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的「AB双面」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格力的「AB双面」

日前,在某活动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用一番极具个人色彩的发言——不用格力的洗衣机和冰箱,那就是你犯的错误——再度在互联网上掀起了讨论热潮。有人抨击其说教意味过浓,也有人调侃自己“犯错”……这几乎是近几年来格力网络舆论环境的一个缩影。

与互联网上的群嘲相比,资本市场对格力的态度则复杂和暧昧得多。爱之者趋之若鹜,恨之者嗤之以鼻。一方面,天风证券等17家机构近三个月内给予买入评级;另一方面,格力的股价又仍在40元左右徘徊……

看衰者认为,格力业务单一、增长停滞、品牌老化、人才梯队不足;支持者则坚持,格力专注聚焦、质量出众、现金流强、技术自主可控。那么,到底哪一面才是更真实的格力?我们又该如何更客观公允地去看待这家企业的价值和所面临的问题?

01

专注聚焦还是裹足不前?

格力被外界吐槽最多的,是其业务单一的问题。

这当然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不久前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报,再次将这一现实摆上了台面:格力空调业务的营收占比依然接近80%。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个数字相比五年前不降反升。

业务单一的同时,格力的营收和利润还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下滑。

自2019年达到1981亿元的营收峰值以来,格力仿佛进入了徘徊期,一停就是5年。

2025年上半年,格力实现营业收入973.25亿元,同比下滑2.46%。虽然净利润达到144.12亿元,同比微增1.95%,但细分到二季度,却出现了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的局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竞争对手的强劲表现。同期,美的集团营收2523亿元,同比增长15.68%,净利润260.14亿元,同比增幅达25.04%;海尔智家营业收入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也实现了15.6%的稳健增长。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格力的“失速”显得格外突兀。

面对主业的增长压力,格力并非没有尝试过突围。可惜多番尝试皆成果寥寥:手机业务累计销量不足百万台,沦为行业谈资;押注银隆进军新能源领域,累计亏损高达242亿元;生活电器与智能装备版块虽保持增长,但营收占比较低,尚未形成驱动增长的“第二曲线”。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业务布局显得更加多元和均衡。美的通过收购库卡成功切入机器人赛道;海尔则借助GE家电、斐雪派克等国际品牌实现了高端化与全球化的双重突破。二者均逐步构建起了多引擎、抗周期的业务布局。

两相比较,外界很难不对格力持悲观看法。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直言,“如果格力仍然只做空调,只守国内,未来十年它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十年之后,它的利润增长从哪里来?”

但乐观来看,格力营收占比最高的空调,是大家电中利润率最高的品类。无论是美的、海尔这样的老牌玩家,还是小米、追觅这样的家电新秀,都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格力与其在其他利润率更薄的品类上与对方贴身肉搏,倒不如集中资源在优势品类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事实上,格力也是这样做的。

一位长期跟踪格力的投资者评价,“格力有点像家电界的比亚迪,什么都要自研,什么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目的就是构建起更深的技术护城河。”

从2013年起,格力大力推动技术自主战略。如今,格力7万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已经高达21.7%,彻底告别了过去以产线工人为主的时代。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实打实的技术突破:格力在压缩机技术上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1300吨磁悬浮制冷压缩机,成功打破了美日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在智能装备领域,格力的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也已走出实验室,进入了多家制造企业的生产线……

除了技术上的投入,格力也十分注重产品质量的生命线。业内人士透露,价格内卷之下,不少品牌的空调都把铜管换成了铝管,而格力始终坚持使用铜管。铜和铝的价格相差数倍,产品耐久性也差异明显。“以前的空调能用十几二十年,现在很多空调用个五六年就差不多了。修理店回收空调,旧的能卖三四百一台,新的一级能耗空调,年份早的回收都没人要。”

得益于技术和品质的双重保障,格力空调在市场上相比友商的产品依旧有300元左右的品牌溢价。一位家电经销商告诉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目前市场上格力空调依旧是最好卖的,几乎不需要做任何推销动作。“虽然格力给我们的利润率是几家主流品牌中最低的,我们也愿意做,主打一个省心。”

该经销商坦言,这两年美的和小米靠价格战确实抢走了格力不少客户。但两家品牌能否把抢走的市场守住,仍然有待观察。“技术和品质上的投入带来的差异,消费者短期或许难以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会体现出来。如果这些品牌的产品达不到消费者的期待,他们终究还是会回来。某些品牌的铝管空调上市也有两三年了,这两年会集中迎来大考。”

简而言之,无论是在技术攻关还是品牌建设上,格力都走了一条更慢、更重,但也有可能更扎实的路。虽然短期内市场份额和营收上有一些波动,但这并不影响格力在空调品类中的领先地位。

02

改革推动者还是阻碍者?

当然,看一家企业的好坏,不能只看利润率,更要看绝对利润额。没有收入增长支撑的高利润率,其可持续性是存疑的。 

对于格力来说,守住空调品类只能解决眼下的问题,立足长远,其仍然需要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幸运的是,格力的现金流足够健康。2025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增453.06%至283.2亿元,账面货币资金达1223.71亿元,是年利润规模的数倍。充足的现金储备,使得格力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资源去试错。

相比于格力眼下有没有第二增长曲线,市场更关心的是,未来有没有一个人能够带领格力找到新的增长点。这就引出了格力时常被讨论的第二个话题——接班人的问题。

2025年4月,71岁的董明珠再度全票连任董事长,开启第五个任期。执掌格力十三载,董明珠的名字已经与格力深度绑定,成为了这家企业最醒目的符号。

对于董明珠的连任,市场上有两股截然不同的情绪相互碰撞。一方担心,董明珠年事已高,对市场的敏锐度和判断力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继续由她来掌舵,格力恐怕会错失转型的良机。

此前,方洪波在被问到接班人的问题时就表示:“人年纪大了认知会退化,慢慢就会让人讨厌,可那个时候自己已经不知道被讨厌,甚至还以为大家很喜欢。我一定不会让自己拖到那一天。” 

董明珠是否也有这样的冷静和自觉呢?外界并不确定。

另一方则担忧,董明珠年事已高恐怕很难再次连任,一旦董明珠挂印而去,格力是否还有人能够扛起大旗。

两股截然相反的情绪背后,折射出的是董明珠本人和格力强人治理模式的一体两面。董明珠的强势和以她为主导的治理模式,既成就了格力,也束缚了格力。

一位二级市场投资者认为,董明珠与方洪波不同,她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职业经理人。“她是有情怀的,不像其他职业经理人只把自己当作‘过客’。”在这位投资者看来,董明珠与格力之间,早已超越了普通的雇佣关系,更像是一场使命与认同的双方奔赴。

她的强势,背后是对产品质量近乎偏执的追求,是对消费者负责到底的态度。这种强势带来了更高的企业效率。“董明珠很正,很多东西她拎得清。企业治理中几乎没有多余的人,也没有多余的事”,该名投资者表示。

但也有人认为,真正优秀的团队,应在领导者离开之后仍然保持凝聚力、共识和化学反应,而格力长期以来浸润于浓厚的“董明珠印记”中。尽管这种模式在企业冲锋期能提升决策效率,长期却可能带来决策过度集中、组织依赖性强等隐患。

不可否认,董明珠过于鲜明的个人风格掩盖了周围人的光芒。但倘若仅凭其高龄连任,就得出格力“后继无人”或者董明珠阻碍了格力前进步伐的结论,恐怕也过于武断。

时至今日董明珠依旧牢牢掌舵着格力,或许并非她不想放手,或者格力缺少将才,而更多是因为,现阶段仍然有些事情由她来推动才是最合适和高效的——比如渠道的改革。 

行业人士透露,格力近年来在大力推行“直达终端”模式,与当地经销商合资成立数字科技公司。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跳过了中间代理商,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渠道成本让利给消费者;另一方面,直达消费者后,格力对市场的变化会更加敏锐,对消费者反馈的收集和营销策略的变化也将更为灵活。 

但改革的阻力也很大,毕竟要触动合作多年的代理商的利益。这件事或许只有董明珠才有足够多的能量来推动。不管怎么说,这批代理商都是跟随着董明珠成长起来的,多少要卖其几分薄面。若是换作其他职业经理人,恐怕就没有这样的威信了。

03

被低估的“现金流机器”?

我们无法判断,格力未来能否找到新的增长曲线。但即便抛开未来的想象空间不提,在不少投资者看来,现阶段的格力依旧具有很强的投资价值。

当下,格力的市值只有不到7倍PE,而美的的市值则在10倍PE以上。这是典型的对制造型企业的定价方式。

但在部分投资者看来,格力虽然是制造型企业,但却是非常轻资产的运作模式——要求经销商先打款,同时对供应商延期付款。加上格力业务非常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早已完善,十几年来,它几乎不需要动用自有资金就能维持运转。

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是,相比于追求规模扩张的美的,格力拥有强得多的现金流能力。一位重仓格力的投资人说得非常直白,“美的是赚利润不赚现金流,战线太广,ROI表现不佳;而格力赚的是实实在在的现金。”由于业务高度聚焦,格力的资本开支仅占利润的20%,大部分盈利都能以现金形式沉淀下来。

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现金流,格力才能用高额分红不断吸引投资者。2024年,格力推出每10股派现20元的分红方案,分红率高达52%,充沛的现金储备和经营现金流,支撑其股息率超过7%——在震荡市中,这样的回报率显得极具防御价值。相比之下,美的与海尔的股息率都显著低于格力。

因此,对一些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格力呈现出罕见的高安全边际与现金流回报组合特征。

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分析:“格力一年净赚几百亿,分红稳定,估值却只有6倍多——这相当于市场白送了你一个现金流机器。”低估值与高股息率的组合,特别适合长期复利投资。投资者可以借助分红再投资,持续积累股权,实现“分红-再投资-再分红”的循环。“这正是复利投资最理想的状态。”

不过,月前格力电器在财报中宣布了中期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的“零分红”计划,这一决定打破长期分红惯例。从财务角度看,格力手握超过1200亿元货币资金,完全具备分红能力,但公司选择将资金留存,可能是管理层为长远转型预留弹性的战略选择,也不排除是应对短期现金流压力的无奈之举。

立足长远,格力确实没能向外界勾勒出清晰的未来图景,但值得思考的是,舆论和市场是否过度放大了格力的短期困境,而忽视了其长期积累的技术品牌价值与财务韧性。

在制造业,真正的护城河往往来自于难以复制的技术积累、供应链控制与品牌信任——这些恰是格力深耕多年的核心能力。

它的技术壁垒依然坚实,品牌信誉从未褪色,现金流生成能力依然强劲。工业制品、绿色能源这些新业务,或许推进缓慢,但从未停止前进。

它或许不再是昔日那个高速增长的明星,但却可能成为穿越周期的“制造业诺亚方舟”:不追求最快,但求最稳;不迎合风口,但守住底线。

04

时间的考题

格力,正站在一个冷暖自知的十字路口。前方是迷雾笼罩的岔路,身后是曾经的辉煌与争议。

它不必被神化,也不该被矮化。褪去舆论的滤镜与偏见,它始终是一家真实的公司——有它的瓶颈,也有它的壁垒;走过弯路,也有始终如一的坚持。

2025年中的“零分红”决定,打破了过去长期分红的惯例。这一举动,或许是在敛住锋芒、储备战略弹药;又或许,只是它主动调整节奏,为应对更深刻的产业变革腾出空间。

看好者,相信其技术底蕴与现金流实力;看淡者,则忧虑其单一依赖与治理隐忧。双方观点对立,却共同勾勒出格力当下的真实轮廓。

它需要证明的,远不止是在空调主业之外开辟出第二战场;更深层次的考验,在于能否构建起一个不再依赖个人英雄、能够自主穿越周期的现代企业体制。

没有人能替时间回答所有问题。市场的争论、投资者的疑虑、转型的阵痛,都需交由未来评判。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格力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曾经是谁,而在于它正在选择成为谁。

(雷峰网)

(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