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科考团日记:斯坦福设计学院怎样上课?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stanford-d-school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筹划和准备,雷锋网硅谷科考团如期抵达美国,于今天正式开始了硅谷之行。

我们的第一站是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学院(d.school)。尽管名称中有“学院”二字,但它并非真实的学院,而是一个研究中心性质的组织——它只面向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开设课程,而不招收学生或颁发学位,老师也都来学校的其他院系。由于有着出众的师资,且地处硅谷、与产业界交流密切,加之近年来设计在科技界的地位与日俱增,这个学院及其课程在业界享有盛誉。

在这里,我们用三个小时的时间体验了该学院开设的ME310课程,其名称为“设计创新”。在这个为期一年的课程上,学生们被要求不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产品设计,而设计出的产品需要是完整、有形且可用的。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们会提交一个能展示他们想法的概念验证(proof-of-concept)的系统。由于设计学院的课程面向全校开设,每个团队会由不同背景的学生组成;此外,该课程还与众多海外院校合作,每个团队都会与一个合作院校的团队合共同设计产品。

该课程的指导老师之一、斯坦福大学博士候选人Becky Currano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学院和课程的基本情况,随后她用工作坊的形式带领我们实际了解了这门课的授课内容、方式与理念。我们被要求以两人为一个小组,解决一个关于钱包的问题。具体分为9个步骤,每一步限定时间为3-10分钟不等。

1.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画出各自理想中的钱包。这一步要求独立完成,可以用文字描述一些想法。

2.团队两名成员相互进行采访。采访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相互询问对方心目中对于理想钱是怎样的;随后各自拿出自己身上的钱包,互相询问对方对于其钱包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问,让对方将想法的细节讲述出来。

3 .尽可能使用动词(短语)记录下队友希望做出的钱包的需求;然后再写出自己对队友想法的见解,包括自己想到了但对方没有想到的问题。

4.做一个填空题,用一个句子描述出整个问题,句子的形式是:“____需要用一种方法来____,因为(或“但是”、“奇怪的是”)____。”三个空中分别填写的是队友的名字、第3步中队友的需求以及第3步中自己的见解。

5.用5个不同的方式来满足队友提出的需求,并将5种方式画出来。这些方式可以非常疯狂,也可以不以钱包的形式呈现,例如对衣服、裤子重新设计以解决钱包和穿着之间矛盾,或者可以设计一个机器人来代替钱包。

6.和队友相互分享解决方案,并获取对方的反馈。

7.经过一系列的碰撞,新的点子产生了。重新设计针对钱包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时候它是不是钱包已不再重要。

8.每一队会获得一个袋子,里面装着橡皮泥、纸片、塑料片、布、双面胶、贴纸、回形针等各种材料和工具。每个人需要用它们把自己的想法做成一个实际的模型。

9.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获取反馈,记录下哪些是行得通的,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有哪些疑问,又有哪些新的点子产生。

在短暂的时间内,我们团的每个成员都设计出了自己的产品,其中有些是钱包,但外观、功能都与当前市面上的钱包有很大的区别;而另一些则根本不是钱包,而是卡片、手机套、可穿戴设备等能解决问题的其他产品。

我不是设计师,也没有参与过真实产品的设计,原本对这门课程没有太多发言权。不过它让我想起了我上学时做过的一个课程项目(好吧,就是Moves的那位联合创始人带的那门课)。这个项目由学院与某知名咨询公司联合开设,用的是这家咨询公司的真实案例,要求每个五人小组在两周之内基于“软系统方法论”设计出一套能解决问题的CRM系统;尽管不要求最终实现,但每个团队需要用文档和幻灯片展示自己的分析过程和设计方案,其中包括描述问题的丰富图(Rich Picture)和用例图,以及一个终端产品的交互界面的设计图等。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增的需求。

尽管那是一个偏向企业系统的项目,而斯坦福的ME310偏向to C产品的设计,不过二者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例如都是真实案例,强调能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的产品要可实现;并且都以小组为单位,组员来自之间背景差异很大。通过对比这两个课程,我感受到了斯坦福ME310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对于传统需求分析的颠覆。

尽管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早已不适用于很多现代化的产品,但即便是在众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中,需求分析也仍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为了了解用户需求,许多团队在有了点子后会去做用户访谈、市场调研,以确保自己将要开发的产品是有规模化、市场化的空间的。但在ME310不要求团队去外部做这些工作,需求主要来自团队内部,来自自己和队友;这些需求可能不是大众化的,甚至不是真实的需求,但它们却足以创造出足够出色的产品。

这个方法或许不适用于成熟企业的产品,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却是十分适用的,而且也不乏成功的案例。据Becky介绍,估值已达20亿美元的Snapchat便是在一门与ME310类似的本科课程的启发下开发而成的,显然它解决的问题在它诞生之前算不上一个大众化的需求,但如今呢?

Becky告诉我,这门课程不会使用传统意义上的那些术语化的步骤,而是将这些步骤融在整个设计里;它强调的是原型设计、测试、迭代等。具体谈到需求分析,她表示需求是可以设计出来的,并且“你不可能在开始做之前完成需求分析”。

与之紧密相关的是这门课的另一大特点:强调有了想法就做出来。Becky提到最多的词是tangible(实际的、有形的),她表示只有把想法画出来、做出来,才能验证这个产品的可行性。这一点在d.school的产品设计理念中极其重要,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要失败,那么越早失败越好”。

这样的做法真的和业界接轨么?就我所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答案是肯定的。就在上周的一场活动上,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创始人Paul Graham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初创阶段的团队来说,点子本身并没有很大价值,而点子对应的产品是否能够规模化、商业化也不是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做东西(making stuff),有了点子就赶快做出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