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制造企业和创客:触不到的恋人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上周笔者拜访了一间大型制造企业,并在文章《 大型制造企业是怎么做制造的 》描述了该企业的制造规模。事实上该企业也再尝试和创客产品进行对接,但是在笔者看来对接情况并不是很好,原因还是在于大型制造企业希望用老一套的模式做新的产业。

1

生产模式不适合小量制造

从制造规模上来看,大型制造企业的环境还是只适合做产品的制造终端,想要完成精益创业那种小量、快速反馈的效果是很难的。在笔者参观喷涂厂的时候,该厂的技术人员告诉笔者,像这种规模的喷涂厂能够一次喷涂好几种产品。在厂线模式上稍微转换一下,就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制造模式。在笔者日前文章中提到,喷涂厂线一分钟可以完成24挂产品,假设创业者以一千个产品为第一批出货量,那么这个厂线大约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速度上是保证了,但是这一千件产品带来的回报可能不足以支持启动着一条厂线。可以这么说,“量”始终是大型制造企业的硬伤,所以外界才有大型制造企业看不起创客产品的感觉。事实上,并不是看不起,只是没有合适的生产模式。

当日工厂参观的一次会议当中,也有人提出了集结多个创客产品一次性生产来保持厂线运作。例如集结一百个创客产品,每个生产一千个,那么至少厂线能够达到十万的出货量。但该企业方面却表示难以操作,其实也不是难以操作,只是这类制造企业还是希望做老一套的模式:选好一个产品,然后大量制造。这样的模式对于厂子的整改来说是最小的,如果要整改,有必须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而且这样的投入还不知道有没有回报。

创客的产品位于长尾的末端,笔者之前写过一些关于产业链的分析,如果想要把创客的产品直接推向长尾的“头”,本身就是不实际的。所以大型制造企业并不应该拿“长尾末端”的产品到“长尾头”去生产,反而应该缩小自己的生产结构。目前,这个观念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来说是天方夜谭。

对精益创业的理念理解不够

现在的大型制造企业为了继续沿用老一套的生产模式,大大加强了“sorting”的机制,也就是挑选好产品的环节。众筹网站、孵化器、加速器,都是他们的过滤环节,从里面脱颖而出的产品明星就是他们生产的目标。但这对于想要精益创业的创客们来说不太健康。因为精益创业本来就要求最小可用品、客户反馈、快速迭代的过程,不断精化产品,所以在这种模式下,什么才是最终的产品呢?

牵扯到大量制造,就会早某种程度上切断了硬件产品的快速迭代的过程:我已经做了十万个产品,我就一定要卖出去。大型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本来就不灵活。如果创业者真的按照大型制造企业的孵化环节对接大量制造的话,那他们已经不像创业者了,到比较像产品开发员。

总结

大型制造企业在制造模式和观念上始终摆脱不了老一套的做法,他们花了很多资金建造自己的孵化器甚至创客空间,不免有点像在对空气挥拳头。笔者认为想要大型制造企业和创客碰到彼此难度太大,创客的产品就是应该在既有的闭环内稳定后才能思考“量”的问题。

笔者又要拿长尾模型说话,长尾的末端和头之间那么一大块的空白才是缺少的环节。除了大型制造企业精简、缩小制造规模外,创客的产品还需要向长尾的头迈进,这样才有对接的希望。而处在中间这块空白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中小型制造厂。

笔者认为,大型制造企业反而应该扶持技术好的中小型制造厂,因为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制造量更适合精益创业。至于大企业是不是真的会这么做,就要看他们是不是有那种愿景了。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