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CEO反思:装逼那年,亏损2000万,公司一地鸡毛

派代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 2.5年,而年轻创业者所创办的企业寿命更短。

据不完全统计, 25岁以下创业者成功率远远低于35岁创业者;据相关调查,创业者的成熟度和企业的寿命成正比例。

背景介绍:

主人公徐毅是 90后,毕业于杭州某大学,目前是杭州一家创业型公司CEO。

公司在第三年也就是 2016年顺利融资3000万,2017年公司亏损2000多万,2018年4月份开始逐步赢利并有望在年底弥补亏损的融资资金。

用他自己的话说:装逼那年,公司一地鸡毛(由于涉及商业模式的机密,本文不展开该领域的介绍)。

以下部分为创业者徐毅的口述,本文作者整理并适当和较小的修正。

半年融资 3000万 估值几个亿

我开始飘了

我是一毕业就开始创业,家里是搞工厂的,和老爸有个约定,如果公司亏光就回工厂上班。

老爸给了 200万的注册资金,约定是借款和5%的年化利息,并写了欠条。

2014年的下半年,公司正式注册。

公司成立一开始,我非常的慎重,所有开支精打细算,因为知道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不想让父亲看笑话。

2014年年底盘账的时候亏30来万,我自己看来已经算是不错的。

15年公司有30多号人,一年下来还有200多万的利润,那会儿非常满意。

16年,见了大概六十多个投资人,这里没有一个是父亲的朋友,全是自己接触的投资人。

大概谈了半年左右,融到 3000万并在年前一个月顺利到账,更改相关营业执照和股东名册。

不过,有媒体说我只见过六个投资人就顺利融资 3000万,估值几个亿。

当时,我保持沉默,没公开否定这个说法。

装逼的2017年,代价太惨重

2017年,我开始飘了,这一年是装逼的一年,代价太惨重。

之所以飘飘然,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1)和我一起创业的同班同学大多倒闭了;

2)我的公司第二年就赢利200多万;

3)在第三年就顺利融资到3000万;

4)我对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非常的自豪;

5)媒体和外界的宣传助长我的虚荣心。

整个 2017年,我是膨胀的。

融资资金到位后,我把公司搬到逼格很高的写字楼,将近 2000方。

由于投资中注明投资人不可干涉我的日常管理,我只是和他们打了个招呼。

原本一年 20万的租金,直接飙到280万,而装修花了近300万。

当然,投资人也觉得这个钱不是问题,或许他们考虑的是 B轮进入吧。

2017年的年初,有个本地电视台要采访我。当时考虑到可以给公司增加曝光量我就欣然答应。

然后就开始配合采访,期间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稿件的准备、试镜,录制以及调整。

前前后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效果很明显。播完当天,我的朋友圈忙炸,暗爽得一夜未眠。

第二天,我就成了圈里的名人。

各种媒体来约稿件,如此一来,我整日的陪伴媒体,毕竟你要请人家吃个饭什么的。

有些还特意让我拍一些照片,现在想想很搞笑。配合他们坐在沙发上、在公司会议室等各种摆 POSE。

在公司装修后的一个月,我们花了一些钱拍摄了公司的 VCR。

那段时间,大家忙于公司的品宣,连研发部的人员都开始配合演戏。现在想想,真是后怕。

因为电台和媒体的曝光,想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多。

那段日子,几乎每天都在吐沫横飞。

有意识的在博取眼球和勾搭所谓的人脉,也刻意的丰富自己的履历,学会诸多不落地的玩意:生态圈、闭环、数据、蓝海,也大谈期权、股权、境内境外。

说话总是类似这样:核心 team起码要是海外名校的master以上;轻描淡写的提起上次和哪个大佬碰头聊起某个事情……以至于某次回家和父亲聊天,他都有皱眉的表情。

各种相关和不相关的聚会都会邀请我,几乎每天都有。

白天闲聊,晚上聚餐,夜里朋友圈,搞的自己很忙很忙的样子。而实际上是何等浪费时间,要命的是我竟乐此不疲!

内部管理持续装逼,内控做得极差

公司换了新环境,新人员也跟着上来。

我记得 HR是最为忙碌。那时给HR下达任务,公司融到资金一定要请优秀的人才。

如果无法判断,就大胆的试,容许试错!

所以,我们的员工一下猛增了好多倍,人力成本也因此急剧上升。

年初开始发工资就已 200万上下,16年才50多万一个月,而貌似营收并没相应比例的增长。

那会儿看来是魄力,今天看来却是不成熟。

整个 17年,公司人员流动非常大,包括一些中高管的流动。

对于这些高管,我信奉商业文明中的放权。最后事实证明,放权等于放任。

一些来我们公司应聘的高管,都是阿里和华为的背书。

我们视其宝贝,在待遇上一律满足他们的要求,可实际能力却大都是不相符合。

一来是被主流观点洗脑:千万不要和人才讨价还价,第二也是盲目信任大公司背书。

如今想想,我们无法考证 “人才”自己报价的合理性可不至于盲目信任。

后来和人事有讨论总结过:这些被大公司所淘汰的人才又在我们这些小公司里豪华游了一圈。

在公司还没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我在北上广设立多个办事处。市中心的写字楼外加装修,每个点都砸很多钱。

而这些负责人跟我一样,经常到处飞,光报销就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根本没觉得这是个问题,内控做得极差。

现在翻回到当时的朋友圈,每次装逼都是血淋淋的资金流失。

你知道么,当时我们装得有多厉害:一份 PPT,根本不是给老外看,硬是专门找翻译搞一份英文版。

然后故意在介绍公司时,打开英文版本,再大声说一句: Sorry,点错版本了。

我们已经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公司装修相当有特色,就是互联网风格那种。搞好这些一切,就开始在所谓的企业文化上砸金。

学大型网络公司,该买的机器全买,各类咖啡点心,健身设备一个不能少。

节假日就组织各类烧钱的活动,国内海外全安排。该送纪念品的送,该报销的报销。

一年下来,我现在都不敢回忆这个数字。

那些和我一起出国的同事,今天办公室也没剩几个了。也许他们现在正在另一家高逼格的公司参加某个海外游。

在公司内部管理上,持续装逼。

各部门管理层频繁开会,大小会议都是很漂亮的 PPT,据说做好一个会议PPT起码要三天时间。

想想,他们原本是工作时间,却花在和生产力毫无关系的事情上。

副总为提升逼格,所有部门人员都推行英文名,还专门组织针对英文邮件撰写学习。

其实,我们也没几个老外客户可邮件。

另外,从人情化管理角度考虑我废除加班制度。但没结合产能和效率指标,只是一味为了高大上和营造氛围而做出这个决定。

同时也并没有相关机制弥补本领域,所以经常出现无事人满为患、急事无人到岗,耽误了不少事。

当然,今天我也是不支持加班的,但是如果特殊事项,客户需要还是会强行要求加班的。

对下属,基本上采取情感式管理。对于公司员工较大流动性我也并没有过多关注。

还存在着一些人员把公司作为平台当跳板,过来两三个月便走人,然后到同行那边开出一个更高筹码。

这些人带走了一大堆公司资料和方案,简直就是行业共享库。在内部管控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由于和较多投资人和高端人士交流,自己在私人生活上也加重对品质的要求,不再一味钻到研发和市场中。

而是周末度假,或上班期间办公室里翻着不着边际的管理书籍。

个人又多次跑国外看项目,现在想想,简直是多此一举,把自己搞的投资人一样。

在观念中还默认所谓的老板应该只做三件事:融资,找人,喝茶。

甚至在多次会议中和员工提及战略两个字眼。今天想想,真是讽刺。

对于中小型公司谈战略简直就是 P民谈国事,生存是当前最要考虑的事。

上周遇见一个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人家近六十还在跑业务,根本没时间玩喝茶。对比起来,真是惭愧。

创业不是演戏,实干才是硬道理

2017年底盘帐的时候,财务总监汇报亏损2000万,我开始慌了。

那个晚上给父亲打电话,跟他说了这事。父亲说:你要对投资人的信任和资金负责。

我深深陷入沉思。

大年三十直到年夜饭前一个小时,我还在办公室里搞着各项规划,心里也告诫自己: 2018年,公司远离装逼。

所幸,经过这半年一系列改革,公司慢慢走向正轨。公司货币资金都是正向的,稳步上升。

徐毅总结着,装逼那年,公司内部管理失控:各项成本急剧上升,整体效率下降,市场推进缓慢,个人精力分散和虚荣心膨胀,管理层整体心态不在线,员工流动频繁。

整个公司都像是在演戏,而自己却是入戏太深。

巨额亏损把他给浇醒,清醒之后的他开始着手尝试着做一些系统管理:

1)从多个角度看自己的企业,分阶段进行解读;

2)静下来再重新进行市场精准定位,寻找持续盈利点和高利润区,尽可能从产品路线往平台方向去靠;

3)想方设法让员工和团队进行聚焦,强化服务意识,挖掘公司核心竞争力;

4)产品上追求差异化竞争和营销上创新;

5)持续搭建完善的内部组织和慎重的管理决策……

徐毅说,这半年全身心扑在这些上面,除了和业务相关,没再接触过外人。

徐毅给我点了一根烟,笑着说去年还装模作样去抽雪茄。

我们相视一笑:创业者不是演员,更不能是跑龙套,实干是硬道理。

徐毅这样,一定是中小企业的新生力量。

向忘却装逼、战斗在一线的创业人士致敬。


【关于商道】 派代商道 定位为中小创业者的决策参考, 内容集合电商业界评论、热点解读、高效资讯,聚焦创新创业、经营之道。 派代网微信订阅号——为中小电商创业者提供最鲜活、最干货的知识!电商大爷——全网电商精选内容,电商人必备APP,即刻扫码下载!

一位90后CEO反思:装逼那年,亏损2000万,公司一地鸡毛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派代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90后CEO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