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C 观察丨VLA 能带来融资,但不能带来收入
“具身智能公司招聘的销售岗,比去年增长了近两倍。”
2025年WRC比之往年更加人潮汹涌。这个风口上的行业透出的一隙金光吸引了无数“掘金者”——闻风而至的不止有机器人公司,还有行业猎头。
有关具身智能量产元年的呼声渐高,随之而来的还有弥漫在整个行业的销售焦虑。
那么,风口之下,各家机器人究竟卖出去了多少?
席卷行业的销售焦虑
今年,200多家机器人厂商把共计1500件各类展品带到了WRC现场,这一数字比去年高出900件;其中新品发布100余件,数量较去年翻倍。
WRC上的诸多动向都在强化“量产元年”信号。
与此同时,不断加快的技术落地节奏也将机器人公司的商业化能力推到了台前,各家多多少少都感受到了一丝来自销售层面的紧迫感。
表现之一是销售人员扩招力度增大。
现场,不少机器人公司将招聘启事一同带到了展位上,销售岗成为重点。猎头贾晓栋告诉雷峰网 AI科技评论,行业内无论对整机还是零部件的需求都在攀升,他接触的客户无一例外均在扩招相关岗位,很多公司的销售团队正处在从无到有的阶段,在此之前,大多数具身公司都聚焦在产品研发上,为数不多的销量是通过创始人以及背后相关的风投机构帮助实现的,直到今年,很多公司才将销售作为一个正式的职能体系逐步搭建起来。
表现之二是渠道搭建方兴未艾。
具身智能行业的代理商越来越活跃,但绝大多数专业度仍远远不足。
他链接过一些资源,发现很多代理商喊口号专门推销宇树机器人,但业务能力以及客户资源能力限制,落地难度还是较大,仅仅将宇树的品牌IP作为加持自身渠道拓展的砝码,售后服务堪忧。此前,杭州本地某家国企斥资30万元买回1台宇树GI机器人,出现故障后失联月余时间无人上门维修。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猎头也认为,一方面,机器人价格高昂导致地推艰难;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只求在短期内把手上资源变现,并未进行科学的销售体系架设,“追求短平快的成绩,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定力,这也是所有风口行业的通病。”
据他透露,某头部公司从大厂挖来了成熟的销售负责人,但内部体系配合一塌糊涂,加之比赛、科研等分去大半精力,业务重心难以平衡。
内求诸己不得之下,一批中间人应运而生。贾晓栋今年创立了杭州喻零八零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除了传统的人力资源业务,也整合客户公司上下游需求做一些对接,他自嘲为“皮条客”。今年上半年,广州一家终端应用商机械臂操作模型开发遭遇瓶颈,想寻求外部合作,贾晓栋帮忙找到了合适的供应商,居间获利。
本体比大脑好卖?
当下中国卖得最火的机器人,非宇树莫属。
但贾晓栋还注意到,在他的诸多客户公司中,加速进化近期风头也很盛。在他看来,加速进化和宇树走的是相似的商业路径,只配置一些简单的布控功能,但语音交互、视觉模型等相关场景功能都需要购买方自行部署,才能真正用起来,“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只负责打地基,至于之后上面盖什么房子就是用户的事了”。
8月11日,加速进化董事长程昊在WRC主会场的演讲中透露,不久前,公司团队带了20多台机器人去巴西参加Robocup,回国时只剩下2台,其余均被售出。
但两家公司的另一共同特征是,客户集中于科研院所或中间商,终端应用商稀缺。背后原因在于,公司规模限制,定制化场景的技术开发和售后维护成本过高。也正因为面向科研团队,加速进化在招聘销售人员时更青睐有相关资源积累的人,比如有过招商、校企合作经历。
很明显,B端企业的钱更不好赚,价值闭环明显更长。
以灵生科技为例,将自研大脑装配给机器人,并面向商业用户调试落地。一代产品主要面向智慧医院、机房巡检等场景,二代产品加装了升降机,可以用于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无人药房等的上下架、取货配送。
公司商业化营销总监支敬涛向AI科技评论表示,这些产品对大部分客户而言都是新东西,每一台都不是标准产品,需要了解需求、定制化开发,一般而言,经过2到4个月的试用过程,客户会提出新的需求,公司根据这些需求继续训练模型、迭代产品,直到满足客户的场景需求,才会产生复购订单。
据他透露,今年一代产品出货量在30台到40 台之间,目前已经有复购订单了;展会期间他也接触了一些商超客户,二代产品也准备就绪。
“客户往往诉求很多,期待很高。”而现实的情况是,机器人只能先实现客户的两三个“愿望”,再逐渐拓展。需求的确摆在眼前,但支敬涛不得不时常劝解那些过分乐观的客户,机器人还需要更多时间去磨砺。
总之,这不是一门轻松的一锤子买卖。
蜂拥电商平台但C端仍是伪命题
互联网大厂之中,最近京东对机器人的热情格外高。WRC展馆内,“买机器人上京东”的slogan随处可见。作为WRC“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的京东在会前即发布有关计划,宣称将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超百亿元资源,三年内助力100个智能机器人品牌成交额破10亿元、带领智能机器人走进超百万个终端场景。
在京东展位,各品牌人形、四足机器人纷纷上架,消费者可一键下单。
甚至于不少公司开始在京东卖零部件。帕西尼已经将传感器模组和灵巧手上架,帕西尼CTO张恒第向雷峰网 (公众号:雷峰网) AI科技评论透露,目前定价199元的传感单元已有销量,“降到这个价位,目标客源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玩家,还有业余发烧友”。
更早之前,大寰成为率先在京东“卖手”的公司,灵巧手上架后很快便有了订单,事后,京东内部人员告诉他们,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是刘强东。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京东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增长17倍。
但大尺寸人形机器人实际仍旧出货寥寥,个位数已算是不错的成绩。多家机器人公司在受访时提及,京东不会是他们的主力渠道。
原因无非两方面,一是量产能力仍受限,上架京东的机器人品牌多实行预售制,均设置了60天甚至半年的发货周期,无法对标C端客户即可提货的心理;二是当前机器人的价格和能力尚无法对C端客户构成足够吸引力。即便少数人愿意“尝鲜”,消费者的高预期与现实碰撞产生的落差感也导致较高退单率。
WRC现场,越来越多机器人公司展示了家用场景的长程任务执行能力,比如星海图R1 Lite三四分钟叠好了被子;星尘智能Astribot S1更是在10分钟内不间断完成了配餐、收纳杂物、煮咖啡、做漆扇四个场景。
但两家均明确告诉AI科技评论,客户仍以科研为主,或部分酒店商超,尚未定位家庭,当前能力也难以支撑起复杂泛化的家庭场景应用,参展仅作为能力展示。
单从价格来看,无论是19.99万元的R1 Lite还是40多万元的Astribot S1,均足以令绝大多数C端客户望而却步。
傅利叶展位的工作人员则笃定,现阶段只做B端,“目前做C端没有任何意义,不仅是价格的问题,机器人在功能上还不算成熟消费品,软件生态远未建设起来,对于非专业客户,相当于买了一台电脑但没有任何APP。”
工厂>商超,寄望群体智能
ToB方向,机器人更早规模化落地的场景究竟是哪里,商超还是工厂?
围绕这一问题争议不断。更聚焦商超零售场景的银河通用现已获得100家门店订单;优必选、魔法原子、乐聚等则以工厂应用居多,前两者今年人形机器人出货目标均是500台,后者也宣称保底500台、冲击1000台。
尤其乐聚是坚定的工厂派,其董事长冷晓琨在WRC主会场发言中再次强调,今年具身智能的爆发板块是工业制造。
站在局外人的视角,贾晓栋观察到他的客户中,需求更多来自工厂,机器人在工厂能替代的劳动力密度远高于商超。在成本和技术拉不开太大差距的情况下,工厂内一台机器人未来可能替代数名人工,一座车间可部署多台;而在商超,一家门店通常只需要一两名员工,部署机器人既无法上量降本,也无法与人工成本拉开差距,短期内还不是一笔太划算的买卖。
在工业场景中,具身智能公司正试图通过批量化部署提高销量并降低成本,这就对多台机器人之间的协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类展示也是本届WRC另一特点。
为解决协作能力,日前优必选推出Walker S2,并通过迭代的群脑网络2.0,以期实现人形机器人群体协同进化;魔法原子也在打造MagicNet多机协同系统,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纯粹依赖中央调度系统,具身智能时代的机器人彼此之间会共享产线工序、作业情况、地图等实时信息,从而进行效率最佳的任务分配。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厂的订单开始呈现批量化特点。
日前,优必选中标觅亿9051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也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金额最大的采购订单,早在年初,优必选CBO谭旻已表示今年优必选的进厂实训会从每家工厂部署3—5台扩展到20—50台;紧随其后,智元也宣布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后者工厂。
但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也告诉AI科技评论,群体智能仍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在群体真正到来之前,单体的成功率和效率仍是前提。
在WRC现场,各家机器人工业类场景的能力展示普遍集中在搬运、上下料、质检等精度要求低但柔性化较高的任务,场景仍局限于汽车、3C等的产线。
他也坦言,目前魔法原子工业级人形机器人单台定价为50到80万元不等,目前面向的都是对价格不太敏感的客户,“未来如果要真正普及,价格一定要继续下降,至少要满足客户ROI在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回本的需求。”
狗是为数不多的例外
WRC现场,四足机器狗是为数不多B端与C端“双收”的产品。
关于这一点,已经有诸多例证。最典型的案例是以工业大狗见长的云深处,相比人形应用场景,机器狗面临更加简单的任务要求,通过快速锁定矿山勘探、电力巡检等场景,云深处迅速形成出货规模,今年预计可出货数千台。
而在2024年,宇树机器狗年销量已达到2.37万台,全球市占率直逼70%。也正是凭借此,宇树在同行仍深陷亏损泥潭时率先实现了盈利。在其收入结构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机器狗及相关零部件的销售。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企业正悄然切入这个基利市场。
7月下旬,智元在官网上架了小型四足狗D1 Ultra,面向特种行业;凭借小型机器狗起家的魔法原子,也在继续向更多型号延伸,不久前才发布的轮足式机器狗MagicDog-W在WAIC期间首次对外展示,本次WRC上,最新的工业大狗也初步亮相,其最大负载能力可达200公斤,能够背负重型设备作业。
“未来,工业级大狗的市场会逐步打开。”吴长征解释,在消费级小狗发布之后,魔法原子收到非常多的客户问询,企业考察后认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他向AI科技评论分析,机器狗在B端会形成万亿级市场,客户买单能力更强,且更容易形成批量化、稳定出货,目前已有应用方给出了意向订单。
同时,作为魔法原子既有优势的C端小狗,定价2万多元,预计到年底出货量将达到2000—3000台。他认为,目前机器狗在行业内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增长空间极大,未来一段时间C端机器狗渗透率可能会达到今天扫地机器人的水平。
事实上,本届WRC吸引了更多非专业客户观展,机器狗或许是他们买单意愿最强的一款产品,能像真实的小狗一样遛弯、握手、吠叫、蹭手、做表情的机器狗吸引了很多人围观、互动,有孩子的家庭成为这些公司的重要潜在客源。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中国机器狗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至2030年间持续上升,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7.5%,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亿元。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转载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