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端产品接手后 如何从0.5到1+

背景: 下半年跳槽进了一家新公司,入职后发现现有产品是COPY的大厂的某个1.0,实际应用中使用了一些资源手段,得到推广,且领导对此日益重视,框架有了,功能有了,用户也有了一部分。但是用户现有使用功能不到已上线功能的十分之一,聊一下接手该产品后的操作吧,半年过去,也算是从0.5到1+了。

产品简述: C端产品,结合物联网进行的区域推广,原本发展是希望发展私域,规划进行广告和自营商城;盈利以硬件和平台维护为主。

思路简述: 首先内部了解该产品,然后关注公司资源分布、领导规划;同时了解行业在该区域市场情况;然后进行产品方向规划;之后解决用户刚需,同步收集反馈,优化迭代。

1. 产品学习

作为用户体验产品,对其中的一些逻辑疑惑或者是难点设定及时沟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产品的功能以及现有运行情况;从运营处了解部署和使用情况,当然后台数据也是了解的一部分;只有先在心中对现有产品有一个轮廓和功能板块划分,才能在之后竞品和行业了解的时候及时进行对比和查漏补缺。

2. 了解公司资源分布及领导规划

来到新公司后,对于人员权责已经资源分布必须要有一个了解,公司现在都有哪些业务,这些业务线所处的发展阶段、盈利方式、具体营收情况都需要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反观自己所处的业务线,领导在上层资源上有为这个业务线发展推广的先导条件和资源优势,也就是领导自己的人脉得以支撑现有产品的铺设。现有业务线之间也并不是相互分隔独立的,在某些场景里都是可以相互结合,有能够共同推进发展的重合点的。

小结:在知道领导对现有产品线的资源倾斜程度可以判断自己做这条线的大概周期,以及后续的项目统筹方面的资源供给可索取的程度。

3. 行业调研、区域市场调研

一些相关的重点词汇产品学习以及高层沟通过程中以及提炼出来了,以此为出发点,相关的行业报告、行业论坛、政策风向经过搜索提炼出有用的文本以及方向概览,再根据提及的行业企业进行纵向的比较,从行业TOP企业到中下游,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其实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的就是有一些概念不断的被提及,有一些功能不断的被重复,另一方面我们记录和加深这些认知的时候就代表这个功能或者概念的重要性或者市场需求的情况,已经有那么多“前人”为你调研和验证过的东西,如果我们还没有,那就需要反思了,这也是很多刚起步的产品要学会COPY的原因。

行业的大环境可能并不适用于区域的发展特色,比如北上广深和一线城市和二线,乃至三线城市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这些高精尖的方向,大城市的研发可能动辄几百人,而小城市的研发有时候一个前端一个后端就撑起了整个技术。而我们就处在一个互联网圈子很小,地域特色很鲜明的城市,所以了解区域市场情况时很有必要的。

4. 产品方向规划

经过以上操作,名词储备、方向把控、资源倾斜、产品优缺点等,我都有了足够的储备,这个时候结合实际情况发展我们资源优势倾斜较重的与行业主流对应的部分,就是我们的产品方向规划。

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优先级的排布,在与高管开会讨论确定方向性的优先级之后再根据板块的研发成本,时间,盈利能力以及扩展空间等进行优先级的排布,根据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制定合理的产品功能规划能充分利用资源, 提升产出,进而确保变现能力,然后推广获得用户后得到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对产品进行优化也就有了需求来源。

5. 优化迭代

有了用户,有了需求来源,就有了我们优化迭代的任务,这个时候要注意的就是用户的需求反馈的筛选以及和我们原有确定的功能的优先级的排布。注意是需求,而不是缺陷, 如果是BUG就可能要提高一点地位了。

大致经历以上几个步骤,我完成了产品的从0.5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整个产品思维贯穿始终,调研也好,资源协调沟通也好,优先级排布也好,产品迭代补充也好,都是日常的工作,而我也正式从B端转到C端,期待以后更多的分享吧。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