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大起底:投了55个创业团队,4个估值超10亿美元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小米生态链大起底:投了55个创业团队,4个估值超10亿美元

  运作两年后,小米生态链投资的55个创业团队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已经有4个。按照风投机构的普遍成功率衡量,这份成绩单很突出。完美主义者 雷军 打出了99.99分。

这些生态链企业,是严格按照小米模式投资孵化出的“小”小米。对于小米来说,生态链是一座藏在后院的金矿,不仅可以推高公司估值,还能以舰队的形态助小米在智能硬件的江湖里杀出一条血路。

用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的话说:“这是个非常微妙和有趣的生态系统,55家一起往前跑,有共同利益还有自己的私利,在不同领域做不一样的事情,还要保证所有产品都符合小米的风格,品质达到小米的要求,更何况这还不是小米自己的队伍。”但在传统家电企业看来,这是一群搅局者与资本玩家,因为如果套用传统的产品运作模式,以小米所说的高性价比,要获利就像是天方夜谭。

  如何破解小米生态链的密码?如何理解 雷军 口中的新国货运动?《中国经营报》记者为你揭开小米生态链的真实图景。

   生态链密码

如果没有被刘德拉进“小米生态链”,苏峻至今还走在一条看得到底的坦途上——不到40岁,已经是北京一所高校的系主任兼校长助理,接下来成为教授甚至副校长,几乎没有悬念。

刘德,小米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当大学老师时与苏峻结识。

刘德在茶馆里给苏峻画了张大饼:“你看这是一个亿,你知道100亿有多大吗?你出来干净化器,我保证你三年干一个亿,我给你一个成‘仙’的机会。”

苏峻回去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应下了这个差事。

  一年后,苏峻创建的智米科技在“雾霾”的风口上,攻下了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家小米生态链中成功的企业, 在外 界却饱受争议。

   掉进小米“兔子洞”的爱丽丝

苏峻的团队是小米生态链投资的早期项目之一,如今小米生态里共有55家这样的创业团队,其中20家已经有成型上市的产品。

小米生态计划始于2013年下半年。当时雷军察觉到“万物互联”和“智能硬件”的风口,但如何抓住是个问题。一方面,小米已有的2000人工程师团队,全部集中于手机、路由器和电视业务,没有足够精力顾及其他。另一方面,当时已经七八千人规模的小米,做事效率明显低于创业的小团队。

能不能通过投资的方式,孵化一批生猛的创业公司,用小米的既有优势,帮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领先优势?这就是小米生态计划的最初动意。

2013年年底,刘德从小米内部抽调了最早一批工程师,从两三个人的规模起步,拉起了小米生态链投资团队。这个团队,在投资圈非常另类。投资人一般看上去都是高富帅,而小米的投资团队没有任何投资背景,是一群工程师出身的“屌丝”。

“人不多,但都是各个岗位上‘最重要’的人,技术和协调能力很强”,这是这个团队给人的印象。作为小米早期的7位联合创始人之一,刘德的专业背景在于工业设计和供应链管理,而这正是智能硬件早期创业团队最需要理顺的两点。

在刘德看来,生态链投资就是由小米输出做产品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已有的资源,包括电商平台、营销团队、品牌等等,围绕自己建立起一支航母舰队。

根据雷军的计划,5年内,小米会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复制小米模式。他还有另一层考虑:通过复制小米模式,让专业的团队更高效、专注的做出更多高品质的硬件产品,跟智能手机紧密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进而增加小米的安全感。

对于这一点,刘德打了个比方:传统公司像松树,30年才长起来;互联网公司更像竹子,一夜春雨就能长起来,3年就能到中等以上规模。但问题是,竹子并不是安全的植物,单棵竹子可能会在新陈代谢中死掉,但如果成为竹林,根部相连,蔓延生长,那就砍都砍不绝了。小米生态链的投资,就像是在寻找竹笋。这种公司更活性,自身就能完成新陈代谢,所以更安全。

   军事化作战的航母群

  当小米决定进入空气净化器领域时,刘德却一直没找到理想的创业团队。而小米习惯于以产品上市时间为起点,倒推整个研究、制造的过程。每个冬季是空气净化器的销售 高峰 。2014年年初,小米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做这件事,这就意味着很可能会错失2014年的市场。情急之下,刘德想起雷军的经典用人理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他翻出电话本,在一堆熟悉的名字当中,锁定了认识十几年的前同事苏峻。

之所以找到苏峻,刘德有两个理由:一是看好空气净化器的风口,情急之下只能找熟人;二是看重苏峻在工业设计圈儿十几年的经验。

在寻找被投资团队和锁定进入领域上,小米遵循一套逻辑:第一,特定领域的市场足够大,适合发挥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模式;第二,该领域产品存在性价比、品质方面的严重不足,存在被改造的机会;第三,产品可迭代或有耗材,确保公司的持久性被市场关注;第四,产品用户与小米1.5亿用户群(集中于18~35岁,有7成理工男)的特征相匹配,利用小米平台容易引爆;第五,技术过硬,用“牛刀”一样的专业团队做“杀鸡”的事情,例如小米手环的研发者其实是一支手机团队;第六,与小米有共同价值观,不赚快钱,有做新国货的愿望。

这套筛选标准,在市场端对应的是80%的大众消费用户。“互联网是个人口红利的行当,不适合搞小众市场。在成熟的经济体系里,应该有两三家企业垄断80%的市场。小米想做的,是以合理的价格和好的品质,让中产阶层过上体面的生活,成为国民企业。剩下20%的奢侈品和特色细分,不是小米考虑的范畴。”刘德说。

小米用什么理论驾驭生态链体系,这是刘德最早思考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他托人到处找介绍当代军事理论的书。最后他把“精准打击”和“小规模特种部队作战”两个理论,糅合为小米生态的核心方法论。

精准打击,具体指的是小米形成的单品爆款、海量销量的精准定位逻辑。过去打仗是100枚山炮齐发,总有一枚打到你。传统企业做产品就是这个思路,做很多型号,总有一款能适合不同的用户。但小米的精准打击,是在知道用户群最想要什么的前提下,精准定义产品,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基本需求,打造一击命中的单品爆款。

小规模特种部队作战理论则汲取自海湾战争。过去,作战是大规模集团军人海战术,现在都是以小规模特种部队奇袭和逆袭。当然,特种部队的背后有卫星通讯告知战略和航母群的火力支持。刘德认为,小米的生态链公司,就像是各个领域的特种部队,成员都具有较深的行业背景,小米来帮忙看战略,并提供资料的支持。

   竹林的未来

按照刘德的预测,2016年小米生态链的流水会过百亿元,十几家公司将推出新产品上市。而为了覆盖成倍增长的对接工作,小米生态链投资团队也由最早期的两三个人,扩充到2015年底的66人,但工作量还是很饱和。

一边扩张,一边不断修正。小米生态投资的初期有一套方法论,但产业的变化也是飞快,投资的逻辑必须要随着调整。这种情况下,小米开始调整生态圈扩张的步调,一方面是今年开始放缓投资的速度,另一方面投资的方向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其实我们这几年投资思想也有变化。”刘德透露,2014年是智能硬件元年,小米生态链投资了27家团队,主旋律是“孵化”,那一年所有有活性的小团队,小米都会去看看,发掘可以涉足的领域。2015年小米新投了28个项目,基本与前一年度持平,但这一年的投资思路已经逐渐向“助推”转移,例如投资Ninebot(做电动平衡车的创业企业)这类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创业团队,小米在后面助推一把,Ninebot表演了蛇吞象,收购全球电动平衡车始祖——Segway,一跃成为一家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2016年是小米生态的第三年,投资的偏好则由初创公司转向更大规模的团队。“2016年我们更多的作用是‘背书’,对被投资公司的要求更高了,规模会越来越大。因为老孵化一些小公司,也会累死你。”

与此同时,当初按照小米的模子刻出来的创业公司,在迅速壮大。其中成长速度最快的一批,有的已经长出了小米生态的边界,希望探索溢价更高的档位和发展空间。比如曾以79元爆款手环打出天下的华米,2015年推出了299元的高端自品牌产品,逐渐跳脱出小米的主流用户群体。跟华米一样,摆在这些创业者面前的问题是重新思索和界定与小米的关系,这将带来潜在的不稳定性。这片竹林的根,是否能长久地交织下去?

刘德认为,这些对于小米并不是问题。“很多人说,将来这些公司不可控了怎么办?它们长大了,我觉得很好。我们有阶段性利益,如果有一天它掉队了,那我们连阶段性利益都没有了。而如果有一天它建立了自品牌,甚至超过了小米,我们作为股东,享受巨大的投资回报,何乐而不为。”核心在于,这是一个经过设计的双重受益的利益机制。“打通后你会发现,怎么走都是好的。”

5年前,雷军和刘德刚开始以小米模式做手机时,苏峻并不看好。但后来苏峻几乎成了小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人去日本买电饭煲和马桶盖的风潮,让他意识到,国内家电企业现有的产品在供给过剩的同时,并未满足用户消费升级的需求。他认为企业的关注点,应该从数据和现金流回归到产品,发动一场类似于日本上世纪60至90年代的家电业大变革运动。“我认同小米在于,这个模式能把好的产品理念渗透到人心,去改变社会,让产业升级。”

1 2 3 4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