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AI训推驱动的存储三大变革,曙光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AI进入2025年下半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存储需求。
据雷峰网了解,Q4存储芯片价格已呈现全面上涨态势,行业普遍预测,存储需求将在Q4至明年Q2期间迎来大规模释放。
然而,当前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扩张进度难以匹配需求增长节奏,叠加存储介质成本持续飙升,于是,耐人寻味的分化景象出现了:
一边是客户内存条“一条难求”的困境;另一边,市场的报价体系陷入混乱——有二线存储厂商因为笃定价格将继续攀升,甚至暂停对外报价,临时安排员工休假,选择“囤货待涨”以赚取更大价差。
即便如此,在 AI 领域的存储采购决策中, 内存效率仍被置于核心优先地位 ,成本因素则退居第二甚至第三位。就在行业多数参与者对涨价趋势 “乐见其成” 时,中科曙光站出来,想给这场“狂欢”降降温——
“我们想呼吁整个产业更加理性,往更健康可控的方向去发展,这是我们做存储系统厂商的期望”,曙光存储副总裁张新凤说道。
11月19日,2025数据存储产业大会在广州召开。在这场大会上,中科曙光迎来重要角色升级——正式出任 中电标协数据存储专委会当值会长 ,宣布专委会将发起编写AI存储标准,并联合牵头成立Future Storage工作组,以推动中国存储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站在存储周期“新一轮波峰”上,曙光作为中国智算产业的核心力量,对当前存储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有怎样的判断?在AI推理带来的存储浪潮中,曙光的优势又是什么?
存储需求三大变化
在存储市场持续火热的情况下,有业内人士观察到, 内存与闪存颗粒的产能已“吃满”到明年甚至后年 。张新凤指出,在当前存储的涨价结构中, 纯硬件成本超过70%来自存储介质,且涨幅普遍达到50%-100%。
不过,这种产能的吃紧,与AI对更高性能存储的需求所带来的产能挤占,息息相关——
AI对I/O(存储设备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提出了远高于以往的要求,尤其是GPU的出现,对高带宽、大容量的HBM(高带宽内存)需求更是大增。 这类先进存储介质具有更高利润,进一步挤占传统存储介质的产能;加上目前全球具备量产能力的厂商数量有限 ,且多模态模型的发展让存储需求更趋多样复杂,种种趋势正给未来的存储供给造成压力。
可以说,存储介质本身像期货,具有明显的产业周期性;但AI的出现,改变了供应侧的周期节奏。
尽管如此,当前各类AI场景对存储的核心诉求仍然是“快”——既要高吞吐、低延时,也要系统稳定。
但在细分场景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曙光存储副总裁郭照斌指出, 训练阶段对带宽与吞吐要求较高;推理阶段则更看重低延时与高 IOPS。
那么,放眼客户侧,大家对AI时代的存储具体又提出什么新的需求?
张新凤发现,一方面,客户对性能要求的极速提升。过去,衡量高性能存储系统时的带宽单位是GB/s,而如今已进入TB/s时代,性能差距达到1000倍。在这种极致的性能下, 先进存储系统往往绕不开端到端NVMe全闪架构。
其次,是“融合能力”成为刚需。
在智算工作流中,从数据采集、打标签、清洗、训练,到token化、推理知识库构建,各个环节涉及Swift API、NFS、S3等多种协议。如今, 越来越多客户希望一套存储系统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这使得融合能力成为核心竞争点。
除此之外,数据流动方式也出现根本变化。
此前,数据流动的方案是“一份数据在不同协议间多次拷贝”,但这往往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时效性不足,二是空间利用率下降,后者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
当下,现实的需求正在转变,客户更希望 同一份数据可被不同协议直接访问。 张新凤认为:“这可能是所有行业真正要做智能化的起点。”
从ParaStor到标准制定:曙光定义AI存储新规则
存储主要分为分布式与集中式两类:分布式存储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节点上,集中式存储则将所有数据集中存储于一个中心节点。
哪种会成为AI推理时代的主流?一种共识是:分布式存储更契合AI推理海量数据与高并发的核心需求。
曙光存储副总裁杨志雷也观察到,在AI场景中,一套系统需要同时支持多协议访问、冷热分层管理,分布式是最优解。
自2004年曙光启动 ParaStor 分布式存储研发以来,分布式存储产品便持续挤压集中式存储的市场份额,这一点从营收占比中已可见一斑。
其分布式ParaStor在兼具性能与低延时、高IOPS之外,也兼顾性能的线性扩展度——打破了“扩容与性能”的矛盾,让存储系统既能扩张容量的同时提升性能,且不牺牲低延时、高IOPS的核心优势。
杨志雷直言: 分布式存储“未来投资回报比是最高的” 。
不过,与此同时,曙光并没有放弃集中式存储:其在2024年6月便发布首款集中式存储产品FlashNexus全闪存阵列,正式切入这一领域。
“集中式存储的增长并未放缓”,杨志雷补充道,在金融、运营商、医疗等传统业务领域,集中式存储仍具备稳定性、可靠性优势; 且在处理结构化数据的低延时需求上,集中式存储拥有天然优势 ——这些因素决定了,集中式存储短期内仍将与分布式存储并存。
事实上,经过多年积累,曙光在存储系统能力上进行了体系化重构,已经使存储从简单的数据容器升级为“智能的数据引擎”。
举例来说,在具身智能领域, ParaStor分布式全闪存储可提供超过500GB/s的聚合带宽,满足多模态数据的实时处理需求。
同时,其与智元机器人的合作也入选“2025年度数据存储典型实践案例”。究其背后,在AI训练、推理以及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领域之内,曙光提出两个核心性能的架构和理念:
一方面,在存储端采用超级隧道技术,结合无竞争化、无锁化等优化手段,充分发挥硬件的极致性能。
另一方面,推行近距离计算理念,或将存储与CPU、GPU深度融合——例如在CPU、GPU端增设存储接口,实现应用层面的深度结合。
并且,曙光存储将依托自身在AI存储领域的优势,聚焦“AI数据语义”核心,推动面向大模型训练的存储架构、接口协议与性能评测标准的制定。
在存储领域已深耕实践多年的曙光,如今已跻身存储标准制定的引领者行列,推动AI存储标准编写,构建存储技术标准和技术框架, 旨在为各企业产品研发提供参考,打破传统产品孤岛问题。
市场信号已然明确:下一轮智算竞赛的核心决胜点,早已超越单纯的硬件颗粒争夺,转向谁能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智能燃料”——可持续流转、安全共享、高效复用的数据资源。
在这场数据价值重构的浪潮中,曙光致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为中国存储产业争取国际话语权。
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