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被约谈背后:AI的技术红利归平台还是消费者? | 速途网

速途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携程被约谈背后:AI的技术红利归平台还是消费者? | 速途网

  又是一年国庆临近,抢火车票、抢机票似乎成为每个小长假前夕的主旋律。

  然而,在热闹的出行氛围下,携程却因为“调价助手”被监管部门约谈,成为节前行业的一大风波。

  这款调价工具的初衷,是利用AI智能调价,帮助商家提升运营效率。但实际操作中,因强制开通、自动压价等做法,反而让商家普遍抱怨“定价自由”被剥夺。

携程被约谈背后:AI的技术红利归平台还是消费者? | 速途网

  讽刺的是,就在一个月前,携程才刚刚高调发布了“智旅未来”酒店赋能计划,喊出三年覆盖20万家合作酒店、助力酒店运营效率提升100%的目标。但理想还未落地,现实就已经传来商家的一片怨声。

  而消费者端的不满同样在累积。仅过去30天,投诉平台就出现了超2500条携程相关投诉,集中在退差价、霸王条款以及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上。除了携程,多家OTA(在线旅游平台)的类似功能也有被投诉的记录。

携程被约谈背后:AI的技术红利归平台还是消费者? | 速途网

  对消费者而言,AI在个性化搜索、生成旅游攻略上确实带来了一些便利,但就OTA平台的AI应用而言,普惠感知却并不明显:

  一方面,各种旅游的垂类Agent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多数需要获得邀请码才能使用,且落地效果不算惊艳,还不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固有习惯;另一方面,算法带来的痛点则具体得多:大数据杀熟、通过“骂机票”“清缓存”来反向训化算法,已经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日常。

  不过,携程的财务数据却是另一番光景。2025年第二季度,携程净营业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7%,在节假日红利推动下交出了靓丽答卷。

  矛盾也由此凸显:当平台借AI讲述“共赢”故事时,商家与消费者却感受到更多掣肘。

  当新一轮技术变革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AI会帮助消费者、小企业“谋福利”,还只是让平台收割得更精准、更轻松了?

  AI赋能计划:平台叙事中的“共赢”

  8月18日,携程宣布启动“智旅未来”酒店赋能计划,提出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系统性助力酒店降本增效、开拓增量市场,让平台与酒店进一步成为收益增长共同体。

  听上去,这对酒店行业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毕竟,在经济环境和消费习惯的双重挤压下,国内酒店的日子并不好过。

  2024年底,全国酒店门店数已攀升至34.87万家、客房1764万间,规模超过2018—2019年的峰值,但繁荣背后是残酷的存量竞争。今年上半年,11家酒店集团净利率均值仅4.07%,整体盈利能力依然低迷。

  在这样的背景下,携程描绘的蓝图——帮酒店跨过语言关、技术关和流量关——看似值得振臂一呼。

  然而,现实中的落地却换来了另一番声音,为什么?

  商家视角:被AI工具“裹挟”后失去了“定价自由”

  在携程的构想中,在“破流量关”的过程中,AI商家助手通过一系列智能工具赋能酒店。它能实时分析同商圈内的竞争情况,精准定位,帮助商家吸引更多客群。

  然而,现实里的“调价助手”却并没有“建议”这么温和。

  这款被监管约谈的自动化价格管理工具,所谓的“保持价格竞争力”其实很简单,根据部分商家反馈:系统会定期扫描其他平台(如美团、飞猪)上的同款酒店价格,一旦发现携程价格高于竞品平台,就会自动调低酒店在携程上的底价,或强制参与促销活动。

  更让商家难以接受的是,不少酒店并未确认就被“默认开通”了调价助手、房态助手,而且关闭过程非常繁琐。

  业内人士提醒:酒店是服务主体,定价权理应掌握在他们手中。但在携程的逻辑里,AI工具似乎凌驾在商家意愿之上。

  甚至,即便在被约谈之后,社交媒体上依然能看到商家反馈,称调价助手并未彻底关闭。酒店的真实感受是:利润被压缩、定价权消失,仿佛“全世界的商家都要听算法的安排”。

  AI工具原本是为了赋能,却成了平台与商家博弈的武器。对酒店而言,AI带来的不是确定性的红利,而是新的不确定性。

  消费者视角:算法背后的不安

  在消费者端,大数据杀熟的质疑始终存在,甚至逐渐演变成一种“都市传说”。

  翻看投诉记录,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厘清:是用户频繁刷新机票页面导致了价格上浮,还是价格本来就在动态调整?在一个个孤立的案例里,因果关系模糊不清。

  这正是算法的特征——它像一个黑盒。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研究者徐英瑾在一期播客中表示,“算法是自蒸汽机问世以来,人类第一次无法完全理解的发明”。

  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消费者心中的OTA服务,应当是公平透明的。

  普通用户之间价格一致,会员能享受到合理优惠,这是最基本的期待。但这一点,平台和用户之间显然还没有达成共识。

  在携程“智旅未来”计划的一个公开案例中,我们看到,AI助力商家提升客单价的其中一个用途便是:

  在用户订单提交页会出现智能推荐房型升级选项,以更优设施与合理价差吸引客人下单提升消费。

  问题在于,花费更多的用户是否得到了更优质的服务?“合理价差”的定义究竟是谁说了算?消费者在何种情况下该坚持维权?这些至今没有明确答案。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开始流行起各种“反向训化算法”的“邪修大法”。

  最典型的是“骂机票”:年轻人反复在搜索框输入“机票太贵了!取消行程!!”,试图把自己伪装成消费能力有限的用户,以博取更低价格。除此之外,清理缓存、关闭定位、甚至申请新账号,也被视为对抗算法的手段。

  然而,这些小技巧往往收效甚微。平台采集的数据远比想象中庞杂:手机型号、历史消费记录,甚至第三方账号授权与好友关系,都可能影响算法对你的画像。

  换句话说,消费者很难靠“斗智斗勇”逃出算法的笼子。真正能打破这种不安的,仍然是平台自身的主动作为。

  写在最后:AI红利的分配难题

  携程的AI实践,会是行业共赢的起点,还是平台红利的又一次集中?这个问题已经不只是学术讨论,而是商家与消费者切身体会的焦虑所在。

  监管这次出手,无疑给那些被“调价助手”压得喘不过气的商家,也给那些觉得自己被“算法玩弄”的消费者,出了一口气。制度的监督、权利的保障,是红利真正流动的前提。

  技术普惠的应有之意,是社会中的多数人能因为AI变得更好。监管、规则、透明——这些是让红利不只是平台的私有领地,而是真正散落到商家与消费者手里的路径。

  毕竟,如果AI只让少数人变得更好,它最终也难以真正成为“未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