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亿!清华90后博士搞出了超级独角兽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80亿!清华90后博士搞出了超级独角兽

来源:融中财经(ID: thecapital )作者: 王涛  编辑: 吾人

年假结束,打工人复工的第一个礼拜,AI界就不断传出瞠目结舌的大新闻。

先是Open AI于2月16日发布视频生成模型Sora震惊四座。Sora的出现堪称人工智能界的里程碑,因为用户可以只通过输入文本或图片的方式就生成出一条新视频,再一次突破了AIGC用AI驱动内容创作的上限。Sora的风才刚刚刮起,另一边年近70岁的孙正义又传出要筹资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亿)all in AI芯片,向行业龙头英伟达发起决斗书。

随后不久,国内的AI大事件也出现了。AI创业公司“月之暗面”近期完成新一轮超10亿美金融资。本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小红书、美团、阿里以及其他老股东跟投。

此次融资完成后,“月之暗面”的估值已经达到了约25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80亿)。据了解,这是自ChatGPT掀起全球浪潮以来,国内AI大模型公司迄今获得的单轮最大金额融资。

但如果翻开这家公司的信息,会惊奇的发现,月之暗面在2023年4月刚刚成立,到现在才将近一年时间。

仅靠一年的时间,月之暗面就已经深受资本的青睐,目前已进入国内大模型创业公司第一梯队,成为在智谱AI、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之外的又一AI独角兽。

01

大模型90后第一人

边玩摇滚边创业

月之暗面成立于2023年4月,创始人为清华2015级学生杨植麟。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成立刚两个月的时间就收到来自红杉和真格的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该轮融资完成后,月之暗面就已经有了3亿美元的估值。再到近期由阿里巴巴、小红书、红杉、美团投资的10亿美元天使+轮,月之暗面的估值暴涨到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亿),一年时间两轮融资,估值得到了近12倍的增长,月之暗面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

对科技企业的投资,说白了一是投人、二是投技术,而在这两者上月之暗面的创始人表现的尤为突出。

与王小川、李开复等AI领域的明星创业者相比相比,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的知名度并不高,是个实在的“素人”创业者。

杨植麟,出生于1993年的广东汕头,高中时就读于金山中学。而这所学校的前身则是创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金山书院。

在上学期间,杨植麟是当之无愧的理科“学霸”,但是其却有着一颗成为摇滚明星或者流浪诗人的浪漫梦想。在高中时期,杨植麟因为优异的成绩被选拔进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并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夺得广东赛区一等奖,因此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到大二的时候,转折点开始降临,那是的他发现自己对计算机产生了十分浓重的兴趣,随后转专业至计算机专业,而这或许也是他生命中最正确且最重要的决定。

进入清华之后,杨植麟的学霸光环没有丝毫衰减,成绩常年保持在年级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辉煌的历史中,指导杨植麟的正是现在著名的清华AI教授唐杰。

在清华完成本科学业之后,杨植麟并没有终止自己的求学之路,于2015年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语言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苹果首任 AI 总监 Ruslan Salakhutdinov 和谷歌首席科学家 William W. Cohen,并曾经效力于谷歌大脑研究院和 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多位图灵奖得主合作发表论文。仅仅4年时间,他就完成了一般6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课程。

此外,攻读博士期间,杨植麟的科研成果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成就。比如在 ICLR、NeurIPS、ICML 等顶级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2017、2018 年连续入选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论文发表统计数据一作全球排行榜,发表 Transformer-XL 和 XLNet 两项工作,在谷歌学术被引用次数近两万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尚在博士二年级的杨植麟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这家公司名为循环智能,是杨植麟与几位朋友共同打造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 AI 独角兽企业。主要业务为运用 NLP、语音、多模态、大模型等 AI 技术打造“销售科技”方案。根据企查查,循环智能目前已经到达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万物资本、红杉中国等明星投资机构。目前,杨植麟在此公司中担任经理、董事职位。

除自身创业外,杨植麟还深度参与过智谱 AI、智源研究院、清华研究团队的多个 AI 项目。2019年,杨植麟正式入选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公布的“智源青年科学家”名单,在所有入选者中,他是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90后”。因此,杨植麟目前也被称作大模型90后的第一人。

各种光环下,杨植麟是当之无愧的AI界“天之骄子”。有意思的是,据说最近有意愿进军AI的张一鸣曾多次找人恶补只是吗,杨植麟则是他极其看好的后辈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系列严谨且复杂的知识包裹下,杨植麟还有着一颗浪漫主义的心灵。据说,在大学期间还曾主办过摇滚乐队参与演出。清华中的同学曾评价其“计原网原积本求原,滚奏压奏鸾鸣凤奏”,表达他在学术和摇滚之间的灵活自如切换。就连现在的月之暗面,其名字也是出自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一张专辑。

02

清华系

中国AI的主力军

包括杨植麟在内,月之暗面的初始创业团队共五人,其中有4人都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同学。而事实上,如果翻开现在国内AI领域的优秀企业,会发现清华系是这之中的主力军。

仔细梳理AI赛道的创业名单,像小马智行CEO彭军、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商汤联合创始人杨帆、深鉴科技联合创始人姚颂、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这些在中国AI江湖的中流砥柱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母校,也就是清华。清华系创业团队俨然正撑起国内AI大模型创业浪潮的半壁江山。

百年沧桑,水木清华。1978年,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系内部成立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教研组,开展人工智能方向的本科教学。同年,清华开始招收人工智能硕士研究生。再到1986年,清华又开始招收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与此同时,清华大学通过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举措,不断夯实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另外,清华还曾举办三期讲席教授组织,邀请世界著名的教授来参与清华的培养工作。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创建的“姚班”就是在此时期诞生,被称之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殿堂。还有在2018年成立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被称作“AI界的黄埔军校”,而其共建者中就有清华大学的名字。

随后,自2015 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我国密集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在国家接连不断的政策支持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谓如火如荼。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响应国家号召,涌入创投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投身于科创事业。而这其中,就少不了清华大学的创业者们。

前搜狐的首席技术官王小川,就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同样在2023年的4月,王小川创立了AI企业百川智能。成立不足100天的时间便发布了Baichuan-7B、Baichuan-13B两款开源可免费商用的中文大模型。更是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后就收到来自顺为资本、小米集团、阿里巴巴、联想之星、腾讯投资、深创投等一众大佬机构的3亿美元A轮融资。

还有目前处在国内AI企业中第一梯队的智谱AI,其本身就是脱胎于清华大学的KEG实验室,有着长达十余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积累。带队人正是清华教授唐杰,也就是杨植麟的恩师。从2019年成立,含着“金钥匙”出身的智谱AI很快就收到了资本们的青睐。比如中科创星、达晨、高瓴资本、红杉基金、腾讯、阿里巴巴……目前,智谱AI的估值达到200亿,拿下国内AI大模型创新领域的最高估值。

还有王慧文,其本人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还曾是美团的联合创始人。昔年,王慧文加入自己老同学王兴创立的美团,并一步步协助其成为互联网超级巨无霸。功成名就后就选择了退出江湖。到2023年年初,王慧文高喊“打造中国Open AI”的口号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并自掏腰包出资5000万创建的光年之外,到现在,这家公司同样是国内AI企业中炙手可热的存在。作为老同学的王兴还参与了光年之外的A轮融资,在王慧文重病之后又带着美团斥资了20亿进行了全额收购,对外宣称延续老同学的梦想,支持光年团队继续在大模型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在2023年6月,美国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盘点了最像Open AI的中国AI初创企业Top5。这其中,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是唯一一位以个人名字入榜的参与者。另外四位分别是MiniMax、澜舟科技、智谱AI、光年之外。共五家入选,而其中,清华系独占了三个位置。

可以说,在眼下爆火的AI大模型赛道,清华系真正做到了一骑绝尘。

03

高校人才下海创业

已成时代潮流

随着科创成了创投圈所追捧的新“风口”,诸如“新科技”“高科技”“硬科技”等名词相继成为创投圈的网红名词。

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高校人才走出了实验室涌进创投圈,开始了自己创业之路。

而提到高校人才创业,一定绕不开两个人物,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另一个是西湖大学的施一公。二人是目前公认的教授创业鼻祖。

2023年8月,李泽湘带着固高科技完在深交所创业板IPO上市,上市当日市值300亿。固高科技是李泽湘创业24年以来斩获的第一个IPO,而固高科技外,这位教授还孵化了一只相当硬核的创业军团。比如,估值已经超过千亿的大疆无人机就是李泽湘教授最为人熟知的投资之一,李泽湘也因此被人们称作“大疆教父”。除了这个称号,科创界“扫地僧”、“孵化百亿独角兽背后的男人”等都是李泽湘教授获得的称号。

另一个鼻祖施一公,曾拿到过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西湖大学的创办者之一。

由施一公创立的医药公司诺诚健华,自出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吸引了包括正心谷创新资本、GIC、三正健康投资、维梧资本、上海建信资本等一众VC/PE机构。2020年3月,诺诚健华正式登陆港交所,市值120亿。作为一个知名科学家,这是施一公首次站在了IPO的舞台上。同时,由施一公掌舵,西湖大学于2020年8月成立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并先后投资或孵化了包括西湖生物医药、西湖欧米、西湖维泰、药物牧场、瑞奥生物、豪思生物和诺一迈尔等或由西湖大学的科学家主导,或与西湖大学存在着深度渊源的企业。

在李泽湘和施一公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人才涌入创投圈,进行着科技成果转化。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陈天石创办的寒武纪、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创立的商汤科技、西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教授范代娣与其丈夫严建亚共同创立巨子生物等等。高校人才创业成功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多。

2021年12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发布,其中“加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力度”成为一项重点。该政策的发布让科技成果完成商业转化的过程更有据可依,也让科学技术人员通过长期且完善的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获得激励。

过去的科学家们的工资远远低于娱乐明星和各大网红,但随着这些鼓励政策的不断落实,技术造富成为了可能性。高校教授们渴望通过自身技术来告别冷板凳,甩去“清贫、寒酸”的标签。

另外,教授创业的背后,还折射出我国硬科技迎来黄金时刻。

2019年科创板设立后,科创企业凭借注册制上市,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也愈发成为热潮。根据市场数据,2018-2020年硬科技领域投资持续爆发性成长,特别是2020年增长50%以上,投资金额聚焦在生物医疗、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智能制造三个主要领域。

对于硬科技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核心莫过于技术,要求创业团队需要在技术上有很长时间的沉淀积累。而高校教授往往都是科研技术的源头,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和技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在硬科技的创业方面会更具优势。

根据数据显示,在科创板首批挂牌的25家企业中,其中11位创始人拥有博士学位、8位拥有硕士学位,博士和硕士加在一起,占比达到了76%。

硬科技到了今年还在持续爆火,可以预料到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高校人才涌进创投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文章评价
180亿!清华90后博士搞出了超级独角兽 匿名用户
发布
发布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