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联姻”上海交通委,洗白第一站从上海起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王玄/钛媒编辑】专车的迅猛发展几乎达到了监管部门忍耐的临界点,外来的Uber已经遭遇一轮又一轮的“扫荡”,而滴滴快的自合并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详见钛媒体专题报道《滴滴、快的合并之后的是是非非》),也在跟监管部门打太极,但这样的“斗法”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在这种情况之下,上海或将在全国率先对第三方打车软件进行规范管理,促成促成交通运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企业首度“破冰”合作。

5月18日,上海市交通委、出租汽车企业代表和“滴滴打车”联合宣布:6月1日起,“上海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将正式上线运营,市交通委、四大出租车企业、滴滴打车三方将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而不久之后,专车、拼车等约租车软件也很有可能被纳入官方平台。

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表示,初期该平台将重点解决三方面问题:

1、车辆和驾驶员身份识别:“滴滴打车”将注册驾驶员和车辆信息实时向平台传送,平台及时反馈驾驶员和车辆身份比对结果,“滴滴打车”以此及时剔除“黑车”和“克隆车”;

2、实现车辆运营状态识别:承接“滴滴打车”及其他预约业务的车辆,其顶灯实时转换成“电调”,有效削除乘客扬招中存在的误解;

3、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对载有乘客的车辆进行屏蔽,不再发送预约信息,提高车辆运营安全性。

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表示,在这一平台上,滴滴打车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提升服务功能:

1、实时比对驾驶员和车辆的信息:防止非法从业人员和套牌车等不具备运营资质的车辆进入平台;

2、及时传送车辆运营数据:在司机接单后协助管理部门第一时间将车辆顶灯转换为“电调”模式;

3、调整预约系统:在出租车已载客状态下,滴滴打车平台将不再向司机发送即时抢单信息。

扩大平台,进一步拓展相关业务

孙建平还透露,目前仅是四大出租汽车企业的车辆加入平台,对于没有开通电调的近8000辆中小企业车辆,管理部门将鼓励其接入四大企业的调度系统,从而实现与平台对接,逐步实现全市出租汽车一网调度。也就是说,当一家出租车企业的无供业务发送至平台后,平台可调用其他企业车辆完成,以有效提高供车率。 此外,平台未来还将开发约租车(即专车)身份识别功能,目前具体操作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中。

公开数据显示,上海的常住人口已达到2500万,根据国家1万人口配置30辆出租车的标准,应配7.5万辆出租车。而现在上海只有4.5万辆出租车,还有2万辆的缺口。专车可以在上下班高峰时作为一般出租车的补充,满足用车需求。

但孙建平强调,目前租约车合法化还面临三个问题:

1、经营企业和营运车辆的资质问题。对此,需要研究滴滴快的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是否能作为租约车的经营企业,这个企业至少应该注册在中国境内,如果服务器设在美国,就很难去监管。

2、租约车的车辆要求。目前根据现行法律,私家车不能进入租约车,上海还将对租约车进行总量控制,投放频率要限于早晚高峰时,不能全时段投放。

3、驾驶员的资格要求。孙建平表示,目前上海交通主管部门已与滴滴方面达成共识,约租车业务经营企业、营运车辆和驾驶人均需具备一定资质条件。

历时两年,首次接入官方平台

2013年前后,滴滴、快的等第三方打车软件快速兴起并迅速抢滩出租车电调市场。然而,由于这些打车预约信息不纳入出租车企业的电调平台,缺乏监管易引发纠纷,交通管理部门接到多起拒载、“加价打车”等方面的投诉。

孙建平表示,最初,政府部门是希望第三方打车软件能够与出租车企业直接进行合作,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最终无法达成共识。“我们寻找了第三条道路,即由政府出面,委托交通卡公司开发了这个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

他坦言,滴滴打车自三年前正式推出以来,一直扮演的是“搅局者”的角色,而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偏少。去年底,滴滴与快的正式合并,但遇到的很多管理难题依然没有解决,如无法识别“克隆车”、载客司机也在接单、老人用车难问题等。希望这一平台能解决上述问题。

据悉,上海交通委已与滴滴打车方面展开合作,并针对约租车成立了专门的联合工作小组,预计将用1-2个月的时间,初步形成上海约租车的试点方案,并上报中国交通运输部。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