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富通基金,喘了口气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刘国辉
图片来源 | AI制图
今年的公募行业里,如果要评选最幸运的公司,海富通基金可算是其中之一。
基金二季报刚刚披露完毕,数据显示,海富通基金非货规模达到1807.71亿元,行业排名从Q1的33位上升到28位,是增长最明显的公司之一。这对于近十年来一直在行业40-50名之间打转的海富通基金来说是很大的突破。
规模增长得益于海富通在债券ETF上的市场地位。
今年债券ETF规模增长喜人,几个月内从2000亿元增长到超过4000亿元,是增长性最强的公募细分品类。作为较早布局债券ETF的公司,海富通基金暂列债券ETF市场规模首位,受益于今年债券ETF的增长,海富通基金旗下6只债券ETF合计增长了近500亿元。
不过在行业起风之时,公募大厂都在关注债券ETF的机会,这个高增长的领域预计会迎来一轮厮杀,整体实力位于行业中游的海富通基金能否保持住在债券ETF领域的身位,目前来看难度不小。债券ETF市场格局未来难免要更迭。
海富通是此轮债券ETF牛市的最大受益者
债券ETF太火了。
数据显示,2024年5月,债券ETF规模突破了1000亿元,到今年2月7日左右,正式突破2000亿元,9个月里增长1000亿元。7月17日,首批科创债ETF上市交易,买盘踊跃,使得债券ETF规模再创新高,达4810.57亿元,5个月内增长了近3000亿元,加速增长趋势明显。
ETF投资深入人心,市场风险偏好较低带来债基受宠,是债券ETF爆发的深层次原因。直接原因则是
债市利率下行,息票收益下降后就需要多做波段交易来增厚收益。另外债市投资极度内卷,债基做出超额收益的难度很大,也使得债券ETF性价比凸显。
作为较早布局债券ETF的公司,海富通基金在债券ETF增长浪潮中受益明显。Wind数据显示, 目前海富通基金债券ETF数量6只,规模过千亿元,数量与规模均处在行业首位。高于紧随其后的博时基金和富国基金数百亿元 ,因此海富通基金ETF规模排名在Q2上升了3位,至第13位。非货管理规模排名也水涨船高。
能有这样的增长,海富通基金算是厚积薄发。
海富通基金并非最早布局债券ETF的公司,2013年国泰基金发行了国内首支债券ETF——上证5年期国债ETF,不过当时债券ETF发展较为沉寂,市场需求不大,国泰基金并没有加大布局,而是在行业基金方向上做出了特色。真正在债券ETF上投入最大的无疑是海富通基金。
债券ETF规模排名(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7.21)
海富通2014年11月发行了城投债ETF,2018年10月发行了10年地方债ETF,2019年又发行了5年地方债ETF,2020年发行了上证可转债ETF,以及短融ETF,今年年初,发行了信用债ETF,成为债券ETF产品最全的公司。
债券ETF历年规模增长情况(资料来源:华泰证券)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债券ETF规模增长波澜不惊,真正迎来成长是去年至今。
海富通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轶平曾表示,在刚布局债券型ETF的时候,债券型ETF仍属于比较小众的品种,但是公司战略非常明确,将债券型ETF纳入战略性产品。
海富通基金多年里布局ETF,一方面遵循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当时股票ETF已经有多家公司形成了先发优势,海富通基金入局胜算很低,而债券ETF才刚刚开始。另一方面海富通基金整体规模主要就是靠债基支撑,发展债券ETF也算顺理成章。
成立于2003年的海富通基金,在行业里起步并不晚,早期曾进入过行业前十,不过随着行业的演进,愈加凸显投研与管理的功力不足,发展并不出彩,多年来在行业里非货基金规模排名在四五十名之间,属于中游公司。
虽然大股东是头部券商海通证券,券商系基金公司往往在权益上有优势,但海富通基金多年来在权益上表现一般,除了均衡风格基金经理周雪军在全市场较有竞争力、一度是机构重仓的基金经理外,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足够优秀的权益基金经理,还曾受到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重创,因此权益一直不佳,主要靠债基来撑门面。
海富通基金自身实力有限,虽然债基占比高,但就债基规模来讲,目前接近1500亿的规模,在行业里排24位,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既没有银行系的股东背景,固收投研团队也不大,发展债券ETF是一条不错的差异化路径。
长期以来的战略坚持,抢先发行了短融ETF和城投债ETF两个大单品,奠定了海富通基金如今在债券ETF领域的领先地位。
列强兵临城下,海富通短板暴露
如今债券ETF逐渐成了爆品,对于海富通基金而言,却并非完全是好事。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大厂进入到这个曾经小众的赛道,海富通基金很难守住债券ETF份额第一的头衔。
目前的债券ETF还在发展初期,从债券指数的种类和基金公司的布局来看,未来有很大的扩容空间。
指数层面,全市场目前39只产品,主要覆盖了5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指数,信用债指数,城投债指数,地方债指数,政金债指数,可转债指数,科创债指数等少数指数,主要是在国债和地方债上做得比较细,行业里已经布局了短中长期的相关指数,在信用债、城投债、金融债、可转债等领域,都只有少数比较大类的产品布局。
未来随着需求的增加,以及更细化需求的出现,会覆盖更多指数,实现扩容。 目前仅在中证指数层面,在综合债指数这个方向下,就有44个指数,如绿色金融债指数、碳中和主题债指数等,金融债里有高等级银行债指数、不同期限银行债指数等多种,在信用债和利率债两大类目下,都有上百种指数。现在ABS发行量很大,在ABS领域又有消金ABS、融资租赁ABS、供应链金融ABS等多个指数。未来只有需求在,待布局的债券指数非常多。
公司层面, 现在在债券ETF领域布局相对较多的,除了海富通基金,只有博时基金,发行了4只债券ETF产品。富国基金的债券ETF虽然规模靠前,但算上刚发行的科创债ETF,也只有2只产品。规 模主要是靠去年以来规模暴增的政金债ETF,目前该产品规模530亿元,曾是规模最大的债券ETF单品。
除此之外, 华夏基金、易方达、南方等ETF头部大厂都是去年底今年初刚刚开始布局债券ETF ,发行了公司债ETF、信用债ETF,最近的科创债ETF发行,也是嘉实、招商等大厂首次发行债券ETF。多数大厂都只是刚刚开始,华泰柏瑞等多家在ETF以及债券投资领域有优势的公司,还未有债券ETF产品。 未来公募在债券ETF里接着卷,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在这种竞争态势下,海富通基金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比较大。当下的ETF竞争说到底要看投入多少资源,去换取规模增长,以图未来通过规模把投入赚回来。海富通基金作为中游公司,财务实力较大厂相差较大。
2021-2023年,海富通营收分别为16.38亿元、12.94亿元、11.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4.57亿元、4.17亿元,均处于下滑状况,且与头部大厂差距较大。如果与其他公司拼投入,可能会落于下风。
同时,虽然布局债券ETF较久,但海富通发展策略上也并没有体现出超出对手的能力。
从产品布局来看,长期关注债券ETF,海富通卡位并不算精准,虽然数量多,但没能精准卡位重要指数,在国债、政金债、可转债上没有布局或者布局都不算成功,对于长久期产品布局较少。
早期发行的两大产品城投债ETF和10年地方债ETF,可能更多是因为所挂钩的指数当年表现优异,如2014年底发行城投债ETF时,当年沪城投债指数涨了11.48%,而前一年和后一年的涨幅为4.57%和9.61%。2018年底发行10年地方债ETF时,上证10年期地方政府债指数涨了9.40%,而前一年跌了2.85%。目前来看主要是短融ETF和城投债ETF布局卡位较好,取得了规模领先。
在大厂相继入局债券ETF之后,海富通基金的可投入资源、运营能力都会面临考验。
这从2025年初的公司债ETF发行竞赛已经可以看出端倪。当时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海富通基金都发行了跟踪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指数的ETF,与大厂同场竞技下,目前易方达、华夏、南方的产品规模都在220亿元以上,海富通的产品规模为151亿元。
以后很难有单独一家公司获批某项ETF产品的局面了,都是多家公司竞争发行,海富通的财力投入、运营能力跟大厂比无疑是短板。未来想守住债券ETF龙头的阵地,难度非常大。
大厂在债券ETF规模上超越海富通,只是时间问题,虽然不会很快。
对于海富通来说,有利的因素是监管层面对于债基发行一直有限制 ,由于鼓励做大主动权益,监管层多会对债基发行通过窗口指导进行限制,曾经一度是发行了三只权益产品后,才能发行一只债券产品。因此基金公司即使想发力债券ETF,也很难一股脑发行大量产品。
这让海富通可喘口气。而且海富通的短融ETF是短久期产品,跟货基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在全市场又是独一份,规模可能会持续增长。
受限于整体实力,债券ETF龙头地位难保
长期来看,在ETF浪潮中卷赢,更多是靠公司的整体实力,支撑得起更多投入。海富通的整体实力,很难保证在未来的债券ETF发展大势中卷赢。
海富通目前的整体状况就是,过度依赖债基,但固收在行业里也排不进前20名。ETF上,只有两只股票ETF产品,规模11亿元,可以忽略不计。主动权益也长期表现一般。
虽然有明星基金经理周雪军撑门面,但目前海富通权益基金经理只有10位左右,包括老将黄峰等在内,多数业绩都一般,吕越超虽然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不过近三年亏损较大,他曾在2023年初是坚决从全仓新能源切到AI产业链的基金经理,不过节奏并没有把握好,有时全仓算力,有时全仓AI应用,在AI产业链行情不错的情况下,代表作2023-2024年业绩亏损较大,为-17.23%、-21.52%。另一位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范庭芳的业绩波动也比较大。
周雪军作为均衡风格基金经理,长期业绩不错,2016年管理代表作海富通改革驱动以来,年化收益至今仍有12.85%, 不过2022年至今对地产判断失误,被几只重仓的地产股拖累了业绩,多数时间同类排名在50%左右 ,较为平淡,已经两年没有跑赢沪深300指数,管理规模已经从2021年高峰期的250亿元跌到了目前的62亿元。
固收业务表现尚可,权益业务一直没能上去,2017年下半年开始担任海富通总经理的任志强,表现好于前两任总经理,但也有不少缺憾。由于海富通是海通证券与外资合资的公司,前两任总经理均以海外履历为主,在国内公募领域没能做出太出色的业绩。在华宝基金做基金经理出身的任志强上任后梳理了海富通的投研管理和产品体系,在固收领域做出了成绩,但权益上至今还是缺少建树,公司整体实力也就没能形成有效提升。
眼下,海富通在与华安的整合箭在弦上,从公司实力来看,海富通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其非货规模远低于华安基金。
当然,海富通在谈判桌上并非没有话语权。
海富通基金拥有含金量很高的社保基金境内管理人牌照,而华安基金没有,因此海富通基金的品牌有望保留,不至于像股东海通证券那样在合并过程中处于被整合的一方而陷入被动。债券ETF的行业地位,也让海富通在与华安的合并中,话语权又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