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缩减合伙人人数,AI纳入核心业务范畴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少了437个字,少了9个人。

6月26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5财年年报。业绩数据早在一个月前公布,年报的重点是管理层对战略和业务的思考,而“致股东的信”是整个年报的精髓。

对比发现,2025财年少了一页A4纸的描述。内容上,年报不再单独展开阐述“经营原则”,转而反复强调AI的重要性,甚至 将AI增补进“核心业务”范畴,将“电商和云计算”变为“电商、AI+云”

另一个巨大的变化是,多位阿里巴巴各个时期的关键人物退出阿里合伙人,其中既有创业“十八罗汉”中的彭蕾、戴珊,又有前CEO张勇、前CFO武卫,还有曾被视为“接班人”的俞永福。

一位二级市场分析师告诉雷峰网,这次退出的合伙人很多已经离开阿里巴巴, 当然可以说是给吴泳铭和蒋凡扫清障碍 ,由于这些人长期不在业务一线,所以不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决策,也有利于企业良性运行。

作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决策机构,合伙人的进出一直有着严格的规定。此次年报披露,共有9人退出,并没有补入新合伙人。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此次披露合伙人在阿里巴巴集团职位罗列也更加精简,不再罗列他们在子业务集团担任董事职位的信息。

除了马云和童文红只有合伙人的职位外,其他留下的合伙人几乎都是业务一线负责人,或在集团担任CXO角色。简单来说,就是留下有话事权的人,做将业务更聚焦的事。

阿里缩减合伙人人数,AI纳入核心业务范畴

阿里合伙人名单 来源:阿里巴巴2025财年年报

AI驱动下的阿里

一位阿里电商业务中层告诉雷峰网,业务含AI率正在成为其内部考核指标,这也是蒋凡“回归”后重要变化之一。 (欲了解更多变化,可添加作者微信 karlliang88 交流)

从2025财年“致股东的信”全文来看,AI被提到了35次。

与此前表述不同,AI已被视为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这直接反映在阿里云增长上,不仅财年营收重回双位数增幅,而且AI相关产品收入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前期研发费用和折旧摊销影响最新一个季度的业绩未及市场的高预期,以及资本开支环比有所下降,这些现状一度让市场担忧,股价下挫,但部分分析师,特别是本土券商分析师,仍看好该业务接下来持续增长的潜力。

日前业绩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也向外界透露了其增长的动力,即客户增长确定性较强,且客户群逐步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向制造业、养殖业等传统行业延伸。同时,使用其开源模型的开发者,在应用上线时会优先采用阿里云的AI产品。

Forrester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戴鲲告诉雷峰网,AI之所以能够带动云业务收入,是因为AI开发已经成为了具有极高复杂度和极快迭代周期的平台化工程实践。云平台一方面预置优化版模型,省去部署运维成本,另一方面针对硬件深度优化模型,提供更高推理速度与吞吐量,同时模型与相关工具链深度集成,简化ModelOps全流程管理,从而通过技术整合与生态优势,为开发者提供高效、低门槛的AI落地路径。

阿里缩减合伙人人数,AI纳入核心业务范畴

基于传统CPU的计算在转向AI计算。图片来源:阿里巴巴官网

过去几年,多轮核心产品降价和核心客户群上云需求的减弱,导致阿里云营收增速疲软。但随着生成式AI普及带来云端算力需求增长,也为其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

东方证券研报指出,看好阿里算力——基模——应用的全AI产业链优势。上述“致股东的信”指出,阿里巴巴将围绕AI战略核心加大三个领域的投入力度,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模型和原生应用。

戴鲲表示,这三个方向均属于AI原生云的关键领域,将进一步加速阿里云从以云平台承载AI能力向以AI为设计初衷的AI原生云的转变。

阿里巴巴一直保持着AI大模型的技术先进性,同时扩大开源。2025年4月发布的通义千问Qwen3模型在全球多个评测榜单中性能领先。到月底,阿里通义已开源二百多款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3亿次,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0万个。面向C 端,夸克月活跃用户数突破2亿,3月钉钉平均付费周活跃用户达4200万。

根据最新合伙人名单,担任云业务负责人的人数占比也是最多的。除了身兼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的吴泳铭之外,副总裁蒋江伟、资深副总裁王磊、首席战略官郑俊芳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共有四人位列其中。

一位IT行业分析师告诉雷峰网,未来阿里云或有另一个独立CEO。相比起前几任阿里云“一把手”,吴泳铭更聚焦在战略层面。(欲了解更多阿里云未来动向,可添加作者微信 karlliang88 交流)

容易被外界忽视的是,AI技术也将反哺阿里巴巴自身。蔡崇信和吴泳铭在“致股东的信”中称,将以更开放的态度推进AI在各项业务中的深入应用,并相信AI将创造新的用户体验、带来新的用户价值。

作为基本盘的电商业务已率先开始变化。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日前电话会议上表示AI重构搜索推荐、广告等过去基于传统算法的体系已是近期的工作优先级,因为会关注AI对“淘宝小二”、内部员工以及商家的工作效率提升。

一位二级市场分析师告诉雷峰网,利用AI后,广告推送将覆盖更多场景,不仅可基于用户标签推测偏好,还能结合价格段等维度实现更精准推荐;同时,广告内容也能根据用户所处场景动态调整,呈现形式更为丰富。相比竞争对手京东和拼多多,阿里巴巴在AI上的投入更多。

不过,也有另一种声音。有投行分析师告诉雷峰网,传统广告商业逻辑有时更侧重点击量指标,而利用AI优化广告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转化率,两者在短期目标上可能存在差异。除非AI优化能显著证明其带来的转化效果优于传统模式,否则内部可能存在博弈。

蒋凡独掌电商底盘

一位二级市场研究专家对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表示,蒋凡的回归及组织架构的变革, 虽然也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问题,但由于其管理团队相对稳定,本质上是对此前一段时间阿里巴巴发展问题的纠偏

与云智能集团不同,电商业务进入合伙人的只有蒋凡和饿了么董事长兼CEO吴泽明。随着饿了么并入淘天集团,吴泽明也开始向蒋凡汇报工作。这意味着,蒋凡对电商业务,乃至大消费业务已有绝对的话语权。

蒋凡接替彭蕾成为了合伙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负责组织合伙人选举,以及管理延迟现金奖池的相关部分。 随着彭蕾退出,目前委员会中已没有女性成员

彭蕾是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曾长期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才官,打造了一套具有阿里特色的组织文化体系。在这之后,她还担任过支付宝CEO、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Lazada CEO等职务。

阿里缩减合伙人人数,AI纳入核心业务范畴

阿里巴巴在全球总部复原了1999年的创业地——湖畔花园16栋1单元202室。摄影:梁辰

与“元老”彭蕾不同,蒋凡曾是创新工场友盟项目负责人,2013年因阿里巴巴收购而进入集团。入职第一天他甚至没有花名,后来从淘宝无线事业部总监一路升到总裁。

2020年4月,因家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以及互联网络上的传言,蒋凡被取消合伙人身份。但三年后,阿里巴巴启动“1+6+N”组织变革,成立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蒋凡出任该集团CEO,并重新进入了合伙人名单。

阿里海外业务包括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因国际宏观形势多变,以及各国文化和商业环境多元化,导致这些业务琐碎而复杂。

但这并不是蒋凡第一次肩负整合的职责。早在2017年被提拔为淘宝总裁时,他就曾带领产品团队完成淘宝网与手机淘宝的整合。

2019年3月,蒋凡取代靖捷兼任天猫总裁后,将聚划算与淘抢购、天天特价整合,升级为阿里集团“品质惠经济战略”窗口。同年12月,他又将阿里巴巴的商业数字营销中台阿里妈妈归入自己的职权版图内,一时风头无两。

面对野蛮生长的海外业务,蒋凡提出要发力全托管模式,三个月时间就扭转了速卖通业务的困局,更是让韩国等市场成为该业务的新增长高地。

他调换了Lazada三个国家的负责人,还从集团拿到三轮共计16亿美元的注资,在竞争对手Shopee“撤退”时,追加补贴和广告投入。

到2024年底,海外业务连续六个季度营收实现双位数的增长。这更是帮助蒋凡进一步在阿里巴巴站稳脚跟。

2024年11月,吴泳铭发布全员邮件宣布成立电商事业群,整合国内外电商业务,淘天集团再次划归到蒋凡旗下。

应对超级APP的竞争

聚焦核心业务是接下来阿里巴巴的主线任务。

一切皆有迹可循。2023年9月,吴泳铭接棒张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EO,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坐镇后方。阿里巴巴重新明确了全集团战略重心和优先级选择,开始围绕主业进行取舍。

2024年3月,本地生活集团董事长兼饿了么CEO 俞永福卸任,高德和饿了么分设董事长;盒马创始人侯毅宣布离开,原CFO严筱磊兼任盒马CEO。

2024年2月,淘特回归并入淘宝;3月,1688全面入淘,首期开设三家店,商品均由产业带源头厂商直供。这意味着,无论新老业务,都将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不仅如此,行事果断、被内部视为有投资背景的吴泳铭,先后放弃了阿里云完全分拆,叫停了盒马、菜鸟的上市计划,并逐步减持或清仓了B站、挚文集团、小鹏汽车、光线传媒等公司股票,以及以亏损427亿元代价出售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

这一系列铺垫之下,将电商业务放权蒋凡,阿里巴巴开始寻找新增量。(欲了解更多蒋凡新政策,可添加作者微信 karlliang88 交流)

一方面,阿里巴巴通过“全站推广”和收取千分之六软件服务费的方式,对商家端的商业化变现提速;另一方面,促进GMV(商品交易总额)的提升,稳定市场份额。

2025年618大促结束时,阿里巴巴宣布,全周期天猫剔除退款后GMV同比增长10%。尽管这一数字附加了诸多限定,但这也让阿里巴巴成为全网率先重新公布GMV的电商平台。

前述业务中层告诉雷峰网,蒋凡曾在内部会议上指出,将核心行业、核心品类的“确收GMV”(确认收入的商品交易总额)作为考核指标,而这将决定阿里巴巴的生死。

对于重新披露GMV,天猫总裁刘博日前对媒体表示,商家需要这个真实指标,而淘宝天猫要推动消费者真实完成交易,让商家获得真实订单。

上述“致股东的信”也提到,消费者、商家对平台的信任在提升,业务随之在加速增长。但更为重要的是, 阿里巴巴期望在满足用户体验提升的同时,持续投入能够带来用户增长,这也是此次新增的提法

阿里巴巴目前有两条路径构建用户生态:为88VIP代表的高净值用户匹配更多权益,凭借持续精细化运营拉动留存率,同时,通过低门槛的月卡、消费券补贴等方式吸引注重性价比的用户。即时零售则被视为一种催化剂,高频次场景将长期促进淘宝的活跃度和用户规模的提升。

6月23日,吴泳铭对外披露,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后,日订单量突破6000万,其中零售订单同比增长179%。切入即时零售并不只是能够带动外卖餐饮订单的增长,协同之下国内电商整个大盘都能受益。618期间,全棉时代在淘宝闪购成交的月环比增长200%,便是协同带来新变化的佐证。

竞争对手京东更是从背后推了一把。过去几个月,京东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沉寂多年的互联网市场,从大力补贴外卖业务到宣布切入酒旅市场,不断拓宽电商平台可以触达的边界。这也影响了阿里巴巴对“聚焦”和“协同”的重新定义,其内部开始讨论更多业务合并整合的可能性。

披露淘宝日订单数新高的同日,吴泳铭宣布,饿了么、飞猪加入中国电商事业群。进一步整合后,阿里巴巴已将电商平台升级为大消费平台。雷峰网曾报道,未来淘宝将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生活消费需求,也将帮助品牌商家增加触达消费者的机会,通过统一的平台管理降低成本,以及数据共享下更精准地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提升运营效率。( 《淘宝闪购日订单破6000万,背后是中国消费万亿增量空间》 )

上述二级市场分析师表示,过去飞猪、饿了么相当于二级子公司,难以调动主站资源。如今将这些业务线整合,能够更好地利用淘宝积累的资源,推动各个业务线之间协同发展,进而构建一个包含线上电商和本地生活的超级APP。

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等平台相继进行了战略上的重大调整,线上电商、本地生活和即时配送等业务相继整合,超级APP的形态日益明显。尽管尚未到新一轮行业洗牌期,但内卷之下,行业巨头们已着手从流量扩张转向存量深耕,一场围绕生态布局和用户黏性的超级APP竞争在所难免。

反观阿里巴巴,“1+6+N”业务框架已被打破。聚焦任务仍在执行,阿里巴巴多个业务线已有调整动作。上述年报显示,盒马不再执着于X会员店模式,将战略性聚焦优选业态,即盒马鲜生和盒马NB两个核心业务。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并宣布“以创业心态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

不过,从财务分类来看,虎鲸文娱、菜鸟和高德一同被重分类至“所有其他”项下,这反映出阿里巴巴集团对这些业务的战略定位或有其他调整方向。

虎鲸文娱董事长兼CEO樊路远、菜鸟CEO万霖,以及高德地图董事长刘振飞三人,恰恰是目前合伙人成员中仅存的、来自非核心业务板块的集团高层成员。

由此可见,阿里巴巴合伙人的削减或是核心业务聚焦的外在形式变化,以及权利收缩的体现。

关于阿里巴巴和资本市场,雷峰网将持续关注,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karlliang88。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