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业公司要在媒体上发声,以及36氪在处理创业公司报道时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36氪  •  扫码分享

为什么创业公司要在媒体上发声,以及36氪在处理创业公司报道时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以下是前天我
\n@Jason浩仔和同事王壮
\n@truant 前天的一次对话:

\n

壮:如果Google推出一个“Google 一下,你就知道”
\n的广告的话,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曾经存在过么?

我:十年后,我们都还在吧应该? -_-|||

壮:我的意思是,九零后们,更年轻的一代,他们会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个东西么?

我:有可能真的就不知道了,不过条件是:在这十年里,百度成了哑巴,只有Google在说话。这样,别说九零后们,就是我们也有可能会把百度的版本给忘掉了。

\n

本来挺随意的一次对话,现在再细想想,其实还是挺耐人回味的。一家公司如果长期静默,而只有竞争对手在发声,那受众被那个声音长期包围后,真的很有机会淡忘或彻底忘记那家不发声的公司。Google、百度等大公司如此,小公司如创业公司也同样如此。对创业公司来说,在媒体上、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科技媒体 (比如我们36氪) 上面出现、发出自己的声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有一种说法:做一家创业公司要保持低调,曝光后idea被人抄袭就玩完了。在我看来,这类创业公司要么认为自己的idea价值连城,要么就是执行力不足,怕曝光后被厉害的copycat拷贝了去。

对前一种我没太多可说的,因为他们很快就会在创业过程中发现idea其实真的不那么值钱,有强的执行力,能把idea实现出来才牛逼——“创业”二字正是此意,把idea实现出来,做成事业。

而后一种情况,这类创业公司只需要潜下心来,把产品打磨一番就可以大胆找媒体曝光了——媒体其实并不吹毛求疵,只要你的想法靠谱,产品质量在75分以上,我们就很乐于报道。产品质量就直接代表了执行力的高低。这个潜心打磨的过程其实就是执行力提升的过程,而媒体筛选产品的过程也就是对你产品和执行力的验证过程。

如果不幸因为产品质量不足而没有得到曝光机会,那在得到反馈后埋头打磨便是;如果通过了筛选而获得了报道,那恭喜你,在我们挑剔但却不吹毛求疵的36氪作者眼里,你的产品在市场上是有竞争力的,背后的idea也可能是行得通的,你也大可不必担心被copycat拷贝:对产品你不但有自己深刻的思考,也首先把产品做了出来,被报道后还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反馈,投资人也开始注意到了你,比起copycat你们更容易被持续曝光,这一切让你领先了不知多少个身位。

另外,对有意寻求投资的创业公司而言,受到报道而投资人也通过报道了解了你,之后再主动与你联系,这比你在投资人对你毫无认识的情况下与他们接触要效果更好。

当然,我并不是在鼓励所有的创业团队都立即来
\n寻求报道(比如“隐身模式”下的创业公司就不适宜马上曝光了,只停留在想法阶段的项目获得报道的机会也相对小得多),鼓励寻求报道的重要条件是:你要有成型的产品,或者你的产品有重大更新,或者你受投资者青睐而获得了投资。对创业公司来说,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当中的任意一个,都有可能获得报道。

补充一点,创业公司在媒体上发声固然重要,但与媒体的匹配度也不可忽视: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层次的品牌就找什么层次的媒体。

说了这么多,那获得报道的好处究竟在哪里呢?

    \n
  1. 就像前面所说的,获得报道首先就是对你们团队的idea、执行力和产品质量的一个肯定;

  2. \n
  3. 36氪的读者群质量还是很高的,他们也尤其关注创业公司,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文章底部和相应微博的评论里都可以看到);

  4. \n
  5. 国内的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冒出,他们手里有一大堆还没有花出去的钱,他们也想方设法要把这些钱花出去,而36氪则是他们寻找优质创业项目的重要战场(没错,就是战场,如果你的创业项目足够优质,投资机构是会争着给你钱花的);

  6. \n
  7. 在团队和产品的简历上添砖加瓦(这点就不展开说了,免得有吹嘘之嫌 )。

  8. \n

 

最后,我再提一下我们
\n在处理创业公司报道时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问题 1. 提交“寻求报道”资料太迟。

有的创业公司在产品正式上线或重大更新的前一天才想起来向我们提交资料,而这会令各方都很被动。对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报道能在产品或新版发布的当天或前一天出来是最好不过了,但由于稿子是人写的,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哪怕像我们36氪星人这么精力充沛的人也需要时间细细研究你的产品,同事还要一起讨论,还要与你进一步沟通,这样出来的文章才够公正客观,对得起读者、创业公司、以及我们自己。

建议 1.
\n 请寻求报道的创业公司尽可能提前向我们提交资料(产品或新版发布前一个星期为佳)。

问题 2. 没有创新点的公司寻求报道,比如各种电商网站。

相对“传统”的项目,获得曝光的机会其实是不大的。我们36氪在报道创业公司的时候,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对广大互联网创业有实实在在的参考价值。

建议 2. 那些原来为了曝光而曝光的创业公司请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创业项目的亮点在哪里?在获得报道的同时,能给其它创业者提供什么参考和借鉴?

问题 3. 有的创业公司吝啬笔墨,所提交的资料称得上惜字如金。

不久前的一个例子是:某创业公司在整个“寻求报道”表单里填的资料只有53个字(创始人资料和联系电话没有计算在内)。是在担心会对我们造成信息过载么?这大可不必。

建议 3. 对表单里的各项内容,请以“能让对方只通过这份资料就能有至少七八成的了解”的标准填写,不要惜字如金,也不要啰嗦,表达清晰准确即可(唯一要“省着点用字”的地方是“一句话描述你的产品”部分,这个地方需要细细打磨)

问题 4. 填写的不是常用邮箱,或者邮箱无法正常接收来自Gmail的邮件。

一个例子是,前段时间有位创业者留了一个 me.com的邮箱,由于一直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就接二连三地给我们邮件询问情况(事实是,我们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回复,并在邮件里约他见面详谈)。

建议 4. 请务必确保所填写的是你的常用邮箱,并且是可顺利接收来自Gmail的邮件的。

最后,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请不要发通稿或自己写好的软文给我们,我们不发软文,
\n也不做付费报道。

随意打赏

去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36氪媒体业务总裁36氪媒体 融资36氪是什么自媒体是什么36氪自媒体36氪创始人36氪新媒体为什么要创业36氪公司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