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像乐视模式:科大讯飞被撕逼的背后······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炒作概念?资本游戏?烙大饼?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当红企业 科大讯飞 陷入一场质疑风波,甚至其募资扩张的方式被指很像贾跃亭搞的乐视模式,什么情况?

受益于AI概念的持续火爆,自今年5月份以来,科大讯飞一路狂飙突进,涨幅超105%,市值超过800亿元,在投资界人送外号:人工智能第一股,然而这第一股的交椅还没坐稳,就遭遇了一次暴跌,8月28日,科大讯飞股价毫无征兆地出现闪崩跳水迹象,两天时间内科大讯飞市值迅速蒸发了80亿元。

  对于科大讯飞的股价变动,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长江商学院创办副院长薛云奎在 智慧 财报上发文称:科大讯飞风险巨大。他指出,科大讯飞的市值目前已超过800亿接近900亿,算是今年表现最抢眼的一家高科技概念公司,“在其光鲜的增长背后,其实隐含了巨大的风险。”于是一场质疑与撕逼的故事开始了······

人工智能概念这么火,资本捧得热火朝天,科大讯飞恰恰是一家站在国内人工智能大潮的风口浪尖上的公司,有什么“巨大”风险?薛云奎认为,科大讯飞是股市上的大公司,财报上的小公司;善于吹捧概念,但转化存疑;财务业绩表面光鲜,含金量低;管理团队擅长要钱,不擅长赚钱。

薛云奎分析指出,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2008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上市当年拿到募集资金之后资产规模便达到5.97亿,现如今,这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已然扩张到了104.14亿。扩张的资金从何而来?科大讯飞分别于2011、2013、2015、2016、2017连续五年定向募集50亿,2016年,又向银行申请长期和短期借款6.76亿,而公司在过去10年的累计盈利不过22.67亿,累计现金分红6.76亿。

“一而再、再而三的向股东伸手,而且是定向伸手,这就是它的秘籍,两相比较,公司向股东和银行要钱的能力要远胜于其赚钱的能力。”薛云奎这样的观点一扫科大讯飞头顶的AI光环。

对于利润的下滑,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称,一方面是公司在人工智能重点应用领域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渠道建设和产业布局,费用增加总计达3.6亿元,超过新增毛利3.28亿元;另一方面公司2016年收购参股公司讯飞皆成部分股权,在合并报表中按财务准则实现投资收益1.17亿元,该部分收益导致2017年科大讯飞非经常性收益比2016年同期大幅减少。

据了解,目前中文语音市场中,科大讯飞大约已经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技术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可以理解,但关于科大讯飞背后的的布局与收购一直以来都挺低调的,不妨借机唠一唠盈利和股价下跌的背后情况。

被指像乐视模式:科大讯飞被撕逼的背后······

“科大讯飞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国内,且其中不乏有较大力度的政府补贴,其收入构成大部分也基于传统业务,创新型的如大数据广告平台及智能硬件收入虽有较快增长却占比极低。此外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有部分是通过过去几年不断的收购买来的,并非是其内生变化带来了增长,因而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含金量都不高。”薛云奎在文中犀利的揭穿。

据了解,科大讯飞系合肥市高新区重点企业,占地面积广阔,目前多座高楼仍在动工修建,公司高管和当地政府人士关系密切,政府每年都会给予资金、政策上的很多扶持。

被指像乐视模式:科大讯飞被撕逼的背后······

  作为资本和政府的宠儿,近几年,科大讯飞在投资并购上是比较生猛的。2013年,科大讯飞出资4.8亿收购 启明科技 100%股权;2014年,再次出手,以2.16亿拿下上海瑞元100%股权;2015年,科大讯飞脚步不停,用5220万将启明玩具60%股权和安徽信投18.6%的股权收入囊中。

据天眼查收录的科大讯飞工商资料显示,科大讯飞近年来投资了超50家企业,涉及教育、旅游、金融、工程机械、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科大讯飞通过的投资并购,铺设了一个以人工智能语音技术为核心,业务布局五花八门的大摊子。

伴随着持续并购,科大讯飞规模迅速扩张。2008年底,公司资产总额仅为5.97亿元,截至2016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04亿元,员工总数也从2015年的2982人增至2016年的5940人,据2016年报披露,光公司董监高薪酬合计1685.2万元。

被指像乐视模式:科大讯飞被撕逼的背后······

与此同时,科大讯飞的盈利能力却在下滑,以最新的2017年半年报为例,科大讯飞营业收入21.02亿元,同比增加43.79%,净利润1.07亿元,同比下降58.11%,从净利润增速来看,2013-2016年,其主营业务净利润在逐年下降。

投资布局的诸多产业怎么样?在其庞大的旗下资产中,数据公开可查的多家公司经营状况并不理想。溢价九倍并购的乐知行盈利羸弱,2014年、2015年净利率远低于同等同行业上市公司净利率平均值。2016年,科大讯飞对讯飞爱途的投资损益为-55万元,2017年上半年为-14万元,甚至科大系的部分企业在登记住所“查无踪迹”;据悉,科大讯飞还对一家子公司武汉启明失去了控制权,幕后原因不明。

面对不配800亿元估值的外界质疑,科大讯飞对薛云奎的言论作出的回应是,按照这样的想法就不会有像亚马逊、特斯拉、京东等这样的企业了,以亚马逊为例,其亏损近20年估值却达4800亿美元,就是其广大投资者对其战略和落地执行能力的认可。然而,科大讯飞与亚马逊没有什么可比性啊,况且事实上,亚马逊2016年度实现税后净利润23.71亿美元,较上年5.96亿美元增长297.82%。而在过去10年,亚马逊有8年盈利,只有2012年和2014年两年亏损,其余年份皆为盈利。

很显然,科大讯飞此次给出的紧急回应却并不理想,尤其是其强调净利润增长并非公司第一目标,避重就轻的谈“机遇当前要敢于投入”,很难让外界信服。

另外,风险也在于内部的股权分散,据了解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刘庆峰加上其他13名自然人股东以及同盟中科大的股权,股权也不到20%,好的时候大家都好,一旦创业者与资本发生对公司的控制权、管理权冲突,这个形势就不看好了。

被指像乐视模式:科大讯飞被撕逼的背后······

“科大讯飞过去10年通过股东及银行募资的金额远超其盈利能力,导致了公司股权资本占比过高,股东权益报酬率却一路走低,并且在公司快速增长的资产中商誉和无形资产占比都很高,而其各项资产的周转率却远小于十年前,因而其仅仅是一家扩张很快却不懂得管理的公司。”

  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不强,投资的产业也多有亏损,但扩张却没有止步,科大讯飞利用资本运作的方式下的这盘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乐视的生态化反,从起高楼到楼塌了的教训不能不铭记,如此 操作 ,就像画了一张很大的饼,如何把饼落到实处,烙好,才是正经问题,火过热了,饼烤糊了,就只能自食苦味了。

不过话说回来,科大讯飞股价跳水蒸发80亿元掀起的一波舆论战,或许也有个大好处,那就是让业界再次警醒:人工智能领域前景虽好,但转化期道阻且长,越是如此越应该脚踏实地,不能举着大旗瞎鼓捣泡沫。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随意打赏

科大讯飞 刘庆峰科大讯飞输入法科大讯飞语音科大讯飞股价科大讯飞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