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又一家独角兽要IPO了
来源: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 作者:张雪
合肥要进入收获期了。
1925年,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这被视为量子力学诞生的标志之一。
如今,距离量子力学的诞生正满百年,而今年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国际量子年”。可以看到,不管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各种重磅消息都在今年得到了密集释放。最近,国内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也顺势而为,公布了其正式启动A股上市进程的消息。
若成功上市,本源量子将成为继国盾量子之后,合肥又一家量子计算上市公司。此外,去年9月,合肥另一家量子计算公司“国仪量子”上市辅导备案也已经获得安徽证监局受理。数数看,国仪、国盾、本源,量子计算领域,合肥要进入收获期了。
中科大师徒创业:75岁老院士亲自下场
“本源量子”全称为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本源量子),是一家土生土长的合肥公司。
它坐落在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这是国内有名的一条“量子大道”,不足千米的街道上,分布着多家量子领域的知名公司,其中不乏国盾量子、国仪量子这样的存在。据报道,有投资人直言:“做量子领域的投资之前,必须去逛逛‘量子大道’和中科大。”
不同于其他公司,本源量子的故事是极具情怀与科研梦想的,甚至在商业市场上显得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
本源量子成立于2017年9月,由中国量子计算行业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郭光灿、中科大教授郭国平创立,是国内第一家量子计算企业。该团队技术起源于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其研发专家团队由量子计算院士和科技部超级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组成,核心研发团队成员均为中科院计算机、物理领域博士,囊括了中国大部分量子计算人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5%,团队成员以90后为主。
公司虽然在2017年成立,但本源量子的故事开始得更早。2013、2014年前后,长期在一线的研究者郭光灿院士、郭国平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的量子计算与国外的差距已经开始显现。
一方面,国际上谷歌、IBM、微软、英特尔等 IT 巨头都开始进行量子计算的研究,并且快速推动量子计算从实验室科研机构向工程化方向发展,2011年,加拿大的D-Wave系统公司就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商用型量子计算机”;而在那时的中国,量子计算仍旧是实验室中的项目。这样的趋势下,他们认为中国不能把量子计算机留在实验室。
另一方面,在当时,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生,博士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这是因为国内几乎没有公司招聘这样的人才,除非继续留在实验室,否则只能转行。久而久之,就让国内量子计算陷入科研成果难以传承的尴尬局面。
用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的话说:“‘前浪’做了五六年研究就毕业了,‘后浪’又要从头再来,所以那时候我们实验室的工艺技术就一直停留在五六年的水平;但是谷歌、IBM就可以直接吸纳实验室人才,让他们毕业后继续研究,所以他们在人才和工艺技术方面已经积淀了10年以上的时间。”
与海外持续拉大的差距,让郭光灿和郭国平充满了紧迫感,并开始积极寻找解法,起初,两位创始人找到国内互联网巨头企业,希望他们可以牵头去做,培养技术,输出人才。但可惜的是,这些企业觉得量子计算的时代要到10年、20年后才会到来,不符合商业方面的考虑,因此没有企业愿意带头尝试。
在无人愿意牵头的情况下,他们决定亲自投身其中。
在早期,郭光灿和郭国平创办本源量子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国家大力培养的毕业生能有继续深造的地方,也希望为中国保留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反映到名字上,“本源量子”,取“追本溯源”之意,希望能从0到1成为量子赛道的原点,中国人能有机会参与和做一些贡献。
2017年,本源量子创始人郭国平在党校学习时,偶然结识了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蔡霞和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董事长王飞。交流过后,两位投资人意识到了量子计算产业的巨大潜力以及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化基础的薄弱。
最终,这两位投资人为本源量子作出了两亿人民币的估值,并在种子轮为本源量子投资了3000万人民币。
事后,本源量子在内部复盘时发现,之所以能够得到两位投资人的支持,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当然是赛道的前景,其二则是团队本身,不光有量子计算的奠基人郭光灿院士站台,该团队长期的主要研究方向,与IBM、谷歌、英特尔等巨头推行的技术路径不谋而合,是国内最好的,也是最适合做量子计算的团队。同时,40岁的郭国平正值壮年,有陪伴量子计算长期发展的精力与耐力。
顶级国资押注,估值近70亿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量子计算在资本层面,国内与国外相差很大,不管是融资频率还是资金规模,都处在不同的水平线。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国内至今最高的融资纪录还是本源量子保持的——在2022年完成的10亿元B轮融资,估值在70亿元人民币左右。
再看在美国市场,拿英伟达最近投的Quantinuum为例,估值在18个月内翻了一倍,从50亿美元跳到了100亿美元。更早之前,光量子公司PsiQuantum完成了由贝莱德领投7.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达到60亿美元。
而从最近披露的数据来看,三年过去,本源量子的估值不仅没有增长,还有略微缩水。
这还要从一笔股权交易说起,2025年8月,科创板上市公司宏力达发布公告称将收购本源量子的部分股份: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人民币1598.1万元受让广西自贸区科创启园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持有的本源量子69687股股份,占本源量子目前总股本的0.2323%。
公司关联人嘉兴远帆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拟以人民币1664.71万元受让深圳市嘉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本源量子72589股股份,占本源量子目前总股本的0.2420%。
由此估算,本源量子估值约为69亿元,交易完成后,宏力达将持有本源量子0.47%的股份。这笔交易也让本源量子的最新结构得到了曝光,郭国平直接持有本源量子21.08%的股份,并通过关联持股平台合计控制公司超过30%的表决权,为本源量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除了股权结构外,本源量子的财务数据也浮出水面。但量子计算所处阶段,决定了它的财务数据并不会很亮眼。
可以看到,去年全年,本源量子的营收为9938.49万元,亏损为3419.28万元,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本源量子还处在亏损状态,营收为2858.44万元,由此估算,其今年营收或许能突破亿元大关。
成立8年来,本源量子获得了多家国家基金和政府基金的投资。
比如2022年那笔重磅融资,是由深创投下设红土基金领投,其余跟投的新老股东包括,券商系的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代表金融行业用户的中银投,以及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各地方政府注资基金,如安徽省科转基金、中科育成、远方基金、盛堃资本等国内17家知名投资机构。
在此之前,本源量子已完成三轮股权融资,股东阵容豪华,包括中央网信办下设中网投,国务院下设国新基金,中科创星、中金资本,中天汇富等。与其他企业不同,本源量子自成立之初就坚定“不接受一分钱”外资。
业内对本源量子IPO的估值也很乐观,以现在A股市场上的量子龙头国盾量子为例,其最新股价为347.65元,市值为357.6亿元,所以保守估计,本源量子的估值也在百亿水平。
打造全链条自主可控的量子计算
本源量子的创业初衷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要走的路并不容易。
2018年,在接受央媒采访时,郭国平曾谈到,本源量子自以为是共和国量子计算的长子,就像一个家庭里,老大不仅要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还承担着责任,用行动告诉父母、国家,也告诉后来的兄弟姐妹,中国要想在量子计算上取得成功,一定要每个环节都自主可控。
所以本源量子聚焦量子计算产业生态建设,以打造国产自主可控的实用化量子计算机为使命,既做芯片,又做系统。围绕量子芯片、量子计算测控一体机、量子操作系统、量子软件、量子计算云平台和量子计算科普教育核心业务,全栈研制开发量子计算。
在路线选择上,本源量子始终坚持超导、半导体两条技术路线,并推出了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国产工程化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国内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国产首台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国产首个量子芯片工业设计软件本源坤元等产品。
在此过程中,郭国平还主导建成了国内首条量子芯片制造与测试产线,实现了量子芯片、测控一体机、操作系统、软件、云平台全链条的自主可控。
郭国平也曾表示:“‘本源悟空’的背后是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测控系统、极低温环境支撑系统等量子计算机全栈技术的自主突破,让我们有底气在全球量子竞争中‘同台竞技’。”
今年6月,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透露,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自2024年1月6日上线运行以来,已为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成功完成超50万个量子计算任务,全球访问量突破3000万次,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在“本源悟空”的境外用户中,美国、加拿大等量子技术强国访问频次持续领先,其中美国用户访问量稳居境外第一。
在应用方面,本源量子已在金融工程、生物制药、流体力学、教育等领域落地多项应用,也因此成为了国内首家将量子计算正式推向商用领域的企业。
比如2025年初,“本源悟空”超导量子算力接入金融量子云实验平台,在金融领域给出了更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2025年5月,依托“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真机,本源量子研究团队推出分子对接预测应用、药物毒性预测应用和药物相互作用预测应用,为新药研发设计相关环节提供了更快捷准确的路径。
在不得不提的人工智能赛道,量子计算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而早在几年前,本源量子对此就有过预判,人工智能是高度依赖算力的,例如机器学习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这需要更强的算力让机器学习的更快。做 AI 的企业一般会非常关注量子计算机,以期找到更强的算力,来提升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的算法、开发等。
本源量子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突破,被看作是合肥“最强风投”城市的新注脚。
目前,安徽已集聚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中国入围全球前20强的4家量子企业中有3家来自合肥。
在全球领域,合肥量子产业排名仅次于美国旧金山,位居全球第二位,在合肥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有90多家,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这不禁让人想到五十多年前,中科大南迁,安徽省相关领导曾喊出:“再苦,安徽人民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现在看来,安徽人民不仅保住了中国的科学苗子,现在小苗已然长成大树,并孵化出了一批像本源量子这样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