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苦修,汉阳扫雪机器人的豪赌
作者丨路遥
编辑丨余快
零下三十度的漠河,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个不到一米高的铁灰色原型机停在雪地中央,履带刚压出两条浅浅的纹路,电量指示灯就闪了几下熄灭了。
五分钟。这是汉阳首代原型机的工作时间。它的外形不像现在的Yarbo那样拥有流畅身形和模块化接口,也缺少智能化体验,只是一台笨拙的铁疙瘩。
汉阳科技创始人黄阳那时并不知道,这个“五分钟”会吞掉他八年的人生,也会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推到无人涉足的行业前线。
“那时汉阳做的是一台很大的机器,跟现在完全不一样,demo不成熟,人很少,感觉公司快不行了。创始人爱理不理,可能融资受挫,他不太回答问题,精气神一般,我们看完没亮点就没跟进,那会扫地机器人正火。”投资人鸿剑回忆起2021年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两年之后鸿剑重新看汉阳,发现“当初行业确实看走眼了,也发现这两年创始人和团队进步很大,创始人更有韧劲,综合能力提升很多,产品也有亮点。”
扫雪机器人,在众多声势浩大的智能硬件创业中,稍显冷门。它既不具备扫地机那样的普适性,也不像割草机一样拥有广泛的院落需求。
但就是这个小赛道,一级市场为它站台,海外用户为它买单,产业链为它让路,而汉阳成为这场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
它诞生于一个极窄的场景,攻克最难的问题,也卷入了最大的期待。
汉阳之后的路,经历了融资、争议、技术突破、供应链战争、产品交付、市场质疑、资本追逐、团队震荡,甚至2025年初,有消息称“汉阳的软件负责人跟算法负责人都离职了。”
一个问题浮上心头:汉阳到底是踩中了未来,还是踩中了一条只属于自己的独木桥?
汉阳的成功,在于抓住了一个“别人既不愿做,也做不下去”的困难,但它的困境也写在同一条基线上:
扫雪机器人的天花板写在维度上,仅覆盖高纬度雪区;模块化也不是户外机器人的终极解法,它成立于供应链效率逻辑,而非用户逻辑。
正如FA李伊所言,“模块化听起来是1+1>2,但在消费场景里,往往变成0.8+0.8<1.6。”(更多扫地机、割草机、泳池机公司的困局与破局故事,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OON_ERS 讨论)
为什么是扫雪,为什么是他们?
2015年圣诞节,汉阳科技在深圳注册成立。
那时,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欧美家庭庭院设备仍由燃油机器主导,中国创业者们盯着的是扫地机、服务机器人的风口。
而汉阳瞄准一个几乎没有前人参照的方向——扫雪。
这个决定不是拍脑袋。
黄阳曾在新加坡的ASM从事极端环境设备研发,也在北美进行过调研,在冬季,他看见的不是浪漫,而是麻烦:
美国70%的城市道路分布在雪区,39个州明确规定,家庭未及时清雪将被罚款甚至承担刑责。根据Statista数据,截至2021年,北美约1.2亿住宅中,约有8200万套独栋房屋,意味着这是一个必须自己处理积雪的消费市场。
燃油机器笨重、危险,面临环保淘汰;人工扫雪费时又伤身,老年人每年因为扫雪跌倒受伤或猝死的案例,在北美屡见不鲜。
“投汉阳的投资人大部分都在北美生活过,都了解这个痛点。”2023年入局的投资人鸿剑对雷峰网说。
扫雪是刚需没错,但刚需不等于大市场。
与那几年蜂拥进入扫地、割草、商服机器人的创业公司相比,汉阳没有选择一条“看起来更大的路”,却选择了一条“更可能建立护城河的路”。
由于痛点清晰、巨头看不上、普通公司吃不动,汉阳确实拿到了这个市场的“基本盘”,并且“市场没什么竞争对手,用户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买他的产品”。鸿剑说。
但仅仅做扫雪本身,并不能解释汉阳后来的全部命运。真正决定这家公司走向的,是另一项更激进的选择: 模块化的1+N路线。
传统的庭院设备有一个共同痛点:季节性闲置。
除雪只能用在冬天,割草只能用在春夏,吹落叶只能用在秋天,它们占地方、成本高、复用性差。在北美,一户家庭通常要为庭院买3~5种季节性设备,而每一种都单价不低。
从用户角度,这是低效率;从工程师角度,这是可以被重构的系统。
于是汉阳决定做一件比扫雪更难的事情,用一台主机加不同模块,实现扫雪、割草、吹雪、吹叶、巡逻、拖车、播种甚至采摘场景的扩展。
在资本叙事中,这是“未来的户外机器人操作系统”;在用户眼中,或许会认为换头的方式很酷、方便,但也意味着要接受动手组装,付出时间成本,为多功能付费。
“让一台机器覆盖整个院子”的理念很优雅,但工程复杂性极高。
做一台能在雪地里启动的机器容易,做一台能在雪地里连续工作、遇冰化雪、反复负重、耐极寒、定位稳定、还要能量回充的机器,几乎是另一种物种。
更别说还要兼容多场景模块,这意味着更艰难的技术路径、更长的打磨周期和更高的失败概率。
当汉阳选择的不是“扫雪公司”,而是扫雪起步的“平台型公司”,风险也在此刻埋下: 扫雪养不活讲增长故事的人,平台化是最容易讲故事的方向,也是最难把故事做真的方向。 (摆在汉阳面前的路径看似清晰却步步艰难:是坚守扫雪机的固有阵地,投身割草机的红海竞争,还是押注模块化的宏大叙事?破局关键何在?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OON_ERS 一同探讨。)
李伊评价,“优秀的产品经理,比如乔布斯,是做减法的,汉阳却持续做加法。你在a场景做80分,在b场景做80分,合起来不是160分的产品,而是一个60分的产品,因为样样通,样样松。”
模块化是供应链真相,而不是消费真相
扫雪机器人的研发,真正卡住汉阳的不是软件,而是供应链根基。
横向对比来看,扫地机器人有成熟的供应链、电池、驱动和量产体系;割草机器人有部分成熟供应链,特别是欧洲几十年的产业沉淀;而扫雪机器人供应链几乎不存在。
汉阳遇到的问题不是没有最优解,而是连解法都没有。
投资人李晖直言,他们赞赏汉阳的核心原因,正是“汉阳整合了供应链,做了很多套件/模块化,单靠一个创业公司,把供应链上的套件整合很难,把整个供应链拉通,其实失败概率很大”。
扫雪机器人对电池的要求,是第一个跨不过去的高山。
在漠河和阿拉斯加做早期测试时,汉阳第一代原型机工作不到5分钟就电量骤降,电芯在极寒环境下化学反应速度严重下降,BMS(电池管理系统)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市面上现成的耐寒电池来自航天、军工领域,既不能直接迁移,成本也高得离谱。
汉阳科技联合创始人曹莉蒙早期向媒体表示,“一开始机器人用的耐低温电池每块的成本超过两万元人民币。”而整机未来的目标售价不过五千美金左右,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
汉阳做了一个几乎所有创业公司都不愿做的决定:不是找供应链,而是从零逼供应链和自己一起成长,联系了许多上市公司和高校的科研团队进行耐低温电池的研发改造。
类似的难题贯穿供应链全程:
-
驱动结构:雪不是粉尘,它有粘性、有阻力、有重量,普通驱动根本扛不住;
-
抛雪系统:湿雪、干雪、硬雪完全不同,需要双阶螺旋结构才能稳定排雪;
-
防护结构:雪水融化后回流进机身再结冰,机器会直接报废;
-
导航系统:RTK、视觉、IMU必须三重融合,因为雪地反光+白障环境会让单系统频繁失效。
到2024年前,汉阳用了七年时间,才把全球第一个扫雪机器人供应链从无到有拉了出来,其中约60%供应链为独家配套。
为了测试,他们不仅去漠河冬季实地测试、建室内冰雪实验室,还买了深圳一整栋,在楼顶人工造了雪景,投入4000多万。
“这个赛道不是普通玩家玩得起的。”庭院机器人方案商史行感叹道。“扫雪这个供应链,五六年打不通就死了,他们硬是咬牙打通了。现在别人要进场,要先过汉阳已经爬过的坑。”
供应链解决了“能做出来”,市场则决定“能不能活下去”。
2022年底,汉阳的模块化产品在Kickstarter上众筹上线,仅用1小时突破100万美元,最终40天累计345万美元,创下消费级户外机器人罕见纪录。
但当真正走向交付,问题立刻暴露。
在Facebook用户社区里,催货声很大,“发货发得很慢,一拖再拖”,或者为了安抚客户“先发的车子,模块又要等很久”;
售后政策也引发不满,一条政策是“贷款必须还完后才会发机器”;
体验细节也不及预期,产品“主要操作是遥控器,人工介入比较多”。
好在交付后的真实用户在雪季使用中,产品也收获了正向反馈:抛雪距离8~12米,湿雪、硬雪都能处理,履带在冰坡上稳定性强。
但另一批更具体的产品问题也随之浮现:“Yarbo的重心设计得比较高,电池在上面,爬坡能力有很大问题。”
“因为不是整体考虑设计的,不是专为某一个场景而生,所以里面一些结构设计会拉垮一点,配重也有问题”。
汉阳从这一刻起,不再跟寒冷作战,而是开始跟人类预期作战,这比极寒更难。(作者长期关注扫地机、割草机、泳池机等消费级机器人,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OON_ERS 一同探讨)
命运岔路:理想、现实与边界
一家公司的性格,往往是创始人的延伸。
黄阳是典型的“工程师型创始人”,2023年Yarbo量产首年,产线就暴露出2000多个问题,黄阳干脆在惠州的工厂住了三个月,每天睡三小时,团队几乎每个人都掉了层皮。
早年融资时,黄阳因“态度傲慢”被贴上标签。
2021年面对机构投资人时,产品还像一台笨重的雪地履带车,他却对投资人“爱理不理”;也有投资人表示,想要见黄阳,得先通过考试,讲对扫雪场景的理解才肯聊。
而汉阳的融资路径也印证了这种成长,早期没人投,“都是个人投资,黄阳的师兄和校友,好几个上市公司个人老板投他,累计投资可能超过一个亿”。
直到2023年1月众筹成功后,机构才陆续入局,“2023年中时,汉阳的产品已经很成熟,2024年第一年卖货卖得挺好,今年又翻了好几倍”。
2025年,汉阳走到一个新的临界点。
从产品角度,它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可行性。扫雪能扫,割草能割,吹叶能吹;模块系统稳定,低温电池经受考验,产线打通,2024年出货量万台左右,营收过两亿。
从商业角度,它也抓住了窗口。北美北部、北欧、日本北部三大市场刚需明确,渠道体系成形,HomeDepot等线下门店铺开2000家,品牌声量在社群中具备粘性。
但从“存在价值”到“增长价值”,之间隔着一道结构鸿沟。
模块化逻辑天然要求高客单价、高制造复杂度、高售后成本。史行透露,“Yarbo的设备坏了都是直接换新,从来不修,如果配套修理模式更重。”
扫雪市场刚性但有限。只有美国北部、加拿大高纬度地区、日本等地的冬天有比较多的降雪。
并且,史行补充道:“海外除雪大部分是路障,已经被社区包圆了,社区交钱给政府或者第三方,大型除雪设备效率比Yarbo单独一小个高很多,别墅才需要自己维护,用户群又缩小一点”。
主机为扫雪设计,意味着在其他季节携带多余成本。
“Yarbo整机的结构满足低温要求,但割草不需要低温,相当于额外增多了低温电池成本,Yarbo单价6000多美金,如果单独购买低于这个价格,Yarbo的竞争力就下降了。”投资经理左敖向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表示。
对于应用场景有限、市场赛道小这个问题,李晖有不同的观点,“只要产品的利润率足够高,就不在乎它的市场总容量有多大。不能什么好处都占,毕竟‘高利润、大市场、强现金流’三者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只有苹果做到了这一点。”
于是汉阳站在一个岔口上:
继续模块化路线,意味着维持技术领先,但成长速度慢,用户面有限;推出专用机型,意味着降本提速,但削弱差异化;保持高价小众,意味着维持品牌与壁垒,但不易规模化;走低价普及,意味着牺牲供应链与品质壁垒,失去灵魂。
黄阳团队现在尝试的是一种折中方案。
用“同一主机,不同版本”策略,维持技术统一,同时让不同市场有不同SKU。这听起来平衡,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管理挑战:既要保持创新张力,又要让组织学会标准化。(汉阳的选择,本质上是所有技术型公司在规模化过程中都会面临的战略困境,关于硬科技公司的成长命题,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OON_ERS进一步探讨)
资本市场对它的态度也在微妙变化。
2024年后,汉阳连续三年估值翻倍,但营收还在数亿元量级,投资人一半兴奋、一半焦虑。
有人说汉阳像苹果早期,硬科技、高毛利、小众、被误解;也有人说它像特斯拉第一代,工程师驱动、迭代过快、供应链沉重;还有人觉得它更像云鲸,找到了差异化切口,却还没找到规模化的算式。
也许三种比喻都对,也都不对。因为汉阳的“对”与“错”,都要放到它选择的那条时间线上去看。那是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而 在无人区,速度永远排在正确之后。
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
有人问起汉阳的时候,行业内的回答往往极端:“他们很牛”或者“他们做不起来”。
这两种判断其实都指向同一个事实,他们在做一件别人没做成的事。
那台五分钟熄火的原型机,如今能在暴雪中连续清扫九十分钟;当年连供应商都不信任的小团队,现在在惠州、嘉善两地年产能20万台;一度让投资人皱眉的“模块化梦”,也已经在北美雪区成了真实产品。
在中国智能硬件的宏大叙事里,这样的公司往往不显眼。它们不追风口、不做概念、也不靠营销立身,更像是工程师文化最后的自证,用结构和算法回答自然的难题。
扫雪这件事,不浪漫,但有用。汉阳就是做有用的事。
它没有神话的光,也没有笑话的影。当暴雪过去,庭院清空,那些低温电池的脉冲还在流动。那是八年时间留下的温度,也是一家中国公司从雪地里走出来的声音。
注:文中鸿剑、李伊、李晖、史行、左敖皆为化名。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