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商业数据分析的认知,应该从这里开始

 

很多公司的招聘,都会明显写着需要有数据分析的能力,当然啦,大部分的求职者都很懂事,也会在自己的简历上加上“精通数据分析”等字样。

一旦遇到一些有质量的面试官,问了几个问题之后,大家会心一笑,基本就知道你数据能力的真伪了。事实上很多求职者,连最基本的概念,也没有搞清楚。

这个时候,市面上的教育产品也很懂事,知道现在企业增长难,难于上青天,都在狠抓数据增长,所以出品了一套又一套,一堂又一堂的数据教学课程。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你了解高阶深入的数据课程之前,我觉得你很有必要先把以下这七个基本概念搞清楚。

毕竟有时候,越基础的东西,越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01

数字和数组

看数字,看的是一个结果,这是一个滞后性的指标类型,任何一个时间点、一个时间段内发生事情的结果,都会有数字来展示。例如UV50000人、转化率5%、接口报错42次。

当你看到数字类的指标时,第一反应应该是这个事情无论如何,都已经发生了,结果是否满足预期,高了还是低了?至于其他的拆解,和数字本身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项目中的高层领导,一般只会看数据面板,因为那里等于告诉你,这件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其余的决策和思考,他自有分寸。

看数组,看的是一个趋势,单独在表格里看数组,你对数字的波动的敏感度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是模糊不清的。数组是由数字组成,虽然也是滞后性的指标类型,但是通过横纵坐标的数组罗列,你能推断出这件事大致的趋势。


你对商业数据分析的认知,应该从这里开始

例如这是昨天A股的折线图,这就是最经典的数组,只不过在单个数值点上还赋予了他其他更丰富的意义:


你对商业数据分析的认知,应该从这里开始

02

维度拆分

当你看完数字得出结果并不理想,看完数组发现已有明显下跌趋势,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找出数据下跌的原因。

怎么找?拆分维度。

维度可以理解为是每个数据乃至每个指标的影响因素,按应用版本来划分,按操作系统来划分,按访问来源来划分、按访问地区来划分、按浏览器来划分、按用户年龄来划分等。

你对商业数据分析的认知,应该从这里开始

这些都是有可能影响数据异常的因素,在进行维度拆分之前,我们先要先把可能性低或者不存在的维度排除在外,然后再把剩下的维度逐一梳理。尤其需要注意极端情况下的维度拆分,最高点和最低点。

这个方法虽然笨,但胜在管用。

03

用户分群

数据之所以会波动,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数据之所以有挖掘的必要,是因为人以群分。

经过上一步的维度拆分,我们大概能知道有些什么原因令到数据产生波动,对于每种数据结果相反的两类用户群,都有必要为他们单独创建一套画像,抽离出来。

例如在一次投资流程的数据分析中,至少这么几类:

  • 浏览了投资详情页的用户/没有浏览投资详情页的用户;

  • 浏览完有投资意愿的用户/浏览完没有投资意愿的用户;

  • 首次投资了大额资金的用户/首次投资了小额资金的用户;

  • 二次还有投资的用户/二次没有投资的用户;

......

有了这部分群体,可以再着重看用户的行为数据:页面停留时间、投资总时长等,这里的行为数据主要以时间的维度为主,目的是观察用户的决策链长短受什么影响。

最后,加上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综合查看,例如性别、地区、是否新手、账户余额、有没有优惠券等,整个用户的形象分类就会跃然纸上。

而你这个时候只需要投其所好即可。

04

转化漏斗

绝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商业化的,即使没有商业化的产品,也存在核心价值能否体现的问题,如何衡量当中这个流程?

用漏斗来分析转化。



漏斗将会把用户使用的路径,用关键步骤串联起来,然后设定一个使用的时间区间,最后观察整个数据转化。

漏斗转化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要注意两个方面即可:

  1. 转化步骤越小越好,越能说明本质问题;

  2. 转化率最低的并不一定是最需要关注的,第1、2步的转化优化远比后面的重要;

05

用户行为路径

上面的四个指标,都属于是一些结果型指标,但是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结果型指标有时候是会说谎的,就像平均数一样,并不能反映出平均水平。

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还原用户的使用路径,这些称之为过程指标。

现在市面上例如神策、GrowingIO之类的,都能可视化显示出用户的特定路径,这个对大部分决策者来说,查询不是件难事,难的是推敲出背后的用户意愿。


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06

留存分析

说留存之前,我感觉有必要说一个被无数产品过的事实:无论在人口红利期还是用户增长瓶颈期,留住一个老用户的成本,远远要低于获得一个新用户。

现在流量和渠道已不像以前那样便宜了,新用户的获客成本往往高得吓人,而且新用户还伴随着学习、转化等不可逾越的流程,而老用户则轻松很多。

而留存也分很多种,3日、7日、15日和30日的都有,目的是通过时间段不断地拉长,我们能通过用户行为的轨迹,发现出与用户有关联的方式和因素。

例如最著名的例子,LinkedIn在早期,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发现,如果新用户进来后,有添加好友的行为,并且超过5个,他们的留存会远远比那些完全没有添加过好友的用户高。

为此,LinkedIn开展了一系列添加联系人的引导和优化,最终这也成为了LinkedIn留存新用户最核心的手段。

这就是用户的关键留存行为,也是我们务必要找到的。

07

A/B测试

所谓的AB测试,意思就是在相同变量的情况下,去对比两个方案,哪个好一点?其中相同的变量也包括是时间、用户群体等。


AB测试是检验产品迭代可行性最优的方式了,没有之一,并且AB测试也是做增长项目的一把利器,这里对于AB,我有几点建议可以提及一下:

1、当你的产品要做AB测试时,务必把测试时间拉得尽可能长,最好能完整覆盖用户的一段使用周期,避免因为时间不够,只是对比了部分样本的波动就做出了草率的结论。

要知道准备一次AB测试,是要耗费比较多的人力物力的,所以尽可能要拿到正确的结果。

2、如果你所测试的产品流程或者功能,数据密度不高、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就没必要用AB测试了,因为就算你做完测试,结果还是很模糊的,还不如找个凭借经验去决策来得高效。

以上,就是关于数据分析一些最基础的认识,这七个概念的组合,足以辅助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类型的决策了。


第48篇  | 2455字

原创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jacoblab」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侵权必究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