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折射自动驾驶中场困局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编辑 |关雪菁
头图 | AI制图
“无人驾驶技术已经越过了那个临界点。”
近日,百度CEO李彦宏的判断,似乎在为行业注入强心针。与此同时,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头部玩家终于冲破迷雾,成功登陆港股。
但我更愿意把这一波IPO称为“逃生式上岸”后的喘息,而非胜利的鸣金。
翻开招股书,现实比李彦宏的豪言要骨感得多。这批成立于2016年前后的“独角兽”,大多已陪跑资本七八年。
与老股东签订的回购条款大限将至,对赌协议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冲刺IPO,是兑现承诺的无奈之举;而上市融到的钱,更是继续“烧”下去的续命粮。
资本从来不看情怀,只看账本。
这波流血上市之后,市场的拷问依然尖锐:自动驾驶的商业落地到底怎么样了?当下的估值,究竟是泡沫还是金矿?
一、Robotaxi,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随着自动驾驶从L2(辅助驾驶)正在向L4(无人驾驶)跃迁,当下的行业逻辑已经非常赤裸:谁就能规模化落地,谁就能活下来。
复盘了当前所有玩家的进度,我们发现3条的自动驾驶落地规律:
1.车速越高,落地越慢;
2.道路越开放,落地越慢;
3.换人成本越高,落地越快。
现在已经出现了分水岭。Robovan(无人末端配送)等场景正在规模化落地;而Robotaxi(无人出租车)、Robotruck(无人卡车)等还在跑通商业模式。
妙投认为,最大的差别在于单车盈利模型能否跑通。
而这次上市的Robotaxi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未完全实现单车盈亏平衡,而局部盈利场景或存在。
目前行业内对Robotaxi的经济性测算模型大致如下:假设客单价25元,单车日均接17单,一年营收能超过15万元。如果把单车购置及改造成本控制在20万元,按4年折旧,算上保险、补能、运维,单车年均成本约12万元。
算下来,单车年均毛利3万元,毛利率21%。这个数字,勉强能和传统出租车公司打个平手。
其中,车的成本占比最大。各家的车真的能把成本压到20万吗?
据招商证券统计,小马智行、萝卜快跑、文远知行、Waymo第六代的单车成本分别为27万元、20.5万元、30万元、15万美元。
这意味着,若要达到甚至超越传统出租车的毛利率,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们必须继续在激光雷达和算力平台上继续“抠成本”。
而Robotaxi的终极使命是替代部分传统出租车。这意味着,仅做到成本“接近”还不够,必须拥有碾压级的人力替代优势。
根据如祺出行招股说明书的数据,预计到2026年,传统出租车/网约车和Robotaxi的单公里成本相当,到2030年Robotaxi的运营成本预计为1.0元/km,相当于人类司机的42%。
此外,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何时能够盈利?
对于盈利,小马智行CEO彭军近日公开表示,公司将战略重心转向以总付费订单量为核心目标,并预计在三至四年后实现盈利。文远知行CEO韩旭则称,从技术层面来看,自动驾驶肯定能支持5年内实现盈利,但还需考虑更多的商业和政策因素。
如果短期无法实现盈利,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还需“烧钱”。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分别净亏损6.81亿元、7.92亿元。在现金存储方面,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22.59亿元、38.36亿元。
若按照未来4年才能盈利的预期及当下亏损的进度,文远知行或许能撑得更久一点。这两家智驾企业后续都还需融资。
那么,自动驾驶的投资机会到底在哪呢?
二、等待时机
妙投认为自动驾驶的港股投资机会有二:
一、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Robotaxi实现单车盈利,出现商业化拐点;
二、关注已经实现单车盈利正在规模化复制的自动驾驶企业,未来参与港股IPO进度。
1.Robotaxi的商业化拐点
根据文远知行Q3业绩交流会, 公司表示目前在阿布扎比已有近100辆Robotaxi覆盖50%城市核心区,目前每车每天平均完成12单,已接近盈亏平衡点。 另外,公司计划明年扩展至24小时运营,预计日均订单可达25单具备盈利潜力。
另外,文远知行认为中国一线城市实现盈利需满足三个条件:城市级无人驾驶许可、日均订单超过20单、相对健康的定价。
而文远知行在广州部署300辆Robotaxi,北京部署100辆,并推出免费接送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目前来看,中国一线城市仍未放开,比如:北京试点主要在亦庄等,且还存在补贴等模式。因此,在国内文远知行的Robotaxi的单车盈利拐点还需持续关注。
根据另一家robotaxi企业小马智行2025年11月23日广州第七代Robotaxi商业运营启动后两周的日均数据,目前广州第七代Robotaxi已实现全市单车经济模型收支平衡。
此外,百度的萝卜快跑在武汉地区实现盈亏平衡。
目前来看,小马、文远、萝卜主要对宣传的单车盈利拐点出现单个城市、局部场景、某个时间段。 数据样本偏少,还不能确定robotaxi的商业化拐点即将来临。
后续,若小马、文远、萝卜等的单车盈亏的拐点出现在更多的城市、更多的场景。那么,Robotaxi的投资机会将会来临,故事又可以讲通了。
从最近港股市场的表现来看,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都在去“泡沫”,截至11月20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股价分别下跌了24.40%、23.70%。
截至11月20日,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市值分别为406亿元、196亿元。根据彭博一致预测,2025年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的收入有望分别达到6.4亿元、5.7亿元,其市销率分别为30.62、71.22。
妙投认为,两家企业的PS都不低,小马更高,还需要未来营收高增长进行消化。一旦增长不及预期、单车盈利的拐点迟迟没有出现,股价和PS率可能会双双大幅回调。 一旦出现商业化拐点,文远知行的弹性会高于小马智行。
2.Robovan像当年的“共享单车”
Robovan凭借“相对固定路线+中低速载货(20-40km/h)”也逐步跑通了商业模式,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RoboVan的主要体现形式有无人城配物流车等。
(图片来源:网络)
当下,无人城配物流车的客户主要是中小B客户,比如:快递公司的加盟商等。
九识智能投融资中心负责人施云舰向虎嗅妙投表示,“这些用户多是高流水低毛利的生意模式。他们最关心的不是L4自动驾驶技术,而是“算账”,用多少的成本、有怎样的效果,能运什么样的货”。
“据我们统计,无人物流车平均节约成本在65%左右。以苏州为例,一台面包车配备一位专职司机成本大约是1万元/月,包括车的折旧摊销、司机的工资、充电或者加油等。而我们现在物流车平均使用成本大概是两三千元/月”,施云舰坦言。
“光便宜还不行,这些客户做得还是现金流的生意,还得考虑到不占用他们的现金流。他们一下子掏不出20多万,所以我们做了定价调整,将22万的价格改成裸车4.98万元+付费订阅模式。调价的当天,我们就收获了五千多台订单”,施云舰补充道。
在很多地区,无人物流车被市场接受不仅在于成本优势,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货运市场人力极度短缺,通过无人物流车能够解决传统模式下,由运力不稳定带来的问题。
此外,与Robotaxi不同,路权也不是卡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100个城市开放无人物流车路权。
对于盈利,施云舰向虎嗅妙投表示,“按照单车模型来算,现在已经盈利了。财务层面的绝对盈利,我们觉得明年下半年有望实现”。
资本市场对这种模式也颇为认可。2025年8月,无人物流车企业白犀牛完成共计5亿元的B轮融资;2025年10月,另一家企业新石器宣布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
妙投认为,新石器等无人物流车企业大概率将冲刺港股IPO,市面上也传出相关消息,后续也可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