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规划功能框架四步骤

一提到画原型,我想每一个产品经理都接触过,因为通过原型界面,可以更方便与设计师、程序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实现产品目标。但要设计出优秀的原型,还有一件事情很重要,那就是要先规划好功能框架,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若是功能框架未规划好,则画出的原型可能会错误百出,未必能有效传达需求目标,甚至是造成后期技术开发的不断返工。

今天我将在这里,结合过往实际工作经验,通过从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三方面一一介绍如何规划进行功能框架。

一、功能框架是指什么

要想干成一件事,首先要知道干的是什么事。同理,要想规划功能框架,就要知道功能框架是指什么。

所谓的功能框架是指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功能集合,是从用户角度思考,用户使用系统是用来做什么事,并以此提供什么功能。

这里要避免一个误区,功能框架不是功能的罗列,而是系统化的角度思考功能的有效组合。

我们规划功能框架是理清业务有什么功能,而不考虑小的功能点,注重业务的宽度,而不是业务的深度。

二、为什么要搭建功能框架

在实际的产品工作中,很多产品经理一上手就直接开始画原型,觉得在画原型中就可以不断细化,不断补充原先未思考的地方。

要知道人们思考问题,总是不自觉地往深处思考,爱转牛角尖。这就造成了一旦开始画原型,就很难走出原先视角,整体思考产品需求。

2.1 有效防止功能遗漏

若是我们一想到某个功能,就开始设计具体的功能,往往带来思维上的局限性。从某一点想到令一点,即由点到点的联想很难。但若是一个整体面的了解,再通过各个关系线,联想到各个点会更加容易,即由面-线-点的联想更有效。

这里以自己的设计的中小学的课后托管服务为例,课后托管服务是指在课后时间统一内,学校统一安排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由学生报名并听课。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很容易想到有学生报课的功能,因为详细设计该功能,学生如何挑课,如何报名,如何排班等细节功能点。但是,回过头发现没有考虑到课从何而来,若课的来源都没有确定,又怎么会有后面的学生选课的操作呢。

2.2 加强功能间的系统化

我们一直提到系统思维,所谓的系统思维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整体思维,从系统整体出发,着眼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去认识局部,再综合到整体。

我们在进行功能设计时,也需要时刻持有系统思维,要从整体上考虑产品的各个功能,分析功能与功能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假如产品中的功能之间没有连接,没有数据的关联性,这只会让功能分散,用户体验将会非常糟糕。

同样以设计中小学课后托管服务为例,根据不同的角色,设计了教师端和巡课端,若是在考虑巡课端的学生考勤时,忽略了教师端中教师点名产生的考勤数据,那么这个巡课功能是不完善的,未考虑到教师点名和巡课点评之间的考勤数据的关系。

三、怎么搭建功能框架

产品经理要厘清产品的功能,不能一上来就罗列功能,而是要有用户思维和系统思维,从整体上考虑功能之间的关系。就如系统要很好的运转,就需要关注各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能忽视系统的目的和作用。

按照这种逻辑,我们要找出各个功能,了解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功能朝着共同的用户目标而运行,而这就是搭建功能框架的原因所在。

下面我们可以按照下面四个步骤,一步步地搭建起产品的功能框架,帮助自己为下一步的原型设计奠定好基础。

3.1 找出所有参与者

什么是参与者?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运用到产品,利用产品来没满足其需求的用户群。若是没有明确我们的用户群,那么设计的功能也就是无源之水。

找出参与者,要保证没有遗漏,避免因为没有考虑到某个参与者,而忘记设计某些功能组。

我们可以从产品交互和业务流程两方面来排查有哪些参与者,例如产品交互而言,考虑谁会使用产品获取信息,谁提供信息给产品;业务流程而言,思考业务的主要流程是什么,有哪些人参与到该流程中。

在设计的中小学的课后托管服务时,我们考虑到校长、教务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但最后发现我们忘记了一个角色,那就是学生的班主任,其实班主任有责任关注学生报名的课后课程的情况以及出勤数据。

3.2 框定功能范围

当我们已经明确了参与者,那么就需要考虑参与者使用产品的目的是什么,对应的需要提供什么功能。即用户用产品做什么事,然后再说产品有什么功能。

这里我建议使用用户故事的方法,把自己带入的场景中去思考,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功能的含义。这里可以使用一个通用的例句来描述用户故事:作为一个____(身份),我想要____(功能),以便____(价值)。

例如作为一个巡课教师,我想要巡课点评,以便评估课程教学效果;作为一个教务主任,我想要巡课数据统计,以便了解课后课程的教学情况。

当然这里也可以使用用例方式,即通过图形的方式来描述用户的任务或动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用例图。

3.3 评估实现方案

当我们找到功能,即用户的需求目标时,就需要考虑采用什么解决方案。每一个功能都有可能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我们只有找到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才能被用户所接受。

解决方案是从问题出发的,要能给用户解决问题,从而创造价值。想要评估出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三个环节:首先我们要梳理出所有的解决方案;其次对解决方案进行价值点分析;最后明确各个价值点的高低。

在梳理所有解决方案时,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后,就停止思考了,这样是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这里建议使用水平思考的方式,多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案。对于价值点的分析,可以从用户体验、开发成本、方案目标以及附加价值等四个角度进行评分,最终采用较高评分价值点的解决方案即可。

3.4 细化方案步骤

明确了解决方案后,需要进一步细化方案步骤,即用户是如何一步步地操作,来实现其目标。

解决方案的每个步骤都应该在同一层面,不能出现步骤拆分过粗或过细的情况。我们再对这些步骤进行拆分和合并,就可以划分出设计单元。可能是某个步骤拆分到多个页面,也可能多个步骤合并在一个页面,需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老规矩,还是以中小学的课后托管服务为例,巡课教师主要需要做三件事,一是核对学生出勤数据,二是查岗任课教师是否到岗,三是评价课后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三件事属于巡课教师的巡课点评的功能,分成三个步骤,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是可以合并成师生考勤,与第三个的评价区分开来,所以在设计当中,可以考虑把核对学生出勤数据和查岗教师到岗情况合并在一个页面操作实现,评级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单独一个页面操作。

以上是我对产品经理规划功能框架的思考,这四个步骤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各个步骤的比重会有所不同,重要的是还是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总-分-总的思考逻辑贯穿其中。

关于规划功能框架的技能,你get到了么?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