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发布会,乐视汽车真的来啦?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FF发布会,乐视汽车真的来啦?

乐视又开发布会了,黄了几次之后,这次用更大的阵仗,“法拉第”终于跑步上了台。(纳闷,你说你起个法拉第的名字就搞发明了,那你咋不叫爱因斯坦呢?不是更彻底么?)

毫无疑问,挽救乐视危机的,就是把最真实的汽车拿出来。可惜,几位嘉宾,几段广告,加上一个煞有其事的底盘,构成了发布会的全部内容。所有的先进特性都是口口声声讲述的,没有看到货真价实的“东西”。

口口声声颠覆汽车产业,口口声声革命性的设计。我没有看到核动力,看到的还是锂电池;我没有看到新物种的诞生,看到的还是乐视嘴边的“超级”。内华达工厂在哪儿?在短片里。你说你干嘛不拍一个2小时的电影呢?好莱坞好导演好演员好特技多的是,多花几个钱,你能拍得更“真实”!

其实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乐视要开那么多的发布会?以至于互联网整个业界都把它叫做发布会公司。

齐泽克讲过一则有趣的笑话:

“莫斯科艺术展上,有一幅画让参观者驻足。画上,列宁的老婆克鲁普斯卡娅与一位年轻人同床共卧。画的题目标签上写着《列宁在华沙》。这时候,一个满脸困惑的参观者向讲解员提问,‘那么,列宁在哪儿呢?’讲解员平静地回答‘列宁在华沙’。”

在这个笑话里,参观者落入的陷阱在于,他同这幅画保持着自认为的客观距离,并试图在画面当中寻找实证的对应客体,即真实的对象。然而真相的存在既不是标题,也不是画面,而是标题与画面共同构成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观看的标题与画面是同一维度的对应关系,标题是对画面的归纳、总结,标题与画面是简单的描述性关系;而对于《列宁在华沙》来说,标题与画面暗含着彼此互补的结构性关系,作品不仅仅包括画面,也包括标题,标题本身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发挥着功能性的作用。

那么乐视跟这个笑话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习惯于参加各种发布会,习惯于将发布会看作是对新产品的描述和展示,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发布会于新产品是同一维度的对应物。但是且慢,有哪一个厂商每个月都能拿出3个新产品,并且一个优于一个?或者有哪家企业每个月能提出3次不同的战略,一次比一次变革?对乐视来说,发布会已经被当成了一种有机的构成因素,它们并不代表产品,而是与乐视一起,结构起了呈献给媒体的一种全新“产品”。换句话说,真正有价值的“新产品”,就是发布会本身。我们乐此不疲地欣赏和参加着乐视的发布会,就像是莫斯科艺术展的参观者一样,满腹疑惑,却又兴致勃勃。相信大多数人也跟我一样,怀疑过乐视哪里来那么多的新产品需要发布,却又因为对发布会的习惯思维,慢慢地沉浸在它营造的结构当中,为它的“生态化反”、为它的“坚守梦想全力前行”而叫好。

所以我这才明白,一直待在华沙没有回来的,其实不是列宁,而是媒体和投资人。那些参加一个个发布会,被一个个发布会砸得晕头转向的媒体和投资人,都成为了那个悲催的“列宁”。就连方兴东,这个经常质疑各种“新模式”泡沫的互联网老将,也开始为乐视上一次的美国发布会助威了,不是么?

假如列宁一直事务缠身,不能返回莫斯科,那么他老婆就一直有机会同年轻人暗通款曲。假如整个媒体界一直被乐视牢牢地缠在一个接一个的发布会上,假如投资人一直沉浸在这些张灯结彩的发布会新闻当中,沉浸于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产品消息,那么就没有动机和机会去调查、去发现它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只能去选择相信它主动提供给你的财务报表和频传喜报。

颠覆汽车?要知道,汽车作为直接关系生命安全的工业产品,最忌讳的就是“颠覆”二字。所以小心,不要让汽车成为乐视“颠覆”的第一张多米诺。

随意打赏

乐视 ff zero乐视ff zero1乐视超级汽车发布会乐视超级汽车发布乐视汽车发布会乐视汽车 ff乐视2发布会乐视汽车融资乐视汽车ff乐视电动汽车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