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百万年薪,创业半年崩塌:世界转得太快了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原帖如下:


我辞掉了在 Apple  年薪  20  万美元的工作去开发梦想中的应用。现在看到两个竞品上线,我感到崩溃了。


大家好,我是新来的。潜水很久了,但今天我真的需要发个帖。


我辞去了 Apple  工程经理的工作,当时年薪大约是  25  万美元 (还不包括股票) 。这是一个稳定、令人艳羡的职位,几乎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那种工作。


但我心中有一个梦想。有一个让我夜不能寐的应用想法。问题是,在 Apple  工作时,我不能发布自己的  app 。于是我选择离开,放弃了一切。


过去几个月,我从零开始构建这个应用。我自学了所有内容,亲手设计、编码、打磨它,倾注了我的热情与执着。它像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是独特的,是有意义的。


然而 ……就在距离上线只剩几天的时候,我发现有两个应用已经上线了,做的事情几乎一样。


它们已经发布、已经运营、界面精致。


我感到崩溃。


我知道竞争是游戏的一部分,但它还是打击到了我。现在的世界似乎转得太快了。


几乎每天都有一个新的 app 、一个新的创作者,另一个“我”。


曾经让我感到特别的东西 ……现在却显得如此普通。


在这个似乎在飞速超越我的世界里,我该如何守住心中的那团火?


你们会怎么应对这种沉重打击?


我真的很希望能听到那些曾有类似经历的人的声音。感谢你们读完这段文字。


AI 对我们当前认知的信息经济带来几个根本性的颠覆:


一、复制成品的成本趋近于零


任何可以被数字化的东西,在 AI  时代都将无限接近于“免费复制”。


这意味着:技术功能本身不再是护城河,创新会瞬间被抄袭、迭代。软件产品 已经 开始商品化 (commoditization) ,也就是“卷功能”的价值正在减弱。


所有技术最终都会被平价化, 只有 “如何收费”与“向谁收费”的认知才是不可复制的。


二、注意力和信任成为核心稀缺资源


用户不是缺工具,而是缺可信的选择、情绪的共鸣与行动的理由。因此,谁能持续抓住注意力,建立情绪连接,谁就能赢得市场。


未来的产品 必须 “模因  工具”的混合体 工具只是解决问题,模因 (Memes即造梗) 才能传播思想与文化。


一个产品 要被人看见 硬功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创造 某种思想标签、用户身份认同或文化立场


三、分发力> 产品力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有用 ≠ 有人用。


产品再好,如果没有被发现或触达正确人群,也毫无意义。这也是为什么 “受众、品牌、社区、产品”这样的顺序,反而更加符合今天的商业逻辑。


这要求我们必须 “功能护城河” 进阶 “关系护城河” 产品 不再是交付一次就完事的 “成品”,而是一个动态成长的服务系统。这背后隐含着用户反馈—产品迭代—内容更新—品牌深化的连续循环,而非单向 单次的 交付。


我一直觉得, AI 带来一种返祖现象。例如, AI 最先替代的工作和技能,是在人类文明中出现得最晚的、距离我们最近的,比如与计算机有关的、处理信息的工作。


所以, AI 的时代,一切都要反着来,逆向思维,赢面会更大。就像老芒格所说,反着来,总是要反着来。


如今, 你做的 产品或东西,可能有 上百个应用 在做同样的 。要想脱颖而出 你必须和别人想得不一样。


1. 别急着做产品,先建立受众与影响力,再做产品落地


AI  时代,产品只是起点,信任和注意力才是货币。真正的顺序是:先积累一批关注你的人,再逐步塑造个人或品牌形象,形成认同感,最后才推出产品。


这样做,不仅更容易获得早期用户,还能形成自然传播效应。 “先造声量,再造产品”,是当前产品创业的新范式。


尽早开始,今天就开始,就是赢在起点。


2. 极致聚焦小众市场,从无人区切入


不要一开始就试图覆盖广泛用户。选择一个极度细分的领域切入,避开 “红海”竞争。大厂和通用产品做“广”,你做“深”和“专”,这样更容易形成差异化。


比如,做一个只为某类自由职业者服务的 AI  工具,而不是试图服务“所有人”。


3. 产品体验不只是功能要完整,更要有“情绪”感染力


在功能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仅仅 “能用”已经不够。产品的 UI/UX  应该有温度,从按钮到错误提示,从欢迎页面到确认邮件,都应充满品牌个性。


用户不只是用你的产品,还在感受你的态度和美学。


4. 内容是新时期的产品组成部分,媒体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现在内容不仅仅是营销工具,它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你产出的内容是你影响力的延伸,内容越多样、传播越强,产品被接受的概率越高。


优秀的创作者已经变成了优秀的创业者,反之亦然。发布新功能 很重要, 持续发布新内容 更重要


注意力就是货币。


5. 构建用户自增长机制,而不是依赖砸钱买流量


不要只靠广告获取用户,优秀的产品应该内置增长机制,比如推荐返佣、邀请激励、自动分享路径等。


让每个用户都能带来下一个用户,形成闭环,这是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此外,与其他产品 / 平台做分发型合作,也能让用户“自动流入”。


6. 商业模式要大胆试验,不能死守一种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定价方式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可以探索基于结果付费、按使用量计费、免费 + 增值等新模式。甚至可以通过提供内容、数据、 API  接口、联盟合作等方式变现, 不能 只盯着 “卖软件”。此外,一个强转化的销售漏斗也非常关键,应持续测试和迭代。


7. 最终比拼的不是产品做得多好,而是你到底为谁而做


你的产品再完美,也总有人抄袭、模仿、甚至抄得更快。但他们永远不是你,他们不了解你服务的那群人。


真正的护城河是你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价值共识和持续服务能力。竞争的焦点不是 “谁做了什么”,而是“谁最了解用户的痛点并坚持陪伴他们成长”。


总之, AI  时代不是比谁造得快、堆得多,而是比谁:


  • 定义问题更准 (为谁而造)


  • 构建信任更稳 (人情味和社群)


  • 获取注意力更持久 (媒体基因)


  • 价值交换更聪明 (商业模型设计)


  • 系统更新更敏捷 (构建闭环系统)


一句话 产品 IP 只是入口,生态才是终局。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到信用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不懂经 ,作者:经叔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