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居静:算力行业卷「地产」?All in大同做全产业链玩家
作者|赵之齐
编辑|胡敏
“我今天做的事跟当初想做的事,没有差别。”
一头长发随性披着,身穿宽松的黑色半袖上衣、深蓝色紧身牛仔裤、以及黑色的皮靴,远远看去,这样靠在沙发一角的居静,仿佛是艺术的、自由的。谁都很难将这样的形象与“能源”“算力装备”“基础设施”这些重资产词汇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过去二十年, 他亲身经历、甚至推动了国内算力基础设施行业的历次变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早在国内数据中心建设还是一片荒原时,居静便踏入其中,带领团队从0到1建立了宁夏中卫、张家口张北的第一个数据中心,且深度参与鄂尔多斯、张家口和大同的城市算力规划。
此外,他也是曾经的“美股明星”—— 秦淮数据的创始人。
十多年前,在给互联网大厂交付数据中心时,居静就发现一个行业现实:很多企业把数据中心当成“商誉工程”,在享受到资本市场带来的商誉变现后,便不再真正投入精力去打磨需要长期精耕细作的算力基础设施。
彼时,他创办秦淮,便是朝着长期、可持续的方向去设计架构:他在公司主导设立了五个板块,涵盖能源、数据中心、装备、硬件网络和EPC(工程总承包),并且带领团队开创了Hyperscale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模式。 他希望向外界展现,算力行业不只是单位造价、股东结构、商誉这些表面功夫,还有更庞大且重要的“水面下的真实冰山”部分。
但随着数据中心行业迈入快速发展期,数据中心布局红利短期内显著,多种因素下,公司发展偏离他的预期。感受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企业后,居静选择离开。2022年,他再度创业,创办了秦云基础。
“大家把我定义成企业家,但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个架构师、是技术的牵头人。”居静的创业理想从未改变,现在想做的事和二十年前一样:创立一家 能完整打通能源、设备、数据中心、服务等算力全产业链,形成垂直整合能力、并回馈属地的公司。 在他看来,这样才有更可持续的竞争力。
这种想法固然美好,但需要足够的定力、愿力以及财力。不可或缺的,还有“地利”——一个 尚未过度商业化、能源特性完整、且物理距离靠近用户侧的城市。
最终,他作为第一个将数据中心引入大同的企业家,在秦云这个创业周期,再次选择大同 ,自此All in这座千年古城。
居静
过去三年,秦云在大同主攻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的大规模部署、水资源梯级利用、算电协同装备的研发生产落地等 产业全链垂直整合 。在适度超前开发基础资源的基础上, 也做一些商业价值毫不“丰满”的事:链路等算力相关基础设施的自建自持。
除此之外,居静作为大同市数据产业发展顾问,也推动大同算力人才的培育和延伸产业的落地。从落地大同第一个数据中心至今,他在本地聘用的员工已经累计近万位;今年,秦云又在大同校招近百人。“大同对我们太好了,之前创业的成功,离不开这个城市的赋能”,反哺属地,是居静的义气所在,也是他创业的重要原则之一。
谈到连续创业的初衷,居静直言是“想引领大家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想证明,这样做基础设施、这样商业化,是能成功的。”他认为, 在算力行业更强调地产属性的当下,这种垂直模式的创新,是突破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办法 。尽管创业公司建立这样一套全产业链并不简单,他对此依然信心满满,正火力全开地推动“大同模式”完全落地。
深耕算力领域二十载的居静,如何看待目前算力市场的症结?再次All in创业的他,心目中算力基础设施的“美丽新世界”是什么样的?什么经历与信念决定了他能成功落地这种模式?他与大同这座城市之间的缘分又有多深?
以下是我们与居静的对话。为便于理解,访谈内容经编辑:
地产属性主导的市场,需要厘清用户四大需求
雷峰网:用一个词形容现在的算力行业,您会如何形容?
居静: 拧巴。
雷峰网:造成这种拧巴的原因是什么?
居静: 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厘清一个点:算力行业的定义是什么?
雷峰网:在我理解,主要包含能源、数据中心、服务器、上层服务这些领域。
居静: 大体接近。算力产业应该涵盖几个维度:能源属性、地产属性、大宗属性、科技属性。
这条产业链最上游是资源层,能源、发电、土地资源;再之后,是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数据中心”,但这是偏地产的概念,其中的资金更倾向PE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或地产类基金。下个环节就是裸金属、服务器、交换机这些核心设备层,但现在这层基本不提硬科技,而是装备,比如液冷、储能等。再接着是服务,但智算时代和之前云时代有很大不同,云时代是将物理资产虚拟化让更多人可以使用,但算力针对特定目标,不太需要虚拟,完全凭硬件、计算能力,这是区别。
雷峰网:所以是这条产业链的哪个重点环节出问题了吗?
居静: 梳理完产业链你会发现, 这个行业应该具有科技属性,但现在地产属性被放大了 。很多公司可能在早期基于技术能力获益了,获益后却不持续深耕能力,而逐渐变成复制粘贴的房地产打法,但现在纯做数据中心IDC已经很难有什么突围的可能性,所以大家就不停卷,整体就很拧巴。
雷峰网:造成这种焦点错放的原因是什么?
居静: 算力基础设施开发 应该紧密围绕终端用户的视角,以及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的视角 ,但目前国内 基础设施开发方对用户的真实需求了解不足 ,导致在资源条件不那么合适的地区、盲目上马大量项目,难以实现商业闭环;而真正满足用户业务需求的基础设施反而是紧缺的。供给和需求存在大量错配,基础设施开发方和用户方都比较艰难。
从客户侧来说, 真实的业务需求包括几方面:TCO(长期使用成本)最优;极致敏捷交付 ,以满足急迫的业务需求; 强弹性 ,长期满足技术迭代下的基础设施升级; 长期可持续 ,这里面就包括能源可持续、属地生态可持续、产业链可持续等等。
作为算力基础设施开发方,机遇也在这之中。在TCO中占比最高的是IT设备,而能源及园区基础设施占比都非常低、不再是用户侧的最优先考量。 这就要求算力基础设施开发方,应该将商业模式和产品开发核心聚焦到IT设备上来 ,基础设施应该围绕IT设备的特点进行升级,带动能源和地产角度的迭代。
一旦属性改变,需要的资金类型也会变。现在大家认为地产属性优先,短视的钱就比较多;如果是科技属性主导,行业其实需要更长期的资金支持。
雷峰网:所以在这么卷的市场里,大家要想活下去,需要怎么做?
居静: 需要模式上的创新 。现在很多人拿着头部IDC公司的图纸,学习他们的商业模式去和客户谈话,或者看到他们在哪里拿块地、就在旁边也拿一块,互相复制粘贴卷起来,没有创新。
我们在做的所谓算力,其实是基础设施。大家都认为基础设施门槛很低,通过审批、投资、建设,就把这趟生意给做了。 但如果只是跟随短期趋势,就没有竞争力。
雷峰网:那么,您眼中更长期、健康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样的?
居静:我们选择在大同,走垂直发展方向,也就是能源、园区、硬件、服务并行发展。 甚至为了让短钱别进来,我们还一定程度上压制IDC的扩张。
雷峰网:全产业链的投入需要很多资源,这种资源投入是你们主要的差异化吗?
居静: 基础设施本来就是重资产,重资产是要持续服务用户的,不是短视行为。我非常在意我们能不能在一个区域,实现我们理想中的产业模式—— 我希望这些资产能真正融入当地、与当地合为一体 ,帮助区域实现产业目标。可以说我们是用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开发,换取更可持续和自主的竞争力。 但坦率说,目前除了我们之外,很少有实体是真正朝着长线去发展的。
雷峰网:那这套模式目前落地情况如何?
居静: 就能源上说,我们已经签约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资源接近2GW,之后每年能供应超过30亿度绿色电力。园区上说,我们立项了广灵、灵丘、天镇、御东等县区的超级能源综合体项目。在装备上,目前我们的布局也涵盖电力模块、预制化暖通模块、预制化备用电源、预制化增程储能、预制化业务模块和集装箱式变电站等七大模块。
我们朝着基础资源的垂直整合方向前进,这一点也得到了些肯定,比如,我们在算电协同一体化的努力, 让我们今年成为了国家工信部“算力强基揭榜行动”算电协同方向的主导揭榜企业。
雷峰网:算力基础设施本来就是消耗能源的设施,你们怎么让这类设施真正“融入当地”?
居静: 过去三年,我们主要精力在做基础资源,比如水资源的梯级开发和做装备制造的本地基地,还有硬件研发和裸金属云服务。为了带动当地的产业,我们还引入了装备制造的国际先进产能落地大同,且推动呼吁算力人才的培养——2025年,山西大学大同校区开始招生,这个校区就是以数据产业、新能源等方向为主,同时本地还落地了大数据职业学院。 我不希望大家理解错误。我们不是在做一个“数据中心”,我们是在做一个垂直的产业链。
雷峰网:你们做的不只是数据中心,但数据中心在链条中会是更着重发展的环节吗?
居静: 我们现在对数据中心的看法是,它只是一个载体。某种意义上讲,在智算时代, 数据中心园区这个物理外壳的投资,占整个算力产业链成本太低了,可能就2%。 我们甚至不在意它是不是房子了,现在都是预制化。
All in 一种难而正确的基础设施商业化方式
雷峰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做这套垂直模式?
居静: 我创立秦淮的时候就想了。 秦淮本来有五个板块,秦淮数据只是其中的IDC板块,还有能源板块“秦能”、装备板块“秦数”、硬件和网络板块“秦云”,以及EPC板块“秦工” 。我们以前有个形象比喻叫“冰山上”和“冰山下”,冰山上包括投资、单位造价、商誉、股东结构,但冰山下才是城市和产业成功的地方。当时我创办秦淮,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数据中心的东西。 我今天做的事跟当初想做的事,没有差别。
雷峰网:2022年创办秦云基础时,当时国内的市场环境是什么样的?
居静: 创办秦云的时候,云计算、AI、视频交互、工业互联网这些应用场景正处在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也很明显。当时市场上很短时间内就出现了一批轻资产、租赁式的规模化数据中心,但 大家对基础资源的整合做得并不好 ——没有统筹规划好电力设施,还没能实现绿电在数据中心的大规模消纳;而且可再生能源发电也不稳定,对于公共电力的峰谷调节也不够友好。
并且,数据中心还占据城市的大量能评指标、土地和水等资源,但在提供就业和属地纳税上呢?并没有太大贡献。
雷峰网:但现在做这种全产业链模式会更困难了吗?尤其 是重新从零开始。
居静: 是比以前难,尤其创业公司来做,困难太多了。比如,做能源转型是存在不确定性的,绿电政策或绿电消纳机制,一直在变。
但比较大的一个困难,首先是重资产回报率没有那么性感, 所以前期我都要用自己的钱去投 。可能会有电价上的一些支持,其他都是我们自己投;或者我们先投一部分,等产业起来后再交给相关方。我们基本是在有限的资金下,用很多方法去做非常长期的投入。
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这类资本投入,确实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厂商都做不到的,大家只能抓住一个环节更“平行”地去做。
居静: 不能说平行的生意模式完全不对,现在很多公司都这样,比如只做IDC,在不同的地方去做这一件事,保证今天每个项目都成功,这也是一个商业打法。但算力时代对这个行业的属性带来了变化,垂直的成功会更长久。
雷峰网:形成垂直的产业链,对下游客户来说,价格成本会更低吗?
居静: 会的。而且我想让数据中心这件事 不要用市场定价,而是成本定价 ,就这个东西值多少钱、它就是多少钱。
雷峰网:你们现在也是以给大客户建数据中心为主吗?
居静: 大企业各自有各自需要面临的问题,我这次创业更多是想把之前没有做成的事做了。我把过去能源、装备、园区和算力的活都接下来,这是 补课 。
我很自豪的是,我们所有产业,包括工厂、园区、能源、网络,100%都是我们自己的。
雷峰网:那这样团队就需要养很多人吧?
居静: 不多。我们做重资产,可以把一些服务外包, 但有些一定要自己做的:研发、设计、规划。
雷峰网:但要横跨这么多个环节的负担还是不小,为什么你们要去做这样的事?
居静: 算力行业有很多属性,这条产业链跨度很长,需要适应的合规监管链路也很长。这么多跨部门的事情, 过热或者规划不当,就很容易迎来产能过剩 。
雷峰网:那作为企业去做的优势是什么,这件事只有你们能做到吗?
居静: 我们去做这件事是因为我们有意愿、能力和使命感。
能力不是把某个项目建好的能力, 而是跨专业整合的能力 ,比如涉及装备的集成、研发、部署,还有规划设计,像是能源部署和园区之间的关系、硬件之间的部署方案,加上EPC交付能力。能力层是贯穿整条算力产业链的。
同时,我个人对于基础设施的看法、做事方式,这些也都是我们的资源。我每次重新创业都要All in,不做职业经理人。我创办这个企业的初衷,也是想引领大家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想证明我们这样做基础设施、这样商业化,是能成功的。而且成功后,要反哺给属地和社区。
雷峰网:您想做到的垂直模式,预计多久能完全实现?
居静: 应该很快就能落成。
为什么是大同?
雷峰网:对于这套垂直模式的可行性,您为什么能如此笃定?
居静: 大家把我定义成企业家,但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个架构师、是技术的牵头人。我做过集成平台,从装备过渡到数据中心,对于“如何让这个行业更有效率”,我有一定的发言权。
雷峰网:这些年来您跑过哪些城市,为什么最后选择在大同落地?
居静: 我转做数据中心之后来了北方,刚开始在宁夏中卫、张家口张北和怀来,从0到1做中卫、张北、怀来的第一个数据中心,包括参与张家口整体的城市算力规划。
但在我看来,要实现垂直模式,对地方是有这些要求的:要坚持长期规划的政策稳定性、 反对过度商业化 ;不能只有电,能源、地表水、土地、人力等 资源属性和可持续要素应该非常完整 ;且 物理距离不能离北京太远 。各种层面上说,只有大同能实现。
雷峰网:那东数西算 上面的 节点呢?
居静: 物理距离可能不行。 装备制造有个300公里的逻辑,超过300公里就没有产业的可能性、没有“产业链”的说法了。
雷峰网:别的城市呢,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吗?
居静: 一些在大家认知中“有电”的城市,其实没有持续的电力, 只有并不持续的新能源 。而大同作为国家重要能源战略基地,有大规模、多元的能源保障。
首先,在电力通道架构上,大同已经投用和在建的500千伏变电站,就有七座,以220千伏线路环网或双回线并列运行为主枢纽、110千伏和35千伏线路为连接点,形成一心三环,这给用能侧的本地消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在水资源方面,大同多山,是很多河流的发源地,水资源综合利用、梯级利用的条件很好。
其实我们系统总结过,大同有14个方面的优势:地理位置独特、气候环境适宜、风光条件充足、电力资源充沛、电网互联互通、高产能低负荷、储能建设领先、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具备优势、网络空间广阔、工业基础良好、算力发展快速、新兴产业密集以及人才教育先进等。这些都是大同适合发展垂直产业链的地方。
我在创业历程中尝试过很多城市的不同模式,但只有大同模式是我最想要的。
雷峰网:在其他一些能源提供不那么理想的城市,做“算电协同”是偷换概念吗?
居静: 在一百公里内,绿电的输配电需要公共电网高度配合,很多这种开发模式其实只是形式主义的绿电。 我们在大同做的是在园区周边二十公里范围内的绿电 ,是技术上的绿电,这是我们选址的初衷。 我们追求的不是企业成功,是产业成功、城市成功。
雷峰网:您如何衡量“产业成功”或者“城市成功”?
居静: 一方面,我能向客户提供稳健的服务,另一方面是 属地化、给当地带来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一个产业改变一个区域 。我之前参观过谷歌用了十年时间在北欧建的一个城市,那个城市所有的教堂、消防局、居民社区,都是谷歌做的。这并非一朝一夕,是要持续做下去的。
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长期的产业输出、长期的垂直整合、长期的资金配置、长期的人才培育,能为大同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雷峰网:你们团队2018年在大同落地了当地第一个数据中心,到现在2025年中国算力大会在大同举办,也已经七年过去了。
居静: 是的,我们在大同“七年磨一剑”;而这些年里,大同也交出了显著成绩单。有一个大家不容易看到的变化:大同算力产业发展,走的正是“通过垂直模式发展算力产业,实现算力输出的真正可持续”的方向。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目前大同已经落地的超大规模算力基础设施企业,包括山西秦云基础在内已经有5家,完成产业投资累计超600亿元。到2026年底,大同建成高密度机架将超过10万架,折合标准机架超过40万架,投运服务器近百万台,年用电量突破60亿千瓦时。城市的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从用电量来看位居全国第二。
而且,大同也获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数据产业目前已实现就业3万多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其中应届生超过1/4。 比如灵丘、广灵等县区,原来是农业县,我们落地数据中心之后,当地的信息产业规模增量巨大,一下子改变了县域的产业面貌。
这是一个算力产业发展的理想区域,我们希望在这里通过垂直模式、将各能力要素全部自持。
雷峰网:完全的自持意味着什么?
居静: 只有100%自持,才能实现商业闭环 ,孕育有生命力、经得住长期考验的算力基础设施产业。
而且在我看来,做基础设施,自持的同时,要拥有下面这些能力要素,才是达到“产业成功”。
第一是 能算一体,算电协同 ,在数据中心园区20公里区域,部署自建自持300+MW的风光同场电站,并通过自建自持用户侧增程式储能来形成有效调峰,降低能源成本的同时保障能源可持续。
第二, 水资源综合梯级利用 ,也就是与公共水网合作,共建水综合处理设施,实现算力用水资源梯级清洁循环利用。
第三, 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链 ,把过去积累的数百项专利注入装备板块进行研发创新,通过直接运营、合作开发等方式,建立覆盖能源、算力园区、算力硬件等领域的属地先进制造基地。
第四是 长传骨干网络传输 :通过与运营商合作伙伴合作,我们打造了华北高速长传骨干环网,做到华北主要算力集群的毫秒级时延,降低用户综合网络使用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 本地融合 。秦云在大同有近60家缴税实体,所有的运营收入在大同本地缴税。我们各个板块在大同直接或间接地雇佣了近千人本地人员,是本地化的算力产业工人队伍,让大同在乌大张、京津冀也能形成装备方面的辐射效应。我们帮助大同成立了大数据学院,培育产业人才,且已经引入数十名应届毕业生进入我们的项目岗位,也会继续为他们提供培训。
大同这座城市对我们太好了,我连续创业的两个平台之所以成功,离不开这个城市的赋能。属地既然给了我价值,就要反哺当地。
雷峰网:为什么这么注重从城市的高度去看算力行业的问题?
居静: 其实2021年之前,相关顶层设计还没出台,当时做基础设施也遇到很多难受的地方,大家一直质疑:为什么要做数据中心?这个行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走到今天,很多事情大家也已经接受了。
新的模式起步总是比较艰难的。 我去过很多个城市,看到它们成功和失败的地方,以及有些产业发展模式给城市和客户带来了问题。经历很多这些事后,我当然会有个想法是“我们可不可以做得更好”,这是我作为企业家的思考。
专题介绍
2023年来,智算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两年过去,国内智算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中做了哪些新探索、又面临什么新挑战?智算行业的未来还有什么想象空间?本专题与一众智算领域的先锋从业者对话,回顾近年智算行业在技术与商业上的拓展实践历程,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即便身处行业气候更迭之际,从业者们凭借智慧与韧性、怀揣对智算未来的坚信,开辟多样化发展路径。对此专题感兴趣的从业者,欢迎添加微信 Ericazhao23 共同参与讨论。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