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创业者的AI创业新手攻略
从创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半年时间,阶段性进展可以总结为几个标签:30人团队,现金流正向,月入百万,有客户,有效果。过了生死线,可以更从容地考虑未来公司的发展。
以游戏比喻的话,算是过了游戏的第一章,熟悉了操作和世界观,勉强也有资格总结一份AI创业的新手攻略,给准备出发和刚踏上旅程的创业朋友。
(PS:此处的AI创业需要缩小一下范围。限定为以公司的形式,以大模型为核心技术,为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大概率需要融资加持,肯定会面临剧烈市场波动和竞争。个人自媒体、个人开发等不算在内。)
一、关于个人
1. 创业,是在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下的主动选择
创业是一个漫长的旅途,中间会有各种各样的起起落落,只有在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驱使下,才有可能坚持下来。单纯为了财务自由,或者为了追求创业体验,都容易半途而废。
特别要警惕的一种情况是,大厂中高层,人过三十,找不到之前理想的工作,从而选择创业。当然会有各种自我合理化的说辞,但这种情况下被动选择创业,可能就意味着你不适合创业,否则绝对不会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才出发。
你到底是在公司组织内无法自我实现,还是在公司的竞争中被动离开,这个需要问清楚自己。
2. 创业的CEO,一定要有决断力和抗压能力
如果说CEO的性格只保留两项的话,我会觉得是决断力和抗压能力。
一个前途不明朗的事情,周围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信息在需要决策的时候往往是不完备的。我们只能带着假设、用逻辑推演去做最终的决策。你是否习惯于这样的决策?还是在以往这些决策都是由上层拍板,或者下级汇报?坦诚地讲,大部分大厂的所谓中高层,也基本不做决策,只做执行,并没有决断力。
抗压能力甚至不是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如果已经确认是正确的事情,很多人可以忍受艰难。如果只是你认为可能正确,周围充满了质疑,需要很艰难才能验证结果呢?后者往往是创业者面临的问题,需要强大的抗压能力。
3. AI创业,要有基础的技术理解
如果是技术变量带来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可以不是技术出身,但是一定要有足够的技术理解,比如此时此刻的AI浪潮。
有些机会是技术变量带来的,有些机会是技术红利带来的。技术变量带来的机会,意味着技术怎么应用落地没有共识,技术组合的可能性还没有收敛,商业前景还非常不明朗;技术红利带来的机会意味着因为新技术已经落地成熟,技术组合和商业前景非常清晰,需要快速跑出规模。前者是解决造车的问题,后者是解决踩油门的问题。
前者技术理解很关键,要解决精细化产品技术方案的设计,后者运营操盘很关键,往往能够大力出奇迹。
这波如果是技术红利,简单套壳的几种产品形态就不会纷纷陨落,所谓六小龙当年的投放抢用户就不会显得那么滑稽。这是一个反证法,而且很明显,未来会有更多明星项目陨落。
二、关于方向
1. 找到你的客户,把一个粗糙的版本卖给他
先快速做一个粗糙的版本,然后就尽快卖给你的第一批客户,如果能看到客户强烈的购买意愿,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这在C端意味着你有种子用户群,且你可以影响他们,这在B端意味着你认识很多这些B端的企业,至少老板可以让你见面一个多小时。当然,如果你一开始就拿到了很多钱,这也无所谓,前者可以用网红,后者可以用渠道。
如果产品能卖给客户,代表着这是一个用户有强烈痛点的产品。当然,也许效果还没有那么好,那么你在卖给客户时,就一定要有个周全的计划,明确知道通过你接下来的产品计划,可以补齐这些体验的问题。否则这个所谓验证的需求,就是伪需求,或者你在帮别的更有能力的团队验证需求。
2. 找到你的竞争对手,你发现他们团队很差,但是活得很好
做C端产品很多人喜欢扫榜单,看什么热门做什么,这种盲目对于资本而言无所谓,但是对于创业团队是致命的。我在3月份考虑创业的时候,几乎每一个见的投资人都说让我考虑做一个Aha lab那个事情。我当时就说,如果你们都这么觉得,大概中国会有200个团队做这个事情,头部网红就那些,他们的邮箱就塞满了垃圾邮件,他们要是公开吐槽,这个事儿就完全做不了了。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拿了一堆钱,砸了一堆资源,还没办法盈利,那这个事情就不要做。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没拿钱,团队也很烂,但利润还很高,那这个事情反而值得研究。 是不是你有新的方案可以切入,并且解决这个行业天花板的问题。
3. 找到你的产品方向,巨头因为组织问题无法覆盖
大卫击败歌利亚,是因为大卫身法灵活且有新的攻击方式,这些技巧是强大但笨拙的歌利亚所无法习得的。
大公司的业务只要不是管理者关注的核心方向,就意味着这个项目的最小迭代周期就是和高管的季度汇报会,真正的负责人只会给非常少的注意力。职业经理人处于汇报焦虑中,操作各种变形。
大公司里的边缘创新部门,无法聚集持续的攻坚型人才。
大公司做这种新项目更像猎豹的捕猎,一次冲锋,速度很快,一分钟内无法获胜,就需要放弃了。而创业公司更像狼的捕猎模式,虽然爆发力一般,但是可以长途奔袭长达数小时,用耐力消耗对手。
4. 找到你的产品方向,你有其他创业团队没有的优势
创业公司有足够的CEO注意力资源,团队凝聚力,但早期大概率不会各种资源都具备,你相比于其他团队,有什么决定性的优势?
客户资源?行业影响力?核心技术?成熟团队?每一项都是早期创业团队难以具备的,具备的越多,越有可能走到后面。
有其他创业团队没有的优势,倒不是为了说服投资人,更多是自己先得心里有底。有一个阶段性优势,让自己能走到后一个阶段。
三、关于团队
1. 在自己的短板上不惜代价招聘关键人才
产品、技术、增长、商业化,每一个创始人都需要学习和了解,自己懂的方面越多,对于起步阶段团队的要求就越低。如果都不懂,只有一颗创业的心和自以为绝妙的点子,那建议不要创业。
如果是自己特别擅长的部分,在早期不需要招聘成熟的顶尖人才,基础员工做好执行就行。对于自己的短板部分,一定要不惜代价招聘,且充分信任和放权。
但不惜代价,不意味着要高薪挖人,在关键性人才的招聘上,需要做好现金和股权的平衡。用低于市场薪资的现金,更能筛选能够长久合作的伙伴。对方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短视,在公司发展好了之后因为期权少而不平衡。
2. 团队的搭建,没有最优解,重要是快速出发
资源总是分阶段解锁的,团队成员也是。有些市面上抢手的核心人才,往往在大公司里面做着核心岗位,一年的package甚至大于你种子轮的融资额,对方选择在早期加入团队的概率微乎其微。
事关业务生死的早期核心岗位,只要创始人和合伙人能够自己胜任就可以了。更高阶的人才,可以在业务跑起来进入下一个融资阶段之后,再去补齐。
四、关于产品
1. 先找到用户再做产品,没有用户的产品就是样品
永远是先有用户再有产品。 如果你没见过你的用户,没有做过50个以上的用户深度沟通,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和诉求,那就千万不要轻易出发。
在AI的加持下,编程能力已经扩散到近乎廉价。打造一个产品总是简单的,甚至用prompt就可以完成,但请做充分的用户和市场调研,而不是自我感动的设计。
引用一下俞军老师的一句话:“没有用户的产品就是样品。”
2. 没有不透风的墙,产品的设计要有交互之外的核心壁垒
产品是无法保密的。毕竟不管做了一个看起来多么独特的产品,总是要融资的,产品总是要给用户用的。一旦进入公开阶段,产品的交互设计就会被看光。
如果你的产品和之前方案的不同,都在人看得见的地方,那么请准备好面对一个剧烈竞争的市场,然后准备好用增长和商业化效率取胜。永远有人在看别人做什么准备上,而且他们可以有更多的资源,请确保你的项目不是对方两个月可以快速开发出来的产品。
3. 不要追逐热点,也不要在技术的压路机前捡硬币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的ARR,你不知道他的计算口径;如果一个人说收入,你不知道是否包含了充值;如果一个人说财务口径收入,你不知道他的投放成本,ROI是否正向。
市场的热点,总是充满了夸张的噱头,如果不搞清楚个中缘由,一头扎进去,那么大概率就掉进了坑里。
需要对技术有前瞻性的理解,做大模型能力延展下无法被模型能力增长覆盖的事情。比如最近一次的技术迭代,Google图片模型迎来能力跃升,无数用stable diffusion微调做垂直业务的公司就被技术的压路机碾过,之前还有用微调做垂直行业大模型的。
做大模型不擅长的事,解决transformer无法解决的问题。
五、关于资本
1. 不要拿个人的钱,如果没有机构投资者,就一定自己投入
个人投资者缺乏判断力,如果早期拿太多个人投资者的钱,往往意味着这个创始人在投资市场没有说服力。如果拿两轮个人投资者的钱,那后面的投资人大概率就要望而却步了。
如果没有机构投资人,一定要核心团队自己投入资金。没有机构投资人愿意投第一笔,说明机构觉得创始人或业务方向有问题,如果还不愿意自己投入资金跑demo,对个人投资者下手,那就说明自己也不愿意花钱为自己投票,只会加重投资人的怀疑。
2. say no的人很多,只需要一个人say yes
投资机构有少部分理性逻辑。早期投资中,机构是在对创始人、方向、技术,三个维度进行评估。抛开那种闪闪发光,没有产品就能融五轮的创始人不谈,一般的创始人就算聊起来不错,还得看技术和创业方向两个要素。
然而,这两个要素,就充满了fomo的情绪。
如果市场上业务方向看起来是个热点,可以作为对照和参考,就会被追捧,否则就不好出手。技术就更是,如果技术方向走一些非共识的方式,没有其他机构认可过的参考物,那大概率也就悲剧了。绝大部分投资人不懂技术,更倾向于投资共识性技术方案,即使投资人们共识的技术方向在这三年已经错了不知道多少波了。
加上早期机构内部也许山头林立,也许LP话语权过重,也许账上剩下的钱已经被历史项目锁定,也许已经投过类似方向结果很差。可能的看不见的决策障碍有无数个。
但是,早期投资不需要太多钱,say no的人再多,有一个人say yes就好。所以,多聊,多看,别人say no别太上心。
3. 估值不重要,确保抵达下一个节点,尽快敲定
融资到底带来了什么?让早期员工对于公司发展更有信心,让用户不用担心你过两天就跑路,让你有能够到达下一个业务节点的弹药。
前两条是只要有融资且选择宣布,就会自然而然带来的东西。最后一点,才是钱本身带来的东西。
算好下一个业务节点所需要的资源,只要拿到的钱可以满足这一点,那么其实也就够了。
回过头来,估值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敲定,让员工和用户有一颗定心丸。
当然,第一轮不要放出去太多股份 (不超过20%) ,不要签太过分的条款 (背债创业) 。
六、尾声
聊了再多也是个人观点,也是几个月折腾的一点感悟。
如有看法,欢迎交流。如有冒犯,非常抱歉。
最终,让我们用一句歌词收尾:“青春的旅途没有红灯,越走越快你也成了过来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潘一鸣 ,作者: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