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声发大财:创业公司为什么不再急着吹嘘种子轮融资?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文章来源: Hunter Walk TECH2 IPO/创见 陈铮编译,译文创见首发,转载请注明出

如今不少创业公司都不再着急宣扬自己已经融到资,而是选择对这件事藏着掖着。这并不是因为他们都使用了潜行开发模式或者正处于产品研发阶段,事实上有一些公司已经能够每年获得超过 100 万美元的收入了。这些公司选择闷不做声仅仅是觉得没有必要吸引大家目光,或者是害怕引来潜在的竞争对手。在我的创业公司投资组合中,这种闷声发财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相比之下,几年之前的创业公司一旦拿到了初始投资就急急忙忙满世界宣传自己融资成功了。到底是什么让创业公司对于此事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招聘方式改变了 :在过去,对于公司融资多加宣传是一种吸引人才的有效方式。而如今已经有太多的公司拿到融资了,如果仅仅是因此被科技博客提了一两句,是不会给求职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如今的创始人都愿意集中打造一个小型团队,其中的成员来自于他们曾经共事过的人或者是朋友推荐。YC 系列的创业公司会使用 Hacker News 发布招聘职位,并且他们有着自己联系紧密的小圈子可供招兵买马,500 Startups 系列的公司也大抵如此。在 Github、behance 以及其他类似网站中技术人才能够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想要挖来这些人才很方便就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像 sourcing.io 这样的搜索引擎能够帮助你很方便地找到使用某一种特定技术的人才。

  • 秀融资,死得快 :曾经只要创业公司擅于宣扬自己的融资成果,就能吸引到一堆天使投资人与创业导师围绕在身边。而如今已经有不少创业公司发现在一轮融资中具有来自多方的投资者并非好事,因为这使得他们很难从投资人身上得到持续的实际支持与指导,这些投资人不是推托没有时间,就是对于仅仅投入了少量资金的对象提不起兴趣。

  • 媒体已经厌倦了发布融资公告 :之所以那种急着宣传自己拿到融资的风气逐渐平息了下来,也是因为记者们已经厌倦了那些铺天盖地的融资公告,每一个创业公司都在其中说着差不多的老一套:不是要颠覆行业,就是要改变世界。如果一个身为名人的投资人首次投资了一家创业公司的新闻还值得一提的话,那么当这位投资人已经投资了 50 家创业公司时,就不再能成为值得报道的故事。如果森林里倒下一棵树,但是周围却没有人写博客去宣传这件事,那谁还能听到它的动静呢?

  • 科技网站泛滥,被报道也没有什么用 :曾经的创业公司都希望自己能被科技网站报道,以此吸引一批新用户来尝试使用自己的产品,形成所谓的「TechCrunch 效应」。不过现在我确信 TechCrunch 以及类似的科技媒体已经发挥了不了如此大的作用了,如今这些科技网站的影响力已经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原因就是科技博客遍地开花,个人网站与社交媒体也风生水起。如果你能够通过其他的宣传网络来传播自己的产品或者信息,那么就不必借助主流媒体的力量,你能够找到比获得融资更具有吸引力的卖点。

  • 早期用户不再集中于技术发烧友群体中 :曾经的 TechCrunch 读者会成为你的目标用户,因为他们是唯一愿意尝试新技术与新产品的人群。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中年大妈们也拥有了与自己在 Facebook 当工程师的孩子相同的智能手机,科技媒体的读者们也愈发具有判断力了,对于很多新闻都不屑一顾。创业公司如今应该做的是从细分市场中找出早期用户群体,并且借助外部公关公司的帮助让这些人得以接触到产品与信息。

  • 你不再需要向财富 500 强的 CTO 炫耀自己的公司 :融资公告在过去是一种信誉的象征,当你需要与大客户公司的 CTO 或者是其他具有拍板能力的管理层会面时,这就是你的证明与筹码。而如今这些客户公司的员工们会在自己的手机与云服务中使用你的技术,个人与小团队管理者拥有了更多的产品决定权。一个月只收费 99 美元的工具产品不算是一笔大支出,普通的企业员工也愿意尝试不同的工具,以便发现最适用于工作的产品。口碑传播速度更快,销售周期变得更短。

  • 公布上一轮融资只是为了开始下一轮融资 :好的创业公司被如此多的资本追着不放,当你告诉人们自己的公司上一轮融资情况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开始为新一轮的融资按下了倒计时。所以何不等到产品有所突破、公司有所进展的时候再公布自己上一轮融资情况呢,这将让你更加顺利地走入 A 轮融资的进程当中。

综上所述,拿到种子轮融资后就赶快老老实实回去工作吧!

对 TECH2IPO 或本文有任何想法,可以添加我们的编辑部个人微信号进行交流: T2IPO001
招聘: 加入 TECH2IPO/创见 ,全世界在等待你书写新的科技故事

标签: 创业公司 融资 风险投资 媒体报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