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站上3000亿美元大关,阿里巴巴无边界“经济体”诞生记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5月10日,在发布2017财年年报前夕, 阿里巴巴 股价报收120美元,市值站上3000亿美元大关。

  资本市场对阿里年报预期普遍看好。野村证券预计 阿里巴巴集团 季度收入将同比增长55%,至374亿元。太平洋皇冠证券分析师Hans Chung预计 阿里巴巴 近期股价为134美元。美国著名商业媒体《福布斯》上月评出2016年最有投资价值的10大公司中,阿里巴巴位居榜首。美国《新闻周刊》也在上周刊发题为《贸易战中的“万能杰克”: 马云 勇闯硅谷,或能修复中美贸易逆差》的封面报道,称“阿里巴巴已经打破很多分析师对于阿里核心电商业务增速减缓的预期”。

华丽的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新闻周刊》敏锐捕捉到的现实:阿里正从电商平台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体,一个生态系统。该刊用一整章介绍阿里巴巴近年来的战略布局与扩张。文章认为,马云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国,他转向国际市场,并将阿里巴巴集团带入支付、云计算、文娱等众多不同的商业领域,虽然这会“比他的第一次扩张更难”,但“所有人都知道,马云要来了”。分析师指出,按照目前增速预测,新财年阿里巴巴GMV有望冲击“全球前20大经济体”,到2036财年,阿里巴巴将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欧盟和日本。

在众多华尔街投资者眼中,阿里巴巴已远不只是一家电商公司。短短两年时间,阿里巴巴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蜕变,新兴战略业务布局基本成型,展现出巨大生态效应和潜力。按照马云的说法:“我们在创造一个历史从来没有诞生过的,跨边界跨时空和跨国界的经济体”。

   履带式前进:持续布局业务

将时光倒溯到两年前。

2015年5月7日,马云发表题为《这是年轻人的时代》公开信,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将全面把领导权移交给70后,逍遥子接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

第二天,前高盛副主席迈克·埃文斯(花名白求恩)担任阿里巴巴集团总裁兼执行董事,全面负责阿里全球化业务;同时,阿里和苏宁开始战略合作,为“新零售”的布局再添案例。

在阿里巴巴进入“年轻时代”后5个月,阿里巴巴发布了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提出要做苹果树,打造第四种“商业基础设施”。

黑龙江明水县,负责给从农村淘宝购买商品的村民运送快递的菜鸟物流车行驶的途中。阿里巴巴打造的电商基础设施正在改变中国农村。

“狭义的电子商务仅仅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的一部分,未来阿里提供的服务会是企业继水、电、土地以外的第四种不可缺失的商务基础设施资源。”阿里在那个时刻展现了极具预见性的战略自觉。

  作为大数据平台, 菜鸟网络 帮助物流行业实现向 智慧 物流的升级, 瑞士信贷 评价这是一种“共享物流信息系统”的创新商业模式。

  “E.T.物流实验室”由 菜鸟网络 于2015年底组建,目标是研发物流前沿的科技产品,并追求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物流生产方式。图为该实验室推出的智能配送机器人首次亮相。

   蚂蚁金服 领跑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一年前估值已经有600亿美金。这个超级独角兽已有取代百度,将BAT变更为ATM的趋势。

   阿里云 则是阿里巴巴近年收获的另一大宗惊喜,在国际市场上与亚马逊、微软构成云计算的3A阵营(AWS、AlibabaCloud、Azure)。

2016年,阿里生态在不断演进发展过程中,又孕育繁衍出一个崭新的生态——文化娱乐生态,显示出阿里致力于用科技生产力,打造文化娱乐产业新基础设施的野心。

  这体现了马云对阿里业务“履带式前进”的规划,即旗下业务轮流领跑。按照计划:2017-2019年,当下已超600亿美元估值的超级独角兽 蚂蚁金服 领跑;2019-2021年阿里云接棒;2021年-2024年,菜鸟将挑头。

   “五新”战略

从电商公司到商业基础设施搭建者

2016年最值得记录的是马云正式对外提出“五新战略”:“如同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一样,前20年技术革新,后30年应用革命。未来30年,数据作为新能源,计算作为新技术,会先后引发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的变革。”

  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零售”。按照阿里CEO逍遥子的表述,走向新零售的核心,是企业之间和商业生态的重构。过去几年来,阿里先后投资布局银泰、百联、苏宁、 三江购物 等,重构“新零售”经济格局。

新零售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

以此为标志,新零售的形态正式落地,那就是线上、线下和物流紧密契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全渠道融合的商业体;而大数据作为底层服务,为商家和消费者构建高度个性化的消费场景。万物智慧互联并大规模网状协作的经济体,正在由此产生。

   阿里巴巴已是一家数据公司

现在的阿里巴巴,不仅拥有超过 4 亿买家的购买行为、兴趣及支付数据,同时又有数千万卖家的经营、财务数据,同时还拥有娱乐、金融支付、物流、仓储等等不同的数据,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数据公司。

以阿里本身为试验场和起点,数据将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继石油、电力等基础能源之后同等重要的新能源。

2017年3月,“外星人”马云启动“NASA”计划,阿里未来20年核心科技研发愿景曝光。

阿里称自己为中国唯一 一家大数据公司的底气,不仅来源于阿里云的提前布局,更来源于得天独厚的数据来源和优势。阿里的数据通过用户购买行为投票产生,和搜索等场景相比更加真实;相较于社交产生的数据,阿里的数据高度结构化,例如淘宝上的商品描述就高达一百多个维度。

  按照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CEO 张勇 的定位,阿里巴巴是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经济体,所有的参与者都因数据而获益,真正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

   力推全球化:普惠全球中小企业

马云曾说:“未来十年海外市场要占到阿里收入的一半”。

eWTP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战略的基础逻辑。它实际是一种全新的全球化观念。马云将如今的全球化视为“不完善的全球化”,他说:“我走了很多地方,发现中小企业是不会天生自带全球化能力的”。要达到“完善的全球化”,阿里巴巴提出的解决之道,正是通过eWTP,赋予中小企业和年轻人这个未能分享全球化利益的群体以充分参与全球化的能力。

2017年3月22日,马来西亚宣布建设“数字自由贸易区”,这个中国以外的第一个eWTP数字中枢,将为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打开通向世界之门。

  马云这样形容贸易的未来:任 何一 个人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参与全球贸易。“如果他有一个屋顶,他可以做太阳能的生意;如果他有一部车,可以做司机;如果他有一块地,可以卖他种的东西”。

   “阿里的竞争对手不在中国,而在硅谷”

这个经济体的生态效应才刚开始显现,展示出无限潜力。在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可能是唯一一家通过赋能企业、商家、品牌和消费者,可称为已形成经济体的企业。

2016年11月11日,天猫双11狂欢节单日交易1207亿元,破千亿交易额催生世界新经济体。

英国《经济学人》最近撰文称,中国互联网公司中,原本三足鼎立的BAT(百度、阿里和腾讯),已因百度的萎靡,而变为双雄争霸(阿里和腾讯,AT)。但这两家公司的发展战略却截然不同。

“智谷趋势”曾这样比较两家公司的发展理念和路径:阿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支付和金融、物流、大文娱、农村淘宝等一系列布局,初步具备了向整个商业社会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并进行升级的能力,其目标是不再成为一家单纯的电商公司。与阿里不断寻找新边界不同,腾讯在专注于持续吞噬游戏市场这块大蛋糕。《经济学人》也指出,马云承诺要在20年内为全球20亿消费者提供服务,而腾讯的海外投资一直在其核心领域,即游戏等。

  曾任腾讯副总裁的 吴军 说得更为明白。他在《浪潮之巅》中评价阿里巴巴:它拥有全球电子商务最完整的生态链和最大的营业额,已经完全占领 中国电子 商务市场的制高点,只要不犯大的错误,现在找不出一家公司可以挑战它的商业地位。吴军对腾讯的评价则是:它拥有全世界第二大的注册用户群,并控制着中国互联网和手机网的虚拟社区,但要走出国门依然艰难。

2017年5月10日,阿里巴巴举办第十三届“阿里日”和阿里巴巴第十二届集体婚礼,独特而年轻的文化让这家公司充满活力。

早在1999年马云就告诉员工,阿里的竞争对手不在中国,而在硅谷。“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非常正确。”美国《新闻周刊》在关于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封面报道中如此评价。

一个展现了起飞态势的国际化的阿里巴巴经济体,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腾讯市值突破3000亿美元苹果市值破7000亿美元阿里巴巴贷款50亿美元腾讯市值3000亿美元阿里巴巴和腾讯市值阿里巴巴上市市值腾讯市值 美元阿里巴巴是什么阿里巴巴招聘阿里巴巴市值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