当头暴击。


这是人类的本性吧。但是作为创业者,要时刻保持警觉、自省,时刻鼓起勇气来承认错误,及时改正。


总结一下就是: 面对挫折来临时的韧性、挫折来临前的自省的勇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个人类的思考 ,作者:杨懿宸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