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网络根基事业的火炬——那些获得“互联网基础技术贡献奖”的年轻人 | 速途网
在6月26日举办的第四届下一代DNS发展论坛上,五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获2025年度“互联网基础技术贡献奖”。
这是连续三届颁发该奖项,目前获得该奖项的青年才俊已达15人。
“互联网基础技术贡献奖”的设立,凝聚着中国老一辈互联网科学家的殷切期望,希望像火炬接力一样,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前沿网络基础技术。
奖项的设立:筑基AI时代
2022年11月,大洋彼岸的ChatGPT横空出世,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创新浪潮。互联网界备受鼓舞,资金、技术、人才蜂拥而至,AI时代的技术创新迎来大爆发。
基础技术一直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源动力。自1994年4月20日我国通过一根64K的专线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以来,经历窄带、宽带、移动宽带、互联网+,到今天AI时代的新质互联网,每一轮互联网应用创新都依托于领先的网络基础技术和设施。抓住AI机遇,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离不开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网络基础技术和设施。
如何推动中国互联网基础技术事业创新发展,筑基AI时代,是老一辈互联网科学家一直思考的问题。
关键还是在人!开创一项事业和培养合格的事业接班人,几乎同等重要。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才能基业常青。
2023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年轻一代互联网人参观中国互联网诞生地时提出期望: “应激励年轻人投身中国互联网的新征程。”面向新质互联网的战略需求,传承科学精神、探索前沿技术。
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胡启恒院士一直在呼吁:“如果把互联网比作一艘大船,我们中国作为后来者,不能只是坐享其成,更应该有所贡献。”她鼓励中国年轻的技术专家们,在解决中国网络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生动的实践,同时在国际互联网社群中贡献了中国的智慧。
另一位中国互联网开创者钱华林研究员也在中国互联网网络基础技术起源及发展专家座谈会上谈到,“历史需要记录,技术应被重视。”寄希望年轻人担当网络基础技术发展重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3年上半年,九位中国互联网界知名专家、学者决定联合发起“互联网基础技术贡献奖”。联合发起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蒋林涛、清华大学教授李星、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严、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主任毛伟。
这是一项民间公益奖项,将长期坚持公益属性。发起人委托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主办,组织国内互联网网络技术权威专家进行评审。该奖项聚焦于支撑全球网络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技术体系,奖励在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技术运行、技术治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年龄不超过45岁,每年获奖人不超过5人。
获奖的1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
2023年度第一届互联基础基础贡献奖:

获奖名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姚健康
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程伟强
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助理教授刘保君
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程伟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标准专家周天然
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首席研究员马迪
颁奖人: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黄澄清
2024年度第二届互联基础基础贡献奖:

获奖名单:
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技术总监张士聪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宇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网络事业部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王晓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博导、鹏城实验室网络部体系所技术总师张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刘阳
颁奖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
2025年度第三届互联基础基础贡献奖:

获奖名单: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宋飞
暨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耿光刚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信息化前瞻技术研究院开放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李彦彪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网络事业部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魏来
交通银行数据中心二级专家蔡超
颁奖人: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教授
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冯登国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宏科教授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韩夏
那些不明觉厉的获奖人
姚健康:重启互联网根密钥的七个执掌人之一
《流浪地球2》电影中,重启互联网需要输入一串密钥,密钥是实时生成的三万个随机数,这是人类大脑无法记忆的数字。
现实中,真的有这样一个密钥吗?
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互联网的设计。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是冷战的产物,设计的出发点就是避免中央控制系统被敌方攻击而全盘瘫痪,这导致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没有结构的系统。唯一的例外就是互联网域名体系,这是一个便于扩展的分层管理的树型结构。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控制了根域名,就拥有了互联网的最高管理权。而互联网域名根系统就在ICANN管理范围内。
2010年,为了维护根域名系统的正常运转,ICANN引入TCRs(互联网信任社群代表)体系,提出重启根密钥系统的设计,21位TCRs中的7位是“恢复密钥持有人RKSH(Recovery Key share holder)”。“互联网基础技术贡献奖”获奖人姚健康博士便是掌握密钥的七人之一。
重启根密钥,其目的是防止互联网根域名系统基础设施遭受诸如战争、灾难等突发极端事件导致数据毁灭,一旦发生诸如此类情况,ICANN将召集他们中的至少5位就能恢复根密钥,这种加密方法被称为Shamir’s Secret Sharing——密钥被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都独一无二。
姚博士介绍,密钥是重启根服务器数据,而不是重启互联网。与各国互联网专家一起合作管理根密钥,积极为互联网的发展做贡献,是全球互联网社群共同进行互联网多方和多边治理的体现。
姚健康还是国际化电子邮件核心技术的主要发明人和标准制定者之一,我们可以用中文域名邮件地址来收发邮件,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标准。
马迪:与RPKI技术的发明人一道起草技术标准,应对“伪基站”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自身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由于最初互联网协议设计的缺陷,互联网上同样存在“伪基站”问题。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在互联网广播假的IP地址,或者冒充他人的IP地址,把互联网流量“劫持”到自己的服务器上。
为解决互联网上虚假地址引发的“安全漏洞”问题,全球互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组织(IETF),在2012年推出了IP地址路由认证机制资源公共密钥基础架构(RPKI)。由IETF发布的技术标准RFC8416,则是实现了对这一认证机制的本地安全可控,该技术标准第一起草人为“互联网基础技术贡献奖”获奖人马迪博士。
马迪博士和RPKI技术的发明人一道起草了RPKI的安全威胁模型RFC8211,在IETF开辟了一个全新的RPKI标准化方向——RPKI安全保障机制,并牵头设计了RPKI的本地化控制机制RFC8416,为全球网络运营商提供了一种构建RPKI本地视图的方法。
当前RPKI正在全球开展部署,这是一次触及互联网互联互通根基的安全升级,将对网络安全保障和互联网治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马迪博士起草的协议被接纳为核心协议,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互联网社群对全球互联网治理工作的深度参与。
科学家精神的火炬接力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这句话,广为人知。这无疑是对中国互联网早期探索艰辛历程的形象化总结。
31年前,中国互联网先驱们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核心网络设备禁运等“卡脖子”问题,让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很多人,以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为燃料,点亮互联网的星星之火,并见证互联网发展成燎原之势。不断有人加入,把网络基础技术当做事业,薪继火传,生生不息!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互联网故事,都有自己的互联网英雄。老一辈科学家筚路蓝缕,将中国带入了互联网时代,他们的精神、事业在新时代下不断传承。年轻一代前赴后继,投入到互联网的基础技术中,筑牢网络根基,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
第四届下一代DNS发展论坛现场,毛伟作为中国互联网起步与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同时也是“互联网基础技术贡献奖”发起人之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正如DeepSeek等领先技术所带来的鼓舞一般,互联网基础技术领域也应出现更多的理念创新与先进成果,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AI时代下的中国互联网,更是需要一大批有勇气、有担当、有野心的年轻人去引领创新,希望通过互联网基础技术贡献奖项的设立,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互联网基础技术,在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全球领先。
“每次回顾从‘羊肠小道走出中国互联网’的那段艰辛历程,我都会热血澎湃。老一辈科学家们从荆棘中踏出了通途,用星火点亮了未来。“第三届获奖人李彦彪表示,互联网飞速发展,世界竞争格局不断变化,一代人有一代人面临的困境,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冲破的枷锁,一代人也有一代人要担当的使命。精神不息,薪火相传,吾辈当秉承“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坚定互联网价值共识,深耕互联网基础技术创新,为互联网的发展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一些领头羊在互联网基础技术方面也已崭露头角。2024年8月,在全世界所有单位发表了RFC的作者数量中,华为技术公司排名第二,有178名作者;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排名25,有29名作者,在标准贡献度方面已跃居全球运营商第一。ZDNS专家参与制定5项IETF国际标准,26项国内行业标准,还是工信部批准的域名根服务器运行机构。
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互联网事业,正通过年轻一代传承。未来必然需要更多人才参与进来,将网络根基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解决互联网关键基础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为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在世界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领域点亮了来自中国的星火。
正如钱华林研究员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寄望于新一代互联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