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不是个例,餐饮股们 IPO 跌跌又撞撞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商场里的连锁餐厅们,也在争抢着上市了。

餐饮行业俨然已经出现一股上市潮,单是 2025 年,就已经有绿茶、遇见小面、老乡鸡更新了上市动态。

其实,这股餐饮上市潮并非始于今年,而是自 2022 年就已开始。那一年,至少 8 家连锁餐厅递交或更新招股书,排在了上市队伍中。

只不过,这些餐饮股的上市之路大多坎坷。就拿今年冲击上市的这三家来说,除了遇见小面是新面孔,其余两位都是老玩家了。

绿茶是在五次递交招股书后才于 5 月 16 日登陆港交所,而且上市即破发。而老乡鸡曾多次冲击 A 股失败后弃 A 转港。

绿茶不是个例,餐饮股们 IPO 跌跌又撞撞 图:东方财富

高成本、低壁垒的餐饮行业,不是资本市场所青睐的板块。但不少餐饮股们依然怀揣着资本助力、破局蝶变的期待,即便在质疑和困境中挣扎,也要执着地叩击资本市场的大门。

餐饮股们,坎坷冲上市

业界一直将兴起于 2022 年前后的这一波餐饮上市潮,称为餐饮行业的第三波上市潮。

早在 2008 年前后,餐饮行业就出现了第一次上市潮,全聚德、味千拉面、湘鄂情这几大连锁餐厅品牌在这次上市潮中成功上市。紧接着,在 2015 年前后,餐饮行业出现了第二波上市潮,呷哺呷哺、海底捞、九毛九、同庆楼是这一波上市潮中成功上市的玩家。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广义上来说,佐餐、新茶饮都属于餐饮板块,过去十年也已经跑出了周黑鸭、绝味、蜜雪冰城、古茗等企业。不过,本文重点讨论的餐饮股,还是主营正餐的连锁餐厅。

2022 年前后兴起的这波上市潮,据《号外工作室》不完全统计,至少有 11 家连锁餐饮品牌递交招股书,主要集中在中式餐饮赛道,尤其是中式快餐,也有火锅、西式快餐、日料品牌。

这 11 家企业中,目前成功上市的只有绿茶、达美乐中国、小菜园三家。按照上市成功率来算,如今不到 30%。而且,这里面冲刺上市的 11 家企业,有不少都交表两次以上。

绿茶不是个例,餐饮股们 IPO 跌跌又撞撞 其中,最为坎坷的绿茶,总共已经交表五次。

说起来也有点滑稽,2021 年 3 月绿茶第一次递交招股书失败,原因是招股书中存在多处信息错误和财务数据差错 ‌,例如将 " 流动负债总额 " 写成了 " 流动资产总额 "。‌ 之后,绿茶又三次递交甚至还有两次通过聆讯,但最终都以上市材料失效而告终。

如今,绿茶已经五次交表,第三次通过聆讯后才成功上市。

今年首次赴港上市的老乡鸡,曾在 2022 年 5 月、2023 年 2 月两次递交 A 股上市申请,但由于 A 股对于餐饮企业较为谨慎,而且 A 股监管政策当时也处于收紧态势,老乡鸡最终还是于 2023 年 8 月撤回了招股书,并在今年转向了上市条件更为宽松的港股。

和老乡鸡一样最开始选择 A 股上市的还有老娘舅,创始人还与 投资 机构签订了对赌协议,要在 2025 年底完成 IPO 上市,否则可能触发回购。于是,老娘舅于 2022 年 7 月首次披露招股书,但后续未能持续推进,一直到 2024 年,挂牌 新三板 后开始转向北交所。

仅交表一次的杨国福、上井日料、七欣天等企业,则是最后都没有再推进上市历程。

在这几家企业中,上井日料更是成为 2022 年冲刺上市后主动撤回申请材料的企业。而杨国福 2022 年递交招股书时,就因为食品安全等问题遭遇质疑,到 2024 年,其创始人杨国福对外表示,暂时没有上市计划。

之所以 2022 年出现第三波餐饮上市潮,一个重要原因是,疫情期间餐饮行业遭遇了巨大冲击。去资本市场融资这一缓解现金流压力的途径,就进入了一部分企业的视野当中。

只不过,资本市场并没有给餐饮企业们这个 " 饮鸩止渴 " 的机会。而要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问什么资本市场不青睐餐饮股?

连锁餐饮品牌冲刺上市时,大多收获冷眼和质疑。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或许是,在资本市场的评价体系中,餐饮并不算是一个具备想象力的赛道。

在资本市场眼中,餐饮行业是一个饱和度高、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是一个经营成本高,且抗风险性弱的行业,更是一个初始投入资本较低、技术门槛不高的低壁垒行业。

这个行业要想实现营收的增长,往往离不开两点,一个是单店效率提升,另一个则是门店数量的扩张。

在提升单店效率层面,受消费降级等因素影响,再加上餐饮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会主动打价格战,多家餐饮企业的单店效率在下滑。这从平均客单价、翻台率、单店日均销售额的下滑就能看出来。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绿茶平均客单价从 61.8 元降至 56.2 元,整体翻台率也由 3.30 次下降至 3.00 次;遇见小面的平均客单价从 34 元降到了 32 元,翻台率分别为 3.8 和 3.7 次 / 日。老乡鸡虽然翻台率没有下滑,但人均消费额也从 2022 年的 29.7 元降至 2024 年 9 月的 27.6 元,降低了 2.1 元。

在单店日均销售额层面。2024 年,遇见小面的单店日均销售额为 1.24 万元,较 2023 年的 1.39 万元下滑了 10.79%;绿茶的单店日均销售额为 2.17 万元,相较于 2023 年的 2.72 万元下降了 20.2%。

至于门店数量扩张,这个途径确实能够带动一部分营收增长,但也并非长久之计。同时,门店数量扩张,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多房租、人力、食材等方面的成本,导致企业成本高企、现金流压力较大。

以绿茶为例,门店数量在 2022 年至 2024 年从 276 家增至 465 家,扩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管理资源,这便使得绿茶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再来看老乡鸡,老乡鸡加盟店数量占比超过三成,但仅贡献不到一成的收入。

而且,单店业绩提升和门店数量扩张,在连锁品牌发展后期,可能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因为,一家企业的主打产品是统一的,当门店网络足够密集,品牌的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后,新门店的边际效益可能会递减。

此外,餐饮股企业大多是从一个小店起步,后面逐步发展成连锁品牌,在财务透明度和企业规范化水平方面往往距离上市企业有较大差距。此前提到的绿茶首次交表因为信披错误而失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在上市前,证监会、港交所也往往会进行较为严格的问询。食品安全、加盟商管理的风险,都是上市前被问询的重点领域。

绿茶在第四次递交招股书后,2024 年 7 月,证监会对绿茶餐厅食品安全以及预制菜占比情况进行了问询,在合规经营层面,证监会要求绿茶餐厅说明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对是否符合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进行明示。

老乡鸡递交招股书后,证监会曾围绕食品安全、社保公积金、研发投入,以及实控人行贿等共计 45 个方面展开追问。也是在严格的问询中,老乡鸡冲击 A 股败下阵来。

消费环境波动、企业战略失误及资本市场的固有偏见,导致餐饮股在资本市场受到冷遇。

"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上市是锦上添花

对于不被资本市场青睐的餐饮股企业们而言,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征途。但是上市并不是成功,只是战略选择,而不是战略终点。即便上市成功,也依然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报表,才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第二波上市潮中上市的海底捞、呷哺呷哺、九毛九,如今股价几乎都只剩下了高峰期的零头。

其中,海底捞股价最高峰达到了 83.7 港元,5 月 21 日仅剩 15.8 港元,相较高峰期也跌掉八成。呷哺呷哺股价高峰时达 26.9 港元,5 月 21 日仅剩 0.65 港元,连高点的零头都比不上。九毛九股价高峰时超过了 38 港元,如今长期徘徊在 3 港元上下,相较高峰期跌掉了 90%。

呷哺呷哺和九毛九不被资本市场认可并不令人意外,毕竟这两家企业近两年业绩表现并不算好。

呷哺呷哺 2024 年营收 47.55 亿元,同比下降 19.65%,净亏损 4.01 亿元,亏损较 2023 年扩大,同比下降 100.88%。九毛九 2024 年营收 60.74 亿元,同比微增 1.47%,但净利润仅为 5580.7 万元,同比下降 87.69%。

对比下来,海底捞业绩较为稳定,2024 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 427.55 亿元,同比上升 3.1%;净利润 47 亿元,同比增长 4.6%。

但当餐饮行业普遍陷入 " 增收不增利 " 的困境,尤其火锅赛道红海竞争尤为激烈,海底捞也早已跌下了神坛。

2021 年之前,海底捞一直处于门店高速增长状态,巅峰时期超过了 1400 家,但这之后几年,海底捞一直在开源节流,曾在半年里闭店 200 多家,门店数量一直维持在 1300 多家。扩张放缓之外,2024 年海底捞的客单价还下滑至 97.5 元。

此外," 小便门 "" 老鼠门 "" 食材过期 " 等负面新闻不断,海底捞也深陷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都导致了海底捞从 " 火锅界茅台 ",变成了如今的 " 资本弃子 "。

这些 " 前辈 " 们也给第三波冲击上市的企业们提了个醒,一味盲目资本化,只会放大自身经营的脆弱性和盈利的波动,反而会加速资本抽身离开。

要想被资本市场认可,餐饮企业们还需要回归 商业 本质,推出具备竞争力的餐品;通过加强数据决策,进行精细化运营以优化单店盈利模型;强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升合规性等等,从这些层面出发,塑造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角度来看,达美乐中国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凭借高效单店模型、下沉市场红利及外卖战略的落地,实现了业绩的增长以及股价的稳定,如今维持在 100 港元上下,距离高点 125 港元,相较不远。

一部分连锁餐饮品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遇见小面等多家冲刺上市的连锁餐饮企业,招股书中提到的募资用途,大多都提到,是为了强化供应链、扩大门店网络以及进行数字化升级。

上市,是锦上添花而不是救命稻草。资本化必须服务于长期战略,而非短期业绩对赌。企业的价值,应当源自于企业内生增长的确定性。挣扎上市的餐饮企业们,也应当重新思考," 若失去融资输血,现有模式能否持续造血?" 答案清晰时,资本化才是理性思考后的必选项。

绿茶不是个例,餐饮股们 IPO 跌跌又撞撞

来源:号外工作室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