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卖什么”不重要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新手创业的迷思:我的产品好,就会有人来买。


对待这类定义不明、含糊不清的高谈阔论,当然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这等于放了一个不响也不臭的屁——其实啥也没说。


什么叫“产品好”?客户的购买行为和“产品好”之间有没有隐藏起来的因果关系?


第一个问题,“产品好不好”只能让客户个体来评价。这是一个统计指标,不是一个产品的属性。


比如有的人喜欢华为,有的人喜欢苹果,还有的人喜欢诺基亚。在每一个喜欢的人眼里,它们都是“好产品”。这和这些手机的外观、零件、功能等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老人机照样有人喜欢。


哪些用户喜欢哪些手机,和这些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没有直接关系。和销量有关系,但是和是否能持续生存和盈利也没有任何关系。前者讲的是市场竞争,后者讲的是经营成本。


第二个问题,用户“喜欢”产品的确会触发购买行为,但是 客户真正在脑子里潜意识中购买的,是一个产品承诺给用户的、用户欲求的未来情感体验。


从脑科学来看,一个人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有两个重要事实:


1. 杏仁核比理性思考的大脑皮层先接受到信息输入,抽调出相关的情绪记忆之后再传给大脑皮层进行“思考”。这是自洽的思考,也就是说如果抽取出来的是恐惧的回忆,那么大脑皮层会自动编织一个规避曾经历过的恐惧的未来的场景,此时形成一个未来预期。


2. 大脑皮层把已经编织好的未来预期发送到中脑的被盖区域,在那里生产出多巴胺。多巴胺驱动行为的启动,把预期变为现实。


所以:


1. “理性是情感的奴隶”。虽然决策名义上是人脑由上到下做出并下发的。但是谁控制了信息的源头、信息的解读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2. 大脑自动编织的对未来的预期,是很容易通过精心设计传入什么样的信息,用以唤醒特定的情绪记忆,从而来操控人类行为的。


所以,“产品好,客户就会买”的潜在因果是: 产品的营销信息勾起了用户过去对于某种情景的恐惧碎片,或者唤起了对某种情景的美好体验碎片。 产品的承诺诱导大脑把这些碎片,编织成一个只要购买了产品就能够实现的、虚构的未来情绪场景。


试着想想下面这些产品,你是否心动:


  • 全能家务型的人形机器人


  • 24 小时全自动自主编程写 app 的 AI Agent


  • 一天一粒就能降体脂到 10% 的科技减肥药


不管是否有现成产品,先去尝试什么样的故事能够勾起用户的情绪,然后再弄产品出来。这就是软件创业先弄个 landing page,写个宏大的愿景在官网上,然后再搞个 waiting list 的玩法。


然而,更加猛的是, 甚至只要靠操纵用户情绪,就能把成本很低、甚至免费的东西卖出很高的价格。


比较典型的就是卖课,所谓的知识付费。这玩意儿至少火了十年了,现在也大有人在通过卖课实现财富自由。很多知识其实只要花点功夫都是免费的,至少没有那么贵。


人们买课的唯一原因就是:期待自己成为那种掌握了所卖课的知识和技能的人。这是一种对身份的欲求,这个层次高于对体验的欲求、对场景的欲求、对所有权的欲求。所以这个行业的韭菜割起来就比其他行业更猛。


营销领域的 golden circle 法则说, 介绍产品的时候,what 是最基础的,how 更好,why 才是制胜的核心。


举一些例子:


  • AI agent 保证让你变成一个那种干活又快又好又聪明,被同学、同事羡慕,被老师、领导表扬的人。代表:youtube上经常看到的广告 Motion 这个app。


  • Base44: 保证让你成为一个快速高效的想法实现者,一个一直想要成为但是被编程所阻碍的勇敢的创业尝试者。


  • 增强型复合维生素补给:保证让你成为一个精力充沛,获得伴侣的肯定,工作上游刃有余,生活尽在掌握中的自我效能感爆棚的人。


  • 肾宝片 (“他好,我也好”) :保证让你重振雄风。


  • 苹果 macbook:保证让你成为一个想干什么就能放手去干,效率超群,创意不会被生产力工具制约的自由高效能人士。


  • 零糖酸奶:保证让你成为一个那种你羡慕的自律的、身材和精神都超好的人。


对于身份 (identity) 的追求,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想象。


所以创业“卖什么”不重要。


“卖什么”重要的时候,是考虑复购的时候,因为客户需要满足感才会重复产生欲求期待。


“卖什么”重要的时候,是当 idea 的抄袭成本很高、原材料的渠道非常稀缺的时候。但是当我们看到电商平台这么卷,同个单品有一大堆链接都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软件创业不一会儿就被抄袭的时候,我们就基本可以知道,现在是个生产力过剩的时代了。


当下的时代,是生产力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编织欲望的时代。 (inception of desire) 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骗”人。基本需求都满足了,功能创新不再让人兴奋了。就算有,很快就能抄袭、复制。 现在人们需要一个一个许诺美好明天的神话来刺激日益麻木的神经,用来逃避自由。


不过,我想额外说的一点是:为了不让商业社会变成一个充斥着“纯粹谎言”的世界,至少有一条准则创业做生意的人都应该遵守—— 自己要相信


没有绝对的真相,真相都是有角度的。有的人相信炸鸡排能给人带来快乐,有的人相信只有低油低盐才能让身心健康。这都可以。只要卖鸡排的人自己也吃得不亦乐乎,卖沙拉的人自己也天天都吃。虽然视角冲突,但是大家是自由的,且真诚的 (authentic)


真诚 authenticity 保证了所售卖产品不论效果好坏,都能反馈到商家自己身上。


贩毒的人自己不吸毒。这种就是卖的东西自己都不用,卖的未来自己都不相信。这就是纯粹的骗人。


我不认同“只要有人相信就行”这种说法。靠这种策略去卖的东西,迟早会变成诈骗、犯罪。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是不同的。只要你想,你总能愚弄到比你拥有更少知识的人。如果靠这种策略去经营,那么在这个世界里扩散的就是愚昧和邪恶。


这也就是我在说:那些故意割韭菜的人,吃相真难看!还有那些明知故犯,赋能不健康生活、邪恶欲求的生意,都该受到审判。不是因为他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他散播了愚昧和邪恶。


与之相反的,自媒体广告和带货为什么这么火。博主亲身实践的故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生动、可期待的、还可靠的未来场景了。如果“人设”和所卖产品是强相关的,那么这个 IP 就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资产,因为它向粉丝生动展示了自己期待成为的样子。


在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最具商业价值的环节是编织对未来身份的渴望;而最具有说服力的生动编织,是售卖者自己的先锋行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个人类的思考 ,作者:杨懿宸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