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大模型“套壳”糊弄家长!凯叔最新分享,儿童品牌用AI打造增长新曲线,要避开“四大”误区 | 速途网

速途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1年积累,四重思考,想做出一个不让孩子‘一周就弃’的AI产品。”

划重点!!!儿童品牌借用AI打造增长新曲线容易陷入四大误区:儿童品牌反对简单套壳大模型,强调提供解决方案;AI玩具不应主打替代陪伴,而要具体解决成长问题;IP化无灵魂的简单外表不考虑价值观和儿童观的重要性。

别用大模型“套壳”糊弄家长!凯叔最新分享,儿童品牌用AI打造增长新曲线,要避开“四大”误区 | 速途网

“所有行业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当这样的口号满天飞时,曾打造出1000万台故事机的“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却想狠狠踩一脚刹车。

去年12月,就在团队即将上线公司的AI产品时,王凯突然叫停了项目。“市场上所有的产品都是这么做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这么做?”产品经理很不理解。

但在王凯看来,如果只是随大流“套壳”大模型,本质上是“浪费用户金钱,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今天,在得到新商学的线上分享中,王凯坦诚地分享了从2014年创业至今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当前AI玩具市场营销方面的深刻观察。

白牌可以“套壳”,但品牌必须提供解决方案

什么是“套壳”?王凯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是通过硬件把大模型的对话功能装进去,直接交给孩子,却没有创造全新的解决方案。当小朋友对着一个AI产品说,“我要听一个小鹿的故事。”

于是大模型反馈,“啊,今天有一个小鹿,它的名字叫美好,美好今天来到小河边喝水,突然一抬头看到了一只大老虎。转头它就跑到了妈妈的怀抱。”

“我看到一些玩具宣传说有100万以上的故事,没过两天就有人说有600万以上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大模型根据提示词随机生成的“粗糙故事梗概”。

为什么这些故事难以丰满?除技术限制外,更现实的是“token成本”——每个字的生成都在烧钱。当成本成为内容深度的枷锁,“海量故事”反而成了一句空洞的销售话术。

更值得警惕的是商业逻辑的漏洞:“套壳”产品往往要求用户“双重付费”。用户已经为硬件买单,为何使用内置的大模型服务还需额外支付年费?这种模式不仅不合理,更在无形中消耗消费者对AI产品的信任。

AI玩具/品牌真的需要主打“替代陪伴”吗?

别用大模型“套壳”糊弄家长!凯叔最新分享,儿童品牌用AI打造增长新曲线,要避开“四大”误区 | 速途网

在营销话术中,常见“AI替代陪伴”的主张——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产品,针对那些忙碌的父母。

“陪伴的本质是以父母之名给孩子生命注入温暖和坚定的力量。”王凯强调,陪伴是物理在场加上情感链接,父母没有目的性的陪伴具有极大意义。

王凯直言看过一些让人不适的AI玩具广告:主角是繁忙的职场妈妈,广告传递的信息是“我太忙了,没时间陪孩子,买一个这个就解决了”。

“AI玩具不能替代人的陪伴,而应该建立帮助孩子成长的具体目标”。孩子不需要心不在焉的陪伴一天,而是父母每天放下手机30分钟的专注陪伴。

一些AI玩具广告中呈现的叙事令人担忧:一个职场妈妈因为太忙,用AI玩具替代自己陪伴孩子。这种营销不仅利用了父母的焦虑,更模糊了AI应有的辅助定位——它该是“帮手”,而不是“替身”。

我们不妨跳出儿童产品的框架思考:所有面向人的AI产品,是否都该警惕“替代思维”?AI可以补充、增强、延伸人的能力,但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好的科技,应让人更像人,而不是把人变成机器。

产品IP化不是简单无灵魂的“套个壳”

别用大模型“套壳”糊弄家长!凯叔最新分享,儿童品牌用AI打造增长新曲线,要避开“四大”误区 | 速途网

为什么IP联名的奶茶、服装可以卖出更多,但智能玩具买了IP版权后效果却差很多?王凯道破其中的“秘密”:“版权方可以卖给你表,卖给你声音、形象,但绝不会出卖灵魂”。

小朋友抱着喜欢的IP玩具,玩几天就放下了,不是因为外观或声音不像,而是因为“不是他喜欢的那个灵魂”。

孩子真正热爱的IP,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角色,有一以贯之的性格、价值观和故事脉络。如果只是把IP的外壳套在一个通用对话模型上,孩子很快就能察觉。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凯叔讲故事“没有走捷径,其团队用7年积累的460个案件训练:打造专属推理游戏;与凯叔几万集内容打通,语音呼唤任何想听的内容;建立家长端智能管理,远程操控、定时关机、接收日报;同时强化双语陪练功能,根据孩子英语水平定制进阶游戏。

这些累积的结果是,在“AI鸡飞飞”还没正式上线前,测试版的留存度就远高于市场产品。

价值观和儿童观是底线问题当小朋友问某AI产品,“我不想上学怎么办?”

该AI产品回答,“你可以跟妈妈说身体有点不舒服,想在家休息一天。”

在现场,王凯分享了这一个令人震惊的案例:当孩子问“我不想上学怎么办”时,某些AI玩具直接回答:“你可以跟妈妈说身体有点不舒服,想在家休息一天。”

这种回答不仅不负责任,更是价值观的失守——你不能为了解决当下问题,教孩子去说谎。

相比之下,好的AI产品应当引导孩子诚实沟通,追问“为什么不想上学”,尝试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学业压力?是同侪关系?还是情绪困扰?AI不仅要在功能上可靠,更要在价值观上站得住脚。

更重要的是儿童观:孩子不论多小,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AI玩具不应成为父母控制欲的延伸,也不能仅仅以“功利性学习”为目标。如科幻作家郝景芳所说,AI时代应培养孩子的大局观、创造力、共情力,而不是将他们训练成“工具人”。

王凯在分享最后强调拥抱AI后,公司要从“创造优质内容,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变为“创造优质内容和体验,让孩子成为成长的主角”。

最后,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AI营销新鲜事想说,对于营销人和品牌方而言,在AI浪潮中寻找增长曲线时,要借助AI,而不是依赖AI;或许还应回归三个原点:考虑人的主体价值,照顾人的情绪价值,解决人的需求痛点。

毕竟,最好的科技,不是让我们忘记人性,而是帮助我们更完整地成为人。

本文根据王凯在得到新商学的分享整理,作者:雪小主

文中插图来源现场分享图,及AI生成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