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龙靠“魔域IP”躺赢19年 从百亿市值到了盈亏边缘 | 速途网
2025年的游戏圈,有人吃着“怀旧饭”赚得盆满钵满(比如网易《梦幻西游》手游暑期流水再创新高),有人拿着“AI画笔”描绘新增长曲线(比如昆仑万维的“天工”大模型接入游戏研发),但也有人在“冰火两重天”里挣扎——比如网龙,这家曾经靠《魔域》打下游戏江山的“老炮儿”,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营收利润双降”的成绩单。财报将亏损归咎于“无形资产减值”与“人员优化开支”,速途网发现,其数据下滑的背后故事,远不止“游戏业务下滑”这么简单。

作者┃王佩
《魔域》十年红利期,单一IP撑起87%营收的“躺赢”神话
2006年,网龙推出《魔域》时精准踩中行业风口——端游黄金时代的MMORPG品类爆发期。凭借免费+内购的商业模式、强社交属性的PK玩法设计,以及早期全球化布局,该作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开启长达十余年的红利周期。
数据显示,2010-2020年间,《魔域》系列收入占游戏业务比重长期超80%,2021年峰值达90%,2024年仍维持87.8%的高位,形成“单一IP支撑半壁江山”的营收结构。

研发资源的分配更凸显战略倾斜:公司将投入集中于老IP迭代,先后推出手游化版本、小程序版及《魔域互通版》(2023年月活环比增长32%),却鲜见新品孵化。这种“吃老本”的策略与同期腾讯(《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多IP矩阵)、网易(《梦幻西游》《阴阳师》接力)的多元化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从商业结果看,《魔域》确实创造了“躺赢”神话——2025年业绩预测显示其收入仍将达42-45亿元,占游戏业务65%-70%。但这种依赖老IP迭代而非新品孵化的战略选择,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研发投入不足与新品断层,“爆款依赖症”的隐患
网龙二十年游戏生涯仅孕育出《魔域》一个现象级IP,其核心症结在于研发投入的结构性失衡与战略规划。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14.3亿元,且70%资金被用于《魔域》的迭代维护。对比之下,米哈游为《原神》单款产品投入超1亿美元研发成本,最终实现全球年流水破百亿元,研发效能差距显著。

研发投入的持续萎缩加剧了创新乏力。2025年上半年,游戏业务研发费用同比骤降 26.7%,仅为4.36亿元。2024年研发团队缩减14%,核心成员多为《魔域》初代开发者,“老人化”严重且激励机制缺失,导致单位开发成本被迫降低30%-60%。
这种“节流优先”的策略直接造成新品断层——尽管规划了《魔域再起》、《代号 MY》等矩阵,但2025年上半年新品收入贡献仅占12%-15%,65%-70%营收仍依赖已显疲态的《魔域》IP。
转型教育:Mynd.ai的“急刹车”,踩碎了增长梦
比起游戏的“稳”,网龙的教育业务简直像踩了“急刹车”。2025年上半年,Mynd.ai(教育科技)收入6.4亿元,占总营收的27%,同比大幅下滑45.7%,成为营收下降的主要“拖累”。
为什么会这样?网龙在财报里给出了三个原因: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导致客户预算削减(学校、教育机构没钱买设备了)、关税上升(出口成本增加)、核心市场需求疲软(教育科技产品的采购周期变长)。
简单来说,就是“客户不想买,买了也用不起”。
为了应对这种“断崖式下滑”,网龙做了两件事:成本优化和新兴市场转向。成本优化方面,公司重组了国内教育科技业务,聚焦职业教育等细分领域,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新兴市场方面,加大了东南亚市场的开拓力度——毕竟,东南亚的教育数字化渗透率还很低,对智能平板、教学软件的需求还在增长。
但最让投资者担心的,是教育业务的“长期逻辑”是否还在?
网龙一直把“Mynd.ai”定位为“AI+教育”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目标是让课堂教学更智能化(比如用ActivPanel智能平板实现师生互动、用Promethean ActivSuite软件提升教学效率)。
但现实是,全球经济下行,教育机构首先砍掉的就是“非刚需”的科技产品预算,这让Mynd.ai的“长期故事”变得有点尴尬。就像一位投资人说的:“教育科技的春天还没来,冬天就已经来了。”
利润暴跌:不是业务不行,是“意外”拖了后腿
比起营收的“下滑”,利润的“暴跌”更让人大跌眼镜。2025年上半年,网龙归母净利润仅3000万元,同比减少92.5%,几乎只剩下“零头”。
为什么利润会跌得这么惨?答案藏在“非经常性损益”里:无形资产减值亏损和人员结构优化的一次性开支。
先说“无形资产减值”。网龙持有约12000枚以太币(加密货币),上半年加密货币市场动荡,公司对这些数字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确认亏损约9200万元。不过,网龙也在财报里强调:“预计2025年下半年会进行全数回拨”——也就是说,这笔亏损只是“暂时的”,不会影响长期利润。
再说“人员结构优化”。为了提升运营效率,网龙上半年推进了人员调整,员工人数从2024年同期的6123人减少到3408人(其中研发人员从3165人减少到1556人)。这种“裁员”式的优化,产生了不小的一次性开支,影响了当期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网龙的“降本增效”已经初见成效:上半年经营开支同比降低15.6%,毛利率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至69.5%(成本控制得好)。这些“积极信号”,或许能为下半年的利润恢复打下基础。
AI:未来的“救命稻草”,还是“镜花水月”?
面对游戏和教育的“双重压力”,网龙把“宝”押在了AI上。
今年,网龙的AI布局明显加快:战略投资AI端侧设备(新一代AI眼镜量产,切入消费级市场)、文化创意合作(旗下被投公司的明星IP矩阵影响力扩大,商业化能力增强)、与中科闻歌合作(香港子公司创奇思成为其境外唯一出海平台,联合发布AI应用产品)。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与中科闻歌的合作。创奇思与中科闻歌联合研发的社交聆听、多模态创作工具等AI应用,已于8月完成全球发布,依托香港“国际创科桥头堡”及多语环境优势,切入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市场。
网龙CEO熊立在接受采访时说:“AI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要用AI赋能游戏、教育主业,让它们变得更高效、更有竞争力。”
比如,AI生产中心能提升游戏研发效率——以前开发一款游戏需要12个月,现在可能只需要6个月;AI语音助手能提升教育产品的互动体验——比如Promethean平板搭载AI助手,能实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让课堂更生动。
但AI能救网龙吗?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毕竟,AI从“技术”到“落地”,再到“赚钱”,需要时间。就像一位AI行业专家说的:“AI不是‘万能药’,它只能帮你‘跑得更快’,但不能帮你‘跳过坑’。”
在速途网看来,网龙需要做的,是用AI“赋能”主业,而不是“替代”主业——比如用AI提升游戏研发效率,但不能放弃游戏的长线运营;用AI提升教育产品的互动体验,但不能忽视教育的本质(比如师资、课程质量)。
“爆款依赖症”是网龙独有 还是游戏行业通病?
其实游戏行业早期像网龙靠单一IP撑起核心营收的不在少数,如完美世界靠“诛仙IP”,盛趣游戏“传奇IP”,巨人网络“征途IP”以及吉比特“问道IP”。
而在今年速途网看到像完美世界依靠“MMO优势+电竞运营”构建了第二增长曲线;巨人网络则通过“经典IP长青化+新品差异化”,依托AI技术深度赋能与小游戏平台用户扩圈,实现营收结构优化与增长动能切换,今年成功推出了《太空杀》、《超自然行动组》。而头部大厂网易早已拜托“梦幻西游IP”的营收依赖,近些年推出了《阴阳师》、《第五人格》、《蛋仔派对》、《逆水寒》等现象级游戏,网易每年更以上百亿的研发投入在反哺游戏。
通过上面的收入数据其实我们看到网龙这么多年对于“魔域IP”的运营是成功的,但也固步自封在“魔域IP”里。所以当《魔域》IP老化与新品断层叠加,这种隐忧其实早已埋下。转型教育以及“押宝”AI,前者和主营游戏业务的互补性不强,AI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游戏的研发成本,但是对于收入的增长带动,还需要时间以及市场验证。
而从2025年上半年游戏行业增长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在“游戏全球化”、“小游戏”做出布局的网易、腾讯、世纪华通、恺英网络、巨人网络等都实现了营收及利润的双位数增长,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