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概念股暴涨31%,需求高峰却要等3年后?
编辑 | 包永刚
作者 | 杨依婷
9月4日,液冷服务器概念股持续回调,英维克、浪潮信息、依米康、思泉新材、高澜股份、大元泵业、申菱环境等多股跌超5%。这一走势,为8月以来持续火热的液冷概念股暂时降温。
回顾8月,液冷概念股(BK1138)表现强势,板块指数从月初的1308点一路上涨,月末收于1715点,盘中最高触及1745点,累计涨幅达31.53%。同期,板块总成交额突破2.57万亿元,市值显著增长,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之一。其中,跻身英伟达供应链的英维克8月涨幅达到了惊人的99%,总市值从389.5亿元暴涨至如今的699.7亿元,多次冲上龙虎榜前列。
8月14日,开源证券曾发布专题报告,预言液冷将成为“下一个光模块、PCB”。报告认为,液冷作为AI算力链中的一环,正面临着广泛的应用需求,且随着AI服务器的不断迭代,液冷的出货量和市场价值将显著增长。
对于液冷概念股的暴涨,行业人士的观点大致相同。液冷行业资深人士张振认为,“液冷公司的股价整体向上是一种正常趋势,不算过高,但其中确实有一些不理智的现象。”市场分析人士李元则指出,“目前液冷上市公司中肯定也存在一定的泡沫,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需求确实很多。”欢迎添加作者微信EATINGNTAE共同参与讨论。
液冷的需求高峰,还在三年之后
液冷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技术、市场的同频共振。
政策层面,2024年7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发布了《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新建及改扩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25以内,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项目电能利用效率不得高于1.2。
张振告诉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如果是算力中心的项目,使用传统的风冷技术,很难达到政策要求。”据了解,在同等散热水平下,传统风冷技术的PUE(电源使用效率)基线值通常为1.4—1.6,而液冷方案的PUE值可降至1.05-1.2左右,这使得液冷成为符合政策要求的首选方案。
技术方面,液冷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出色的散热能力。“10℃法则”表明,电子元器件的温度每升高10℃,故障率就会翻倍,而液冷可使GPU核心温度降低10℃,甚至20℃以上,延长设备寿命。同时,张振提到,传统风冷技术散热上限仅约20-30kW/机柜,而英伟达GB200 NVL72单机柜功率高达120-132kW,远超传统风冷散热的承载上限,他表示,“市场主流的服务器产品已经从CPU时代转变到GPU时代,液冷正逐渐走向刚需”。
此外,液冷不需要为风扇、空调留出额外空间,能让计算单元部署得更紧凑,从而减少数据中心的占地面积。同时,它直接作用于核心部件散热,降低对风扇和空调的依赖,能耗也随之下降。虽然初期成本高于风冷,但从长期来看,液冷在节能和空间利用上都有明显优势。
而从市场上看,据上海证券,液冷设备的渗透率从2023年的不足15%猛增至2025年的50%以上。据业内人士郭睿透露,目前许多新建的数据中心若对算力要求较高,便会选择液冷技术,部分旧数据中心也在逐步进行风冷改液冷的升级改造。同时,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Ultra GPU将全面采用液冷散热技术,进一步强化技术路标效应。
此外,液冷技术也在向交换机、ASIC芯片等非GPU/CPU器件延伸,如Create 2025 百度 AI 开发者大会中,百度智能云发布昆仑芯超节点,单机功率接近120kw,采用液冷和风冷相结合的混合散热架构,采用微通道冷板散热。CPU及XPU采用液冷散热,网卡、内存、SSD 等采用风冷散热。
尽管需求在持续增长,多位行业人士仍强调当前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张振表示,“国内很多智算项目正在逐渐转向液冷需求,但整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目前没有出现供需失衡的现象”,他补充道,“部分企业数据增速快,更多是因为原有基数小,实际业务尚未出现爆发性增长。”
郭睿也认为,真正的需求高峰预计将在3-5年后到来。
这一时间窗口也意味着,当下的技术路线选择和生态布局,将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在未来的爆发中抢占先机。
冷板式液冷,只是过渡?
伴随资本热度,短期看,液冷组件的市场价格亦传出异动。
近期市场消息称,为适配英伟达Blackwell架构GPU的散热需求,液冷快接头单价从700元飙升至2100元,涨幅达200%;冷板价格从1500元/kW跃升至1800元/kW。
在张振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供需关系导致的,“市场上水涨船高是受政策、成本与技术门槛的推动,有一定合理性。”不过,他认为这种上涨只是短期性的,“市场是趋利的,现在液冷成为热点,会带动很多其他行业的人往这个赛道挤,趋利完就会开始卷价格。”
某快接头供应商何晓告诉雷峰网,“液冷的一些组件,如快接头,生产门槛很低,许多五金厂商可以借助现有的设备进入该市场。“快接头的本质就是五金产品,虽然外形变化了,但制作过程并未发生本质性改变。”然而,他也强调,高精度加工和焊接技术至关重要,否则将面临泄漏等安全隐患。
而对于涨价的消息,该供应商则表示疑惑,“暂时没有听到涨价的消息”。他表示,快接头的价格并没有标准,定价取决于客户的需求量、材质、加工标准等,量越多越便宜,但“不排除个别厂商借势提价”。
这种短期价格波动背后的投机心理,恰恰反映了市场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长期博弈。市场不仅需要判断当前产品的价值,更需甄别何种技术能够承载未来的算力需求。更多讨论,欢迎添加作者微信EATINGNTAE。
在液冷技术的应用中,冷板式液冷目前仍然是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方案,尤其是在英伟达的产品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然而,冷板式液冷在散热效率上逊色于浸没式液冷。
浸没式液冷生产供应商郑向直言,“冷板只是一种过渡技术”。他提到,冷板涉及的供应链很多,包括散热板、机柜、manifold等,接口点多,意味着故障点也很多,出现故障的概率很大,而且,“从实际来看,各大服务器厂商都在储备浸没液冷技术,这是市场大的趋势。”
不过浸没式液冷亦面临自身瓶颈,郭睿表示,“浸没式液冷的成本高昂,同时,其虽故障率低,可一旦泄漏维修成本极高,后期还需定期补液,维护复杂且昂贵。”
李元也指出,浸没技术目前有一个问题——“其使用的电子氟化液挥发之后是有害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因此李元认为,尽管浸没技术潜力更大,但冷板式液冷才刚起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市场主流。
据了解,电子氟化液通常属于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物质,此类物质极难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并且可以通过废水排放进入自然水体。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含氟化合物会进一步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PFAS可能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并与癌症、免疫系统受损等健康问题相关。消费品和工业用品制造大厂3M公司就因环保与诉讼问题于2022年底宣布逐步停产包括电子氟化液在内的PFAS类物质。
据东吴证券,目前,浸没式液冷所采用的介电液体主要分为两大类:油类、氟化液。油类液体因其沸点较高,通常只应用于单相浸没;而氟化液的种类较多,可以配制成各种沸点,例如可从 55℃ 直至 200℃ 以上。其中,低沸点(如 55℃)多用于两相浸没,高沸点用于单相浸没。
从实际来看,目前浸没式液冷也在逐步进入市场。例如,近日中国电信华北区某大型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项目顺利完成关键流程,这是国内运营商首次大规模布局浸没式液冷技术。
液冷技术的未来,终究不取决于资本市场的短期热度,而在于能否真正成为支撑下一代算力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导向与技术演进已为其铺平道路,但行业的成熟仍需跨越技术障碍、路线抉择等多重关口。当投机泡沫逐渐退去,唯有具备核心技术与务实应用能力的企业,才可能在这场散热革命中赢得最终的话语权。
本文作者将长期关注算力及液冷,欢迎添加作者微信EATINGNTAE进行交流。
注:文中张振、李元、郭睿、何晓、郑向均为化名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