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包养自媒体,到底有没有出路?

雷锋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按】本文作者潘幸知,就职于央视网CNTV评论部。欢迎订阅她的同名公众号“潘幸知”(sharpshow)。

昨晚看到雷锋网的一篇文章:《 巨头包养媒体无出路 》,标题很华丽,内容不是特别苟同。林同学说让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匆忙草就一篇。

那篇文章是从自媒体开始谈起的。我没有具体考证过中国“自媒体”三个字究竟是何时开始兴起,但是仅从粗浅的从业经历,也从“自媒体”三个字开始说吧。

08年,我们还不敢提“自媒体”

虽然“自媒体”在2013年是个很火的概念,但是我还是想从08年的一件事情说起。

2008年的时候,我的朋友吴怀尧做了一个《怀尧访谈录》。他每年的主要工作,首当其冲是《怀尧访谈录》,采访那些活化石——大师。访谈时不以任何媒体的名义,只打“怀尧访谈录”品牌,甚至有传统媒体选中发布,亦是这样的要求。对话中不写特约记者XXX的身份,仅写“怀尧访谈录”五个字。

他的另一个工作,就是在媒体圈颇有名气的《作家富豪榜》,严格意义上说,它是《怀尧访谈录》的附属产品。但它的名气更大一些,几乎每年都能成为门户网站的首页新闻。历时几个月,苦行僧一样的调查,确保每个数字的准确——虽然富豪榜发布后的每个时间段,相关数据都会遭遇质疑,而且大部分人都会忽略他背后的苦心。所有网民都把目光瞄向谁坐头把交椅,而忽略了富豪榜后面还有冗长的一段作家生态调查——那些纯文学作家,那些诗人,辛苦活着,需要媒体人的新闻关怀。

2008年秋天,我们一起在酒吧办了个盛大PARTY,祝贺《怀尧访谈录》成功入驻搜狐平台。当然,办这个聚会,也带点假公济私的味道。不过,我的领导悄悄把大背板上“自媒体”三个字抹掉了。因为,这也许会是个敏感词,难以讨某办的喜欢。

后来,《作家富豪榜》一年又一年成熟,已经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而《怀尧访谈录》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劳心劳力采访,独立制作,刻意不讨公众欢喜——最后并没能坚持下去。这最后变成了纸质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给访谈录做了一个妥善的结尾。

2009年之后,不知道哪阵风开始吹起,青年作家群体中陆续开始流行做杂志,张悦然主编《鲤》,郭敬明做《最小说》,后来还有老六做《读库》,韩寒《独唱团》等。还有一本叫《知日》的杂志,当时很出名的一期,谈制服诱惑,可能是因为资金原因,出了三期就搁置,过了很久以后才陆续再出了几期。还有因为内容敏感而下架的《独唱团》,曾因天价稿费红噪一时。

它们有个共通点:没有刊号,用书号。无论最后是否得以存活,这些有关自媒体的尝试,都处处展现出80后自由表达观点的欲望,并尽量不受框架羁绊,尽量达到出版自由,风格基本就是主编风格,主编主宰一切,不需要讨好任何人。

从博客到微博、微信,仅仅几年时间,移动互联网用户成就了自媒体人群。如果说2010年以前我们还是选择把载体放在传统出版物上,仿佛新媒体的东西一定要落成油墨才算尘埃落定,那现在越来越普遍的电子阅读器时代,越来越多人已经丧失了这种情结。而且自媒体收到的高昂稿费、广告费,包括它的简单、及时和互动属性,已经让“印书”逐渐靠边站。新文人相见,已不再赠书,而是来一句:请订阅我的自媒体账号。

新闻网站的自媒体之路

在《巨头包养媒体无出路》这篇文章中,有一节谈到“新闻网站转型无方向,自媒体路在何方”。我赞成文章中提到的“PC互联网巨头尚缺乏成熟的新闻制造体系”,但是其它都不敢苟同。

“哪篇够影响力的新闻是新浪记者报道的?”我想越俎代庖应对这位名为“花果山二师兄”的作者的问题回答一下。

关于新闻原创能力,我相信门户网站近几年砸钱并不少。2007年的门户网站,你可以说他们还在从事“复制黏贴、标题党体系运转”的工作,但是之后情况已经有了明显改观。仅以搜狐为例,搜狐新闻总监,从陈峰到吴晨光,哪一任不是纸媒资深从业人士?07年之后,唱衰纸媒的声音虽然没有2013年那么集中和猛烈,但是第一批嗅到气味不对的纸媒人,纷纷投奔互联网。07年的时候,一个纸媒资深跑口记者,到了门户可以直接做对口频道主编,但是5年之后,到了门户,跑口记者大部分还是跑口记者,除了待遇好一些,从资质上讲,还得偷偷摸摸做记者。第一,现在这个时候,一直做传统记者的尚缺互联网思维,如果潘越飞没有靠着新媒体走出影响力,他到门户至多是个资深编辑的头衔,因为投奔互联网的传统记者已经不似五年前稀缺,反而供过于求;第二,门户网站没有颁发记者证的资质,所以门户编辑也许敢光明正大的顶着文娱记者的头衔,但绝对不敢在名片上印发“新闻记者”字样。我想这句话很好的回答了上面这个问题。由于没有新闻资质,在敏感新闻事件的一线,你也许能捕捉到搜狐新浪记者的身影,但是他们还得顶着巨额罚款压力走洗稿路线,很多文章甚至不敢署名,来源也非搜狐新浪本身,而拘泥于“转载”字样。

但由于对原创的执著,门户网站则从未没停步,这中间也涵盖了转型到网站的新一代纸媒人的新闻情结。对自媒体人的争夺,则是一场新闻门户网站无法拒绝的竞争。新闻内容同质化的今天,你不掌握生产力,不精准维系用户,你注定在这场移动转型大潮中败落。所以,与其说张朝阳高调给自媒体站台,提出给自媒体广告分成,不如说是市场潮流中的被迫之举。就跟当年高调提出博客、微博战略一样。

如果说卡拉OK推动了全民演唱能力,博客时代推动了全民写作热潮,那么发挥个人创造力的自媒体普及,以及让用户去主动选择订阅还是不订阅,则会提高中国人民的智力和判断力。

当然也有人问过我,今天提的自媒体跟当年的博客有区别吗?有。第一,自媒体的门槛比博客高,在博客上你写吃喝拉撒,但你不会专门做个媒体给亲属好友看你的吃喝拉撒,你有朋友圈就够了。第二,在博客时代,专栏作者很大程度上依靠上门户首页带动流量,在渠道推广上基本处于不作为,很少有人像今天一样有这么大的动力去各个论坛、各篇在其它门户网站发表的文章中、各个自媒体联盟的抱团取暖过程中如此卖力的去推广自己的自媒体。第三,2013年度自媒体的流行,其实是微博碎片化时代后的一种回归,对长文章的重新渴求。虽然博客它一直默默无闻活着,虽然谷歌的RSS订阅死掉了,但是他们一直以其它的方式,在新媒体的新载体上满足用户阅读和思考的需求,来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变革。我们的新媒体,甚至已经把目光瞄向未经历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用户——那些即将使用500块钱以下智能手机的用户,以及出生于2000年后的小网民们,来关注他们的阅读需求。仅仅几年,我们已经跨越了一个时代。

way-out-there_2666_l

巨头包养自媒体,到底有没有出路?

12月24日,百度百家上线。在百度百家上线之前,已经有很多写作者在打听,如何才能成为百度百家被邀请的写作者。因为“通过内容创作获得收益”依然是每个写作者们关心的话题。它背后是百度新闻超级流量导入平台,是广告产生的收入100%返还作者,这一点,是很多门户网站无法做到的。百度百家上线第一天,坊间传闻信海光收益一万,虽然当事人回应是谣言,但依然让更多自媒体写作者激情难耐。

不过这个据相关媒体报道“基于大数据背景”选出来的写作者,初看倒不是那么回事。一共50余个写作者,其中近一半是互联网人,还有一些媒体人,笔者猜测可能是基于主编人际脉络而进行的选择。它的首页模板,可以说跟各大门户的博客版式设置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写作者是门户网站博客平台的几十万分之一甚至更少。一面是生产者蠢蠢欲动往里涌入,一面是百度百家的闭门羹,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接纳他们。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腾讯《大家》,2013年腾讯斥巨资砸出的品牌,是否真正起到效应。一个学术性标题平均阅读数5万,而打着性爱旗号的文章能达到单篇阅读数20万甚至更多。从某一方面来说,学术性标题甚至是逆互联网思维而行的。《大家》也许培养了一些安静的阅读者,但是对很多写作者来说,则充满悲伤。谁被邀请谁不被邀请,对自负而清高的文人们来说,是一块过不去的坎,最后导致,那些不被邀请的文人,再也没有兴趣在腾讯博客上写免费文章。而被邀请的人群,则因稿费孰高孰低而让内心充满小九九。三六九等成了半公开的秘密,低的八百高的八千,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写的比对方差了多少档次。

相对博客时代人潮汹涌不要收益只要写得爽的写作者们来说,腾讯大家、百度百家给予了赤裸裸的金钱召唤模式,只是这些召唤,对绝大部分写作者来说是关闭的。 这依然是个渠道为王的时代。 你有渠道,你才能发声。或者说,要么你足够出名——比如来者不拒的李银河,在百度百家你能看到她的影子,在新浪、搜狐等各大媒体,你都能看到她发声。而对于更多不太出名的优秀内容生产者来说,他们依然寂寞。在博客时代,他们曾因内容出色被博客编辑搜索挖掘而成就了名声,比如桥本隆则。但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的自媒体时代,一切都显得更加浮躁,从生产者到包养平台。至于对新写作者的培养包装机制,则再也无人提起。

不过对自媒体写作者来说,多个推广平台,多一些机会,终究不是太坏的事情。

图片来自dfunkd.com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