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车企三倍薪资挖友商墙角;某智驾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TO 拟离职;老牌车企白菜价捡漏智能化团队丨智驾情报局Vol.4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新势力车企三倍薪资挖友商墙角;某智驾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TO 拟离职;老牌车企白菜价捡漏智能化团队丨智驾情报局Vol.4

A 公司三倍薪挖走友商近 30 名研发人员

A 公司的薪资待遇相较同级公司并不算高,但挖起友商人才却肯下大手笔,出手就是三倍薪资。

近日,A 公司把心思动到了“蔚小理”其中一家的头上。据知情人士透露,只要候选人能提供原公司工资证明,A 公司就开出三倍于原薪资的offer。高薪策略屡试不爽,凭借这一狠招,A 公司一口气挖走友商近30名研发骨干。

不过,与直接撬别人家顶梁柱不同,此次 A 公司并未触及友商核心技术团队,而是把目标锁定在中层研发群体。业内人士解读,这种挖人逻辑契合大厂“老人做新事,新人做老事”的用人思路:中层既具备成熟业务能力,能快速上手,又不会打乱 A 公司原有核心架构,性价比极高。

此前, A 公司曾将别家的技术灵魂人物收入麾下,因此与某业内大佬结下梁子。传闻称,时隔多年,这位大佬仍耿耿于怀,近来更是萌生了起诉的念头。相比之下,挖中层人员不会招致太多麻烦,显然更为稳妥。

A 公司此次高薪抢人的戏码,只是整个行业人才战的一个缩影,但也提醒了整个行业:那些默默耕耘的中层人员,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价值。未来,唯有尊重人才、尊重技术,汽车行业才能跑得更远。(更多关于汽车市场人才争夺的趣事,欢迎添加微信 XY8899672 分享交流)

智驾公司 B 项目卡壳,传联合创始人兼 CTO 拟跑路

在智驾行业,项目落地经验已成车企挑选供应商的硬指标。根基尚浅的智驾公司 B 为补上这一短板格外急切。

尽管此前 B 公司在东风项目中击败商汤绝影,拿下一个小型订单,但由于该车型最终未能量产,B 公司也未能借此积累起实际的交付经验。

于是,B 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一家刚刚解散旗下智驾子公司的国产自主品牌,并大着胆子接手了原本由解散的子公司负责的量产高速 NOA 方案,但是苦于没有交付经验,项目推进得磕磕绊绊,难点频出,项目进度一度卡壳。近期更有消息传出,B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TO 已萌生退意,准备跑路。

据悉,B 公司对该自主品牌的诉求是成为其众多供应商之一。这一策略不仅契合车企自身能力有限的现状,也符合当前供应商深度绑定主机厂的行业趋势。如今坐在自动驾驶牌桌上的地平线、元戎等公司在实现量产落地前,也都经历了一系列 POC 验证。B 公司在“打怪升级”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实属正常,只要方向没错,仍有突围可能。(作为智驾领域的后起之秀,B 公司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想要了解更多幕后故事,欢迎添加微信 ByArsT 交流)

智驾公司C被集团收编,CEO甲被审计

年初,比亚迪推出智驾平权计划,将高阶智驾下放到 10 万级车型。消息一出,某国产自主品牌高层顿时神经紧绷。

于是,今年上半年,该自主品牌迅速加码智能驾驶布局。而连年业绩不佳的智驾子公司 C,在此次冲击下被并入集团智能化研究院。

据知情人士透露,C 公司早已被多重问题拖入死循环。此前,智驾情报局此前就有提到 C 公司研发经费长期捉襟见肘,多个项目难以落地。加之集团又限期交卷,C 公司只能依赖外部供应商合作。而传统主机厂面对新技术一贯采用的集成思路,也导致 C 公司多年来在自研能力上几乎原地踏步。比亚迪“智驾平权”计划的外部冲击,最终压垮了本就在内部不吃香的 C 公司。

停摆前,C 公司尚拖欠供应商大量款项。目前,C 公司 CEO 甲正在接受审计,而新接手的智驾负责人则在集团高层面前立下军令状:年底前一定实现自研 NOA 上车。

对于主机厂而言,及时止损无可厚非。但调整之后,能否真正破解智驾自研的困局、摆脱对集成的依赖,仍有待市场检验。( C 公司收编背后还有很多故事,想要了解 C 公司前世今生的朋友欢迎添加 ByArsT 交流,后续雷峰网也会持续推出相关深度报道)

老牌车企 D 白菜价捡漏成熟智能化团队

两亿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天文数字,但用来收购一支成熟的智能化团队,简直像白捡。

智能化供应商 E 的团队约有 600 人,其中一多半从事软件开发,实力雄厚,而且E团队曾与大厂合作开发三代中底层产品,实战经验丰富。这样一支团队十分宝贵,放在市场上,20 亿也未必能拿下。

可惜 E 公司空有人和,却没赶上天时地利。当时正值资本市场寒冬,E 公司融资进展并不顺利。原本同意其 IPO 的股东 D 公司,一直苦于缺乏优秀的软件团队,最终一合计,决定趁此机会收购E公司,甚至大方表示:“咱也不缺这点钱,就别折腾了。”

彼时,E 公司整个资本金仅 6 亿,D 公司就占了大约一半。不到三亿的资本金,D 公司大概只出了 2 亿的“白菜价”,就将这样一支成熟的智能化团队收入麾下。

当时E公司的股东除 D 公司外,仅有另一家大厂,而该大厂并不依赖 E 公司盈利,所以相当于 D 公司只补了一些差价就把股权稀释了过来,甚至那两亿元也仅是注入公司用于发放工资。

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趁火打劫”,如今看来,结果都不算太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合作共赢已成生存之道。背靠 D 车企这棵大树,E 公司的日子也将好过不少。( D 车企收编 E 公司还有很多内幕故事,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添加 Hugh-wangruihao 交流信息)

南方头部主机厂自研 NOA 迎大考,头号智驾供应商或将出局

今年9月,南方头部主机厂 F 公司的城市 NOA 自研方案将迎来关键大考。一旦测试验证成功,其头号智驾供应商或将面临被踢出供应链的风险。

F 公司向来擅长养蛊式管理供应商,从不把筹码押在一家身上。其合作风格向来连吃带拿,常借合作的机会消化吸收供应商方案,待价值榨干后便无情抛弃合作伙伴。

作为车圈数一数二的卷王,F 公司很早就盯上了城市 NOA 的项目研发,为此还从新势力车企挖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骨干专项攻关,显然对自研成果寄予厚望。

此次若一举成功,F 公司的自研能力将再上一个台阶,而其供应商们恐怕就“笑不出来了”。

头号智驾供应商出局,其他供应商也会人人自危,一边要维护现有合作关系,一边还得盯着主机厂的自研进展,随时可能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压力着实不小。(如今主机厂不断提升的自研能力也让供应商们压力满满,更多关于主机厂和供应链的故事欢迎添加微信 Gru1993 沟通交流)

G 公司狂揽130个项目, 约十人扛一单

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G 公司一直在广纳人才,近期又新引进一批研发总监。

业内戏称:“铁打的 G 公司,流水的总监。”除华为外,G 公司是国内承接 ADS 定点项目最多的公司。然而,也因内部高压,G 公司总监频繁出走,人员流动性较大。

据悉,按一个客户有七八个主力车型计算,再叠加迪系四十余个项目,目前 G 公司约 130 个项目全压在约 1300 人身上,平均十人左右扛一单,交付压力肉眼可见。

此外,近期上海汽车龙头也将与 G 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其自有 400 多人团队被裁撤,后续项目全部由 G 公司承接,未来的交付压力只增不减。

不过,G 公司如今狂揽项目的局面,是近几年才逐步打开的。早些年,G 公司曾栽过不少跟头,后来经历低谷期才痛定思痛,练就了如今的商务能力。上海龙头的项目,正是在别家公司临门一脚时被 G 公司截胡的。(更多内幕欢迎添加微信 Hugh-wangruihao 交流 )

物流 H 厂全面布局无人化,L4 项目成宣传招牌

为抢占无人化物流先机,H 厂双线并进。

其一,H 厂已向某重卡自动驾驶公司 J 分三批采购累计 150 台 L2 级自动驾驶卡车,目前已交付前 50 台,验证效果良好。与此同时,H 厂正同步推进与J公司合作,开辟一条全新的 L4 级自动驾驶卡车业务线。

其二,H 厂已成立 L4 战略部,其负责人乙出身于国内自动驾驶“黄埔军校”。为更好推进 L4 战略布局,乙不仅从各渠道挖掘青年才俊,还试乘了市面上所有曾涉足 L4 物流的公司,最终选择在干线上与 J 公司合作 L2,而 L4 则计划引入更多合作伙伴。

据知情人士透露,H 厂目前的 L4 项目仅为一个市场推广用的 demo ,三年内并无商业化落地计划。但在物流配送领域,H 公司仍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毕竟,H 公司手握约 7 万辆车队资源,推动无人化技术落地,无论对 H 公司还是其合作伙伴而言,都是好事一桩。

新势力车企  I  欧洲拓展计划暂缓,设研究院留后手

据悉,新势力车企 I 原本计划于今年重点布局欧洲市场,但在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

原因并不复杂:欧洲市场准入门槛高,业务落地周期长。I 车企旗下现有车型在尺寸与性能方面,与欧洲的道路条件和用户偏好存在明显错位,强行进入性价比不高。

去年,I 车企 CEO 曾发文称,公司旗下汽车被私人通过平行出口方式大量销往海外,尤其在中亚地区颇受欢迎,甚至一度出现冒用I车企名义传播“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销售授权协议”的虚假信息。尽管私下外流属违规行为,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中亚市场对 I 品牌的接受度更高。

尽管欧洲市场的拓展步伐暂时放缓,I 车企并未彻底抽身,而是在当地设立研究院,持续投入基础研发,为后续市场重启积蓄力量。

这种缓进稳扎的策略虽少了些冲锋姿态,但在战略层面更显稳妥。(出海已成为国内众多车企的重要战略方向,欢迎添加微信 tz--hh,了解更多汽车出海的最新动态)

本期互动:文中提到的A、B、C、D、E、F、G、H、I是哪些公司?甲、乙又是哪些人,你能猜到吗?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添加微信 xueyin4910,加入车厂爆料群,尽情畅聊。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新势力车企三倍薪资挖友商墙角;某智驾公司联合创始人兼 CTO 拟离职;老牌车企白菜价捡漏智能化团队丨智驾情报局Vol.4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