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的AB面:智驾的速度与Tier1巨头的厚度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全球赛道上,中国车企的领先身位已经十分明显。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在整车、电池、智能驾驶等全产业链的存在感十足。更有一种论调在传递:中国车企是否会“踏平”欧洲市场?

实际上,这场“德中电动车争夺战”远未到终局。外资深厚的品牌积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消费者对 “德国制造” 的天然认可,仍然是难以撼动的核心优势。而当前内卷的竞争环境下,中国车企的技术超前投入在短期内并不能实现成本的快速覆盖。不少车企头顶销量压力,在盈亏的钢丝绳上战战兢兢。

作为具备中德两国“血统”的Tier1巨头博世,在这场智能化的浪潮中,也正在施展解数力图站在潮头。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表示,近年来,中国品牌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方面创新速度比欧洲快,但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收敛、成熟和全面普及,欧洲主流车企未来5-8年或将强势回归,中国品牌需警醒并转化为创新动力。

博世的AB面:智驾的速度与Tier1巨头的厚度

创新的核心,离不开对技术路线的理性判断。近年来,VLA等概念一直被讨论。在L2++至L3级智能辅助驾驶规模化应用的前夜,不少厂商将VLA视为实现“人机共驾”平滑过渡、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抓手。

但吴永桥也明确表示,博世与文远知行坚定地选择“一段式端到端”作为当前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主流技术路径,短期内并不考虑VLA。

作为当下博世智驾转型与攻坚的关键人物,吴永桥多次在公开场合中“唱反调”但这些论调背后折射出了冷静的行业思考——从技术Demo走向大规模、高质量量产,不仅是一场技术攻坚战,更是一场涉及数据、成本、安全与全球合规的立体战。


智驾 “岔路口”:VLA 的光环与博世的冷思考


在一些业内人士的观点中,VLM是端到端1.0的一次技术优化,而真正的2.0换代升级是VLA。进入2024年以来,包括理想、小鹏、蔚来在内的多家车企纷纷将VLA列为技术路线图的中的关键一环,竞相推进相关功能的研发与落地测试。

理想汽车在今年年初明确表示,将逐步为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引入VLA能力,旨在让车辆能够“听懂人话、理解场景、自主决策”,实现更自然的交互与驾驶行为;小鹏也在多个技术场合透露,正在推进语言模型与规控模块的深度融合;蔚来则在其NOP+系统中开始探索基于自然语言的场景化决策。

在一些VLA的坚定拥护者看来,该技术是通向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必经之路,因为VLA描绘了一个通过语言理解实现高度拟人化、可解释的智能驾驶美好愿景。然而光环之下,是严峻的技术现实难题。吴永桥认为,VLA的落地之困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多模态对齐难。

视觉、语言与行动三个模态之间的精准映射与语义对齐是基础性难题。

由于VLA的核心理想是让机器像人一样,通过视觉感知环境,用自然语言理解指令和场景语义,最终输出合适的驾驶动作。这听起来完美,但第一步“对齐”其实就极为艰难。

这种对齐,要求模型具备深层次的因果推理能力,而不仅仅是模式匹配。例如,系统如何理解“礼让行人”这一语言指令,并将其转化为对斑马线前各种行人动态(奔跑、徘徊、突然冲出)的具体、平滑的刹车或等待动作。在《新智驾》与多位从业者交谈时得知,目前的模型在对齐的精度和稳定性上远未达到车规级要求。

并且感知与规控的挑战,可谓是技术长尾效应的“无限游戏”。比如感知的模糊性与上下文理解上,传统车道线识别是清晰的、结构化的任务。但VLA需要处理的往往是模糊、残缺甚至矛盾的视觉信息。

二是多模态数据的训练和提取难,壁垒高。

多模态数据的采集、标注成本极高,且质量难以保证一致性。毕竟VLA对数据的需求不仅要“量”,还得要“质”,需要海量驾驶场景的数据收集、生成和模拟仿真的闭环能力,用作大模型的训练和验证。

这亟待需要智能辅助驾驶厂商针对中国独特、复杂的道路场景,建立完整的本土研发团队和数据闭环能力。

三是“幻觉”风险致命。

大语言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若引入实时控车系统,可能导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产生不可预测的安全风险,这与汽车功能安全的根本原则相悖。

这实则也是VLA应用于实时控制领域最致命的风险点。吴永桥在演讲中指出了这一点:“我们现在用OpenAI和DeepSeek,它回答看似逻辑性很强……但仔细一看有些地方经常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就是大语言模型的‘幻觉’。现在VLA也有这样的‘幻觉’。”

四是现在所有智能驾驶辅助芯片都不是为大模型设计,存储带宽较低。

吴永桥认为,真正达到更好体验的VLA模型,大概需7B-10B的参数量, 即使跑在业界最好的英伟达Thor芯片上,它的推理只能做到 5-7赫兹,远低于实时安全控车所需的10赫兹。从这个角度来讲,VLA短期内很难跑在现有所有的智能辅助驾驶芯片上, 现在市面上所有的VLA都不是完整的VLA模型

处理更复杂的感知模型和决策规划算法,意味着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平台。这直接带来了硬件BOM成本的上升。如何在有限的芯片算力下,实现VLA功能的最佳性能,是对软件算法优化能力的巨大考验。

基于以上四点,博世认为VLA在短期内难以跨越从“演示”到“安全、可靠、低成本量产”的鸿沟。 因此,博世的选择是集中精力,将一段式端到端技术打磨到极致,为客户提供当下即可量产、体验超越期待的解决方案。

早在2022年,博世和文远知行就开始了合作。目前,博世与文远知行共同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本月在奇瑞星途高端品牌上实现批产,在欧洲量产落地也指日可待。

博世的AB面:智驾的速度与Tier1巨头的厚度

作为博世智能化转型核心部门的掌舵人,吴永桥曾向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坦言, 自己每周都会亲自试车,既有博世方案,也有涵盖行业内的各种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因为自己开车和乘坐体验截然不同。基于实际产品体验,吴永桥认为,博世的一段式端到端已步入第一梯队,完全可以媲美华为。

据悉, 在慕尼黑车展上有超过50家的全球车企和中国自主品牌试乘了博世一段式端到端方案,给予了“在拟人化驾驶体验方面最接近特斯拉”的高度评价,其横向绕行丝滑、纵向控制平稳。 比如在慕尼黑单车道错车场景中,系统能像老司机一样,等待三辆车后,精准抓住第四辆车的间隙迅速通过。这种基于海量数据驱动的“博弈”能力,是规则式或两段式系统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一段式完全数据驱动。

博世的AB面:智驾的速度与Tier1巨头的厚度

实际上,一段式端到端已经成为头部智能辅助驾驶厂商,例如地平线、Momenta、华为等共同的发力方向。当然,一段式端到端技术对数据和算力的需求也非常巨大,各方面的投入会显著增加,相反,二段式端到端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这就需要车企或者供应链在选择技术方案时,综合考虑成本和技术能力的平衡。


博世的战略定力:在喧嚣中坚守 “择善固执”


智驾行业从不缺热点,从 L2 + 到 L3,从 VLM 到 VLA,每年都有新的技术概念引发追逐。但 博世的战略逻辑始终清晰:不追逐短期热点,而是锚定“安全、量产、合规”的长期价值 。这种定力,恰是对前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商业信条的践行:“战略不是冗长的计划书,而是清晰的方向选择。”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的今天,中国的优势在于技术迭代的速度,欧洲的根基在于产业积淀的厚度,而 博世的独特性,在于将速度与厚度融合的 “平衡力”—— 既理解中国车企的创新诉求,又深谙欧洲市场的合规底线;既掌握端到端的前沿技术,又坚守车规级安全的本质。 这种平衡力,让博世在智驾的“深水区”中,走出了一条兼具技术深度与全球广度的路径。

智驾的未来,不是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战略选择的胜利。当行业在浪潮中追逐下一个热点时,博世的择善固执,或许正是对长期主义最生动的诠释。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