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创业最好的时代:机遇、理想和低成本
雷峰网讯 随着 Vibe Coding 成为硅谷热词,One Person Entrepreneur 趋势之下 AI 工具添柴加火,全球新兴创业团队“轻装上阵”。我们看到 AGI 时代的创新创业不是重资产的大厂游戏,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小而美的团队也在贡献着平台级产品。
AGI 创业浪潮之中,会不会有更多的学生创业者?他们有哪些机会,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2025 年 5 月 18 日,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举办主题为“ AGI 时代的创新创业”的圆桌论坛。
圆桌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文继荣,并邀请了中关村门头沟园管委会主任谭李丽、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华为中央软件院分布式与并行软件实验室主任谭焜、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长聘副教授许洪腾、智子引擎 CEO 高一钊,共同开启了一场深度对话。
第一个讨论的话题当然是大学生要不要创业。在场多位嘉宾几乎都表达了支持的态度,因为 AGI 时代对学生创业非常友好。一个会调用 Agent 的人,可能实现过去几百人的效率。在 Vibe Coding、One Person Entrepreneur 的趋势之下,“如果同学们能够在早期使用 AI 来辅助创业,那么可能两三个人就把事干了,这种低成本创业其实比较安全。”
王仲远分享了自己大四时期一段失败的创业经历,言及于此,表示了怀念。“它让我看到了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 gap。这其实对于我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这一理念得到了谭焜和高一钊的认可,创业经历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不全然在于其商业价值。作为智子引擎的 CEO,同样也是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业的高一钊更认为:“即便这次创业最终失败了,也不是说这个人就彻底地失败了。这几年积累的经验、成果还在,而且创业这条路径有可能还会积累得更快。”
要想鼓励学生创业,我们还要有更好的创业环境和生态,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学院文化。“我们要做斯坦福,而不是加州理工。”文继荣和许洪腾两位教授都认同此观点。
和摆在学生面前的其它选择相比,创业也伴随着更多的风险,这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关注。谭李丽表示政府在努力创造好的创业环境和生态,帮助学生创业者尽可能软着陆。许洪腾则鼓励学生创业者不要害怕自身项目风险高。“重要的不是项目靠不靠谱,而是让投资人觉得你这个人靠谱。如果人靠谱,哪怕这个项目失败了,他还会接着投资你这个人。”
论坛上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创业会遇到什么困难,在场嘉宾从自身角度提供了建议。作为一位学生创业者中的“过来人”,高一钊计划将自己的经验与即将投身创业赛道的教师、学生分享。许洪腾以朋友的创业经历举例,“失败几次也很正常,很多创业者其实都是连续创业者”,为有志于此的学生们打好“预防针”。刘铁岩忠告学生们“要特别认真”,不能以玩票的心态创业。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我们老一辈要做好托举,希望能够帮助年轻的同学绽放最美好的未来”。
谭焜和王仲远诠释了在创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技术因素的局限性。前者指出,对于创业者最重要的有两件事,其一是客户,其二是管理。后者则着重强调了商业化路径的重要性。两人一致认为,用先进技术解决一切问题的预期之外,布满了单纯的理想主义无法应对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此次圆桌讨论的精彩分享,AI 科技评论进行了不改原意的编辑整理:
学生创业,路在何方
文继荣:我们来谈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 AGI 时代的创新创业。我觉得我们身处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就是在 AGI 到来的前夜。AI 是一个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所以今天我想围绕这个问题来问一下我们的嘉宾。
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学生创业这件事情,他们前面 20 年都在学校学习,这个世界的险恶他们是不知道的,请各位嘉宾都讲一下,对于学生这样一个创业群体,你们觉得以什么形式进行创业可能是更有效的?
谭李丽: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从这几年我在中关村门头沟园园区的工作经历来看,一方面咱们同学们勇气可嘉,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创造一种好的环境和生态,希望同学们在有勇气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软着陆。
给大家提一些建议供参考。首先是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是非常好的。在导师的带领下,我看到有学生从硕士阶段,甚至可能从本科生阶段就已经在接触创新孵化的项目,然后通过学校的链接,跟产业界、学术界都发生了很密切的连接,感受未来创业会遇到的机会或者挑战,这种模式非常好。
第二个是建议大家,一定要密切地跟产业界走在一起。 我更具体的建议是,大家可以到京西智谷来感受一下。可能在我们的一栋楼里,就有整个产业的上下游,大家能够跟很多的创业者分享创业的困难。政府也提供了很多的场景支撑,比如刚才林校长提到的智慧社会、智慧国家等等。 在具体的落地上,政府、我们的社会、产业到底有哪些需要。可能很多很小的切口,就可以触发很大的商机。
刘铁岩:我们北京中关村学院也非常强调学生的创业实践。我们不仅平时的课程里涉及,而且自己搭建了孵化平台,也是希望我们自己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能有这种实践的体验。
首先创业绝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事情,一定是一个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在校期间完全不接触创新创业,突然就走向市场,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在校期间如果能够有更多的课程、实践或者学生俱乐部,在类似沙盘模拟的环境下让大家探索一些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对创业很好的提前的准备。
第二,我觉得 AGI 的时代其实对学生创业是非常友好的。 现在有很多 Vibe Coding、One Person Entrepreneur 这种趋势,据说 2024 年全球创业公司中有将近三成都是一人公司,很多创业公司都是个位数的团队,不是大成本大投入。如果同学们能够在早期使用 AI 来辅助创业,那么可能两三个人就把事干了。这种低成本创业其实比较安全,即便吸引的融资没有那么多也能也干起来。
其次是要选好平台,大家创业最终还是要找到一个孵化平台,或者有创投的基金团队来支持你。刚才谭主任讲到了中关村门头沟园是非常好的平台,其实我们中关村学院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王仲远:这个问题一下把我的思绪就拉回到将近 20 年前,我就回想起来我大四的时候也在创业。那个时候电子商务刚刚流行,我跟人大的几个师兄弟一起搞了一家专门做旅游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 即使最后没成功,但对于年轻人来讲,我觉得没有什么失败。我非常怀念那一段经历,它让我看到了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 gap。这其实对于我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现在这个 AGI 时代又比我们那个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真是非常的厉害。我们看到 DeepSeek 的核心研发成员都是在读博士,或者博士毕业一两年的学生。实际上智源研究院也一直都倡导青年人挑大梁,我们非常多的重大成果突破,也都是由大概 29 岁、30 岁,或者在校的博士一起完成的。
所以我认为在 AGI 时代,在校的同学是可以参与创业浪潮的。在去年的智源大会上,我们研判整个中国人工智能的基础模型还在追赶 ChatGPT-4,当时预测年底的时候能够大致追上。非常幸运咱们国家有 DeepSeek 出现,但即使没有 DeepSeek 也会有千问,也会有其它的大模型。
我想现在国产的基础大模型能力已经到了一个可用的阶段。所以其实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跟王老师一起开北京市政协会议,我的提案就是北京市要加快促进基于大模型的应用繁荣发展,给咱们的在校生、年轻人创造一个真正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大家尝试的成本变得非常的低。我相信大模型的应用在今年或未来几年,会进入到一个新的爆发的阶段。
刚才铁岩院长讲了中关村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其实智源研究院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也孵化了过去这些头部的国产大模型公司,非常乐意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环境。
谭焜:这个问题我可能还真的不太好回答,因为我从来没有创过业。在我念书的时候,所有的学生想的都是学好了赶快去个大厂。后来参加工作,我见了很多美国还有欧洲的学生。我曾经问过他们毕业以后的打算,很多学生都说要去创业。现在这个事情也慢慢在我们国内发生了,说明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也带来更多的机会给大家。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学生非常幸运,能够有很好的机会去创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果在几年以前,我可能并不建议大家在 AI 上创业。因为当时大部分研究是在基础模型上,实际上有很高的门槛,学生没有那么多资源。但现在开源大模型的能力基本上已经可用,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做很多的应用。2025 年应该是我们的 Agent 元年,应用层有大量机会,可能会产生出能改变我们整个社会日常生活的应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业都会成功,但我觉得其实年轻人不用担心这点。你的公司可能没有挣到钱,但这未必就是个失败的经历。我前两天刚面试了一个美国应届博士生,我一看他的简历,发现他念了 12 年的博士。我就很奇怪,说你为什么念那么长时间?他说因为他入学的第二年就去创业,创办了一家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后来起起伏伏,这段创业不算很成功,他又回到学校继续完成了学业,今年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到大厂找工作。其实相比之下,他的经历相当有竞争力。
我觉得我们国内的大学也应该有这种更加开放、自由的模式,可以让学生离开创业一段时间,也可以再回到学校去完成学业。当然我最后还想说,大家不一定都要创业,到我们大厂,像华为这样的平台,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谢谢大家!
许洪腾:前面几位老师讲的都比较宏观,我从一个青年老师和学院的角度来讲讲。其实我一般不轻易劝人创业,因为创业应该是一件自主性非常强的事情,而且客观上讲,创业比其它工作的风险性更高。 那么怎么样能让学生自己自发地愿意去创业?这就涉及到学院的文化塑造问题。
去年在苏州,我问过文老师一个问题,就是您觉得我们学院将来的发展会更像加州理工,还是更像斯坦福大学。当时您坚定地说,希望将来这个学院能发展得更像斯坦福大学,言下之意就是学生的发展要多元,要鼓励学生,或者说让学院形成一种学生愿意去创业的文化。从今天的汇报来看,一年过去了,我们学院确实是在慢慢地变得更像斯坦福大学而不是加州理工。这其实体现出我们在文化塑造方面的努力。
这种文化在美国更鲜明一些。我前两天看到一篇博客,有人采访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说你准备在大学四年里干什么?学生们说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找老婆,第二件就是找合伙人。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觉得我们学院将来,不管是政策还是什么方面,更多的是要形成一种鼓励大家去创新创业的文化。
另外我也认识一些做投资的朋友,我也可以给各位想创业的年轻的同学一些建议,就是不要怕你的项目风险高。 重要的不是项目靠不靠谱,而是让投资人觉得你这个人靠谱。如果人靠谱,哪怕这个项目失败了,他还会接着投资你这个人。
文继荣:谢谢洪腾。如果你今天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还是斯坦福。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一个工科学院。如果做数学或者理论物理,那我们想做加州理工可能更有道理。但我们是在做 AI,这是一个飞速发展,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东西。这样的一个学科,如果我们像加州理工那样做成一个象牙塔,那就完蛋了。
另外一点,我们在中关村,周围有很多很好的合作伙伴,有很好的环境。我们不做斯坦福,那谁做斯坦福?
高一钊:这个问题我体会还是比较深的。我前几年决定创业的时候,也会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如果干得不好,后面该怎么办?其实我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逐渐感觉到我经历的一些事情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跟仲远师兄刚才说过的一样,即便这次创业最终失败了,也不是说这个人就彻底地失败了,实际上这几年积累的经验、成果还在,这条路径有可能还会积累得更快。
当然风险肯定也有。如果一开始我就没有做成,可能这个项目就死在了很早期。但我毕竟是学生身份创业,即便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死掉了,我认为对我个人的损失不是很大。所以我为什么鼓励大家去创新创业,其实是因为毕业之后再去做选择的时候,就很难以学生这种相对保险的身份去做这件事情。谭主任刚刚讲到平稳落地,我认为学生身份就是一个很平稳的事情,利用好学生身份去创业是挺好的一条路径。
文继荣:谢谢一钊。我这几年是看着一钊成熟起来的,创业对人的折磨还是很大的,他就会非常快地成长起来。之前有人很奇怪地问我,高总还是学生啊,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大老板啊。像你说的这就是一个非常快的成长,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身份蜕变,从技术人到市场人
文继荣:下一个问题。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你们觉得会遇见什么样的困难?以及从你们自己的角度来说,有什么建议和资源可以提供给大家?
高一钊:我觉得我经验不少,所以从今年开始,如果我们学院里有老师或者学生想要投入创业的赛道,我会跟他们做长时间的详细的交流,把我踩过的坑分享给大家。社会上坏人还是很多的,我遇到了什么样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跟大家提前沟通。如果未来他们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没有那么慌了。
为什么大家选择职业有一定的惯性,就是因为往往公开的知识、经验,都是某些主流的赛道在提供。创业的很多故事没有人讲,我作为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告诉大家创业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我能提供的就是这些。
许洪腾: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在创业。 我的感觉是失败几次也很正常,很多创业者其实都是连续创业者。 还是刚才那个意思,其实投资人投资的是人,只要他觉得这个人是靠谱的,哪怕一个项目不成,他还会投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另外就是要做一些 dirty work,做太阳春白雪的东西可能不行,很多时候真正的护城河就是 dirty work。
谭焜:从技术出发,我觉得这可能是起点,但不是终点。我们还是要学会以终为始,看到真正的商业需求在哪,客户在哪?我觉得创业者,尤其是我们学理工科出来的,都是有技术梦想的,但是真正买单的是客户。这点学习得越早,可能走的弯路会越少。
第二点是,公司很小的时候,创业者是全职的。你既是 CEO,也是 CTO,是技术总监,也是销售。但是公司有一定商业规模以后,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如果公司的组织架构在开始不设定好,也会走不远的。 对于创业者来讲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一个是你的客户,一个是你怎么管理。
文继荣:谭焜老师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学校里,学生可能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技术本身,觉得技术很牛事情就成了。其实真正创业的时候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其它的问题,比如说股权、法律、财务。有一次我跟校长聊这件事情,觉得在人大创业可能还挺有优势,因为我们搞财务、HR、法律的都有。所以大家在学校的时候多跟其他学院的同学们交流,没准在校内这个创业团队就能搭起来了。学校层面也可以组织一下,比如我们人大有很强大的法律咨询团队,能不能给学生创业提供法律服务等等。
王仲远:创业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要看客户的需求在哪,还有包括资本、管理一大堆的问题。所以首先创业一定是自发的,需要自己对这件事特别有热情,这才是开始的第一步。其实创业是很容易抑郁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事情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创业公司要想活下来,得想清楚自己的商业化路径到底是什么,创业不是简单地靠理想主义就能实现的。第一步是自己对这件事情有极大的热情,第二步是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如果找不着,其实也有很多的平台。
我们孵化了现在国内头部的大语言模型公司,包括多模态、具身智能方向的也有。如果找不到好的合作伙伴,也不知道在哪找,可以带着你的技术,带着你的想法,考虑一下我们平台。
刘铁岩:这个问题要是一年前问我,我的答案和现在应该非常不一样。一年前我在一家公司里做了二十几年,但过去这一年我觉得自己是创业心态。北京中关村学院虽然是国家使命,但我们还是从 0 到 1 在做这件事情。去年 10 月 8 号我进入学院的时候,学院楼里的空调是不运作的,灯是黑的,全学院只有我一个全职员工。到今天我们已经有 100 多个员工,四五百个学生,运作得非常有序。其实这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有很多能跟大家分享的事。
我的第一个体会是要特别认真负责地看待创业这件事情。 你要是以玩票的心态去创业,一定死得很难看。 严肃认真的态度不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需要锻炼。比如在咱们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是不是能给学生们一些机会自主立项,就像我在中关村学院做的事情一样。学生们的科研题目不是导师给的,而是自己提的,只要靠谱,就给他几百万让他把科研做起来。
文继荣:我插一句,我们今年的预算已经做了,我们今年会支持 10 个项目。虽然没有几百万那么多钱,但是我们也会拿出钱来。
刘铁岩:这件事情特别有意义。不像一般学生可能想着导师是最后一道防线,这样学生在做科研的时候是对自己负责,将来他去创业的时候也会有这个心态。
第二个体会就是要学会适应这个世界,不管你做多少准备,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都不一样。要终身学习,每天学习周围人不同的想法,换位思考,在夹缝中找到成长的机会。
第三个体会就是人生在世,坚持住两件事情就不会被打垮, 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你面前的挑战,但是以最坏的打算接受结果。 只要人不被打垮,就永远能够做出了不起的事情,人被打垮了就没机会了。
谭李丽:刚才几位老师都说到创业者心态,其实我这三年在产业园区工作,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创业者,因为所有的行业,特别是我们这种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行业,都在发生重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幸见证了园区很多的创业团队,而且行业真正爆发就是这几年的事,大家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进化的速度不一样,原因是人。 这个圈子很小,我们有时候投资项目也是看人,所以大家要爱惜自己的口碑,构建自己的能力。同时创业是一个非常提升能力的领域,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某个领域深钻,但是一旦接触了创业,你会既有阳春白雪,也有很多事情是下里巴人,这里有很多的平衡和取舍。我看到很多尖端的研发人员不停地打磨产品,想要一飞冲天震惊业界。有时候你要调整产品迭代和产品发布的平衡,适应产业的需求。
政府也在致力于为创业者,特别是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的博士生、硕士生还有本科生,可以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来京西智谷创业,我们正在酝酿一个支撑计划。这个我不赘述,大家可以去了解。
文继荣:谢谢谭主任。最后请六位嘉宾从你们的角度,给我们创新创业的师生一句寄语吧。
谭李丽:产业爆发时,青春正当时,大家努力加油。
刘铁岩: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未来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走向,一定是这些学生们设计和定义的。我们作为老一辈做好托举,希望能够帮助年轻的同学绽放最美好的未来。
王仲远:借用一钊那句话,在 AGI 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不敢冒风险。
谭焜:追逐你的梦想,不负青春年华。
许洪腾: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高一钊:虽然技术不是全部,但技术是我们所有人未来人生成长的基础跟底气。
文继荣:再次感谢我们的六位嘉宾。刚才说到创业的时候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朋友圈对于创业也很重要,所以在这里再次感谢合作伙伴,对我们学院、师生的支持,谢谢大家。
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文章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