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次子携富卫IPO:举债扩张,商誉压顶,会有接盘者吗?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张贝贝
头图 | AI生图
目前,富卫集团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控股股东是李嘉诚次子,有“小超人”之称的李泽楷。
只不过,华丽的保费数字与快速的区域扩张背后,是高达87%的资产负债率。且根据聆讯资料,富卫集团拟将IPO募集资金用于提高资本水平,并为营运实体提供增长资金,用于加强股本、偿付能力及核心流动资金,以及建立超出适用法定要求的资本缓冲。
所以,这场IPO从本质上看,更像是富卫在激进高杠杆扩张之后的“续命”行动。即,通过IPO融资缓解流动性压力。
更为关键的是,分析下来富卫集团有两大隐忧值得注意,投资需谨慎。
一是,财务状况堪忧,盈利可持续性存疑;
二是,激进并购扩张下,积累超百亿商誉,减值风险较大;
详见下文。
规模“虚胖”,实质深陷盈利困局
复盘看,富卫集团的业务发展史几乎是由“买买买”并购扩张模式构成。
招股书显示,2013年2月,李泽楷收购了荷兰国际集团(ING)在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在2013年组建富卫集团。
2015年6月,富卫集团通过收购富卫印尼的50.1%股权,进入印尼市场,并在2018年3月将股权比例增加至79.1%;
后来,富卫集团更是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并购陆续进入新加坡(2016年)、越南(2016年,2020年)、日本(2017年)、马来西亚(2019年,2023年)、泰国(2019年)、柬埔寨(2020年)等市场。
即,富卫集团的保险业务覆盖市场除了菲律宾(2013年)是通过新设的方式进入市场,其他9个市场都是靠并购的方式进入,且并表就有保费收入增长。
在上述背景下,富卫集团成立以来保费收入增长较快。
2014-2024年间,富卫集团年化新保费从2014年的3.09亿美元跃升至19.16亿美元,增长5.2倍 (聆讯资料中未看到公司各年度的保费具体数字) 。
同时,覆盖市场中保费排名增长也较快。以公司的主要市场东南亚市场 (包括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越南及马来西亚) 为例,按照富卫集团的估计,它的排名已经由2015年的十四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是这期间增长最快的泛亚人寿保险公司 (泛亚保险公司,指的是在三个或以上富卫集团展业市场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 。
以上是富卫集团采用并购扩张模式的好处,可快速覆盖多个市场,并带来“保费收入”和保费排名快速增长。但要注意的是,并购往往伴随高昂溢价与整合成本,一般短期利润会承压,整合完毕后利润情况才可能慢慢好转。
遗憾的是,富卫集团目前利润承压阶段并未过去。即,规模扩张并未同步转化为利润。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保费增长驱动下,营收分别为19.82亿美元、28.23亿美元和38.68亿美元,但利润却并不理想,近三年净亏损超过10亿美元。
其中,2022年富卫集团净亏损3.2亿美元,2023年亏损扩大至7.17亿美元。
尽管2024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美元,但拆分盈利来源,真正扭转局面的是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净投资大幅度提升,从2023年的-6.32亿美元至2024年的2.41亿美元;而核心保险业务却出现了下滑,从2023年的6.79亿美元下滑至2024年的6.70亿美元。
利润的亏损困局,揭示了富卫集团并购模式下的增长隐忧,整合后的向好发展显然仍是其当下的问题所在。 回归保险行业本质,业绩的来源主要依赖于两方面:产品端和渠道端。分别看一下:
从产品端看,正如公司在聆讯资料中说的,“整个亚洲市场提供的保险产品核心优势差异化有限。”这意味着目前公司的产品端在市场上并没有差异化优势。
至于渠道端,包括银行保险、代理人、经纪/独立理财顾问及其他(包括纯网上保险及其他分销渠道)。这些渠道于2024年分别贡献46.6%、15.2%、31.8%及6.5%的新业务价值。
其中,银保渠道是富卫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公司有32家正在合作的银行保险伙伴,包括东南亚的8个独家银行保险合作伙伴。但正如其在聆讯资料中提到,公司与银行合作关系存在终止或不会重续合作的风险,届时会对产品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银行来说,在产品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谁给的佣金多会更倾向于卖谁家的产品。故,以银保渠道为主的富卫集团,渠道端竞争力显然并未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要注意的是,保险企业除了负债端产品销售外,还有一块重要的业务是投资端,也就是拉动2024年利润扭亏的重要驱动力。关键是,公司的投资能力如何呢?
分析下来,并不乐观。
因为与业内险企不同,富卫集团仅有31.8%的资产是自己管理,20.6%的资产由实控人李泽楷控制的柏瑞投资打理,33.9%由SCB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 Limited管理,剩余部分由其他三方管理。即,大多数资产都是外包管理。
这就跟我们普通人买基金差不多,投资收益需要寄希望于“他人”。
而结合2022年、2023年公司利润亏损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投资相关的不利波动导致,由此看到富卫集团的整体投资能力并不能算好,所以即使2024年受益资本市场向好,拉动了利润,但未来持续性存疑。
(资料来源:富卫集团聆讯资料)
由上,富卫集团虽然通过“买买买”模式快速扩张,带来的保费规模的增长,但是更多是“虚胖”,赚钱能力并不高,依然陷于盈利困局。也就是说,公司自我造血能力并不够。
此外,公司持续扩张下也积累了较多商誉,未来面临较大的商誉减值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拖累利润,值得重视。
谨防商誉减值风险
2022-2024年,富卫集团的商誉分别为15.29亿美元、15.35亿美元、15.07亿美元 (约合人民币109亿元) 。且2024年,该公司已就富卫印尼确认了2100万美元的减值损失。
虽然富卫印尼减值对相较公司整体商誉仅有个位数扰动,但对当下仅有1000万美元利润 (这还是在资本市场向好,提升投资回报率的前提下) 的富卫集团来说,若后续仍有商誉减值,可能也会再度拖累公司利润到亏损状态,显然商誉减值风险对利润的扰动较大。
若再结合公司聆讯资料,“中国内地是区内保费总额最大的人寿保险市场,将继续在中国内地等地探索拓展机会。包括申请寿险牌照、拓展分销渠道及择机并购,战略聚焦点或是具备巨大潜力的大湾区”;同时提到,“其亦可能考虑其他市场的机会,例如印度”。
由上,可看到公司继续拓展亚洲市场的战略目标并未发生变化。而结合富卫集团扩张以来,采用的“买买买”模式,以及本次IPO募资资金用途是未来提高“资本水平”来看,未来其并购扩张的模式可能会继续。
上述背景下,公司的商誉金额或会继续提升,减值风险也会进一步积聚,并可能会拖累利润。
只不过,在2024年富卫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87%的情况下,以股权融资“输血”不继续提升负债率或是其更好的选择,这或许是富卫集团“四闯”港交所的重要原因。
但在其保险业务盈利可持续性存疑,以及并购扩张商誉压顶,减值风险较大并可能会进一步拖累利润情况下,投资需谨慎。即其于7月7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后,不一定会有投资者愿意在“高商誉、高负债”的情况下接盘,可能会观望盈利稳定性,此情况下股价涨幅或有限,甚至可能会破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 作者粉丝群招募▪ —————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作者还对CXO、医美、药店、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题机会的阿兹海默概念、多肽减重药等领域有覆盖,侧重产业分析和布局企业优劣势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与作者进行更多热门赛道和相关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