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走在一起,大新闻背后是这样的原因!

蓝鲸TMT  •  扫码分享

滴滴UBER走在一起,大新闻背后是这样的原因!

《三国演义》中曾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就不和。成长在和平年代和消费主义时代的我们,是无缘见到战争年代的宏大叙事和折冲博弈了,而商业成为了最好的替代品。

 2016年,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合并年。从2015年开始,大众点评美团合并,滴滴和快的合并,而2016年8月1日,我们见证了滴滴和UBER的合并,这场并购还没有结束,还需要经过商务部的审查,但是重点是,经过了多次否认后,滴滴和UBER还是合并了。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滴滴为何注定会和UBER走在一起   

 在某种意义上,滴滴收购UBER中国区是必然情况。第一,最近网约车的规定杠杆出台,滴滴和UBER都获得了合法性,正是市场套利的大好局面,而UBER和滴滴的补贴大战却远远没有消停,补贴在市场教育的同时,也形成了双方对补贴的依赖性,而客户对于服务的差异性没有明确感知。滴滴在去年才刚刚获得了最新的一轮20亿美元融资,但是以滴滴的烧钱速度,这轮融资又可以坚持多久?第二,这种局面而对于UBER而言也是骑虎难下,跨国公司本身在中国的经营就需要跨越大量的障碍,而碰上滴滴这个难缠的对方,将消耗UBER大量的精力,时日一久,对于UBER的大本营也会形成冲击。而背后的投资人也会感到焦虑,风投都希望能够快速的套现或者盈利,而类似UBER和滴滴这样的格局,可能几年都不会有明确的结果出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来临,市场的风口正在向人工智能 机器人和VR等领域转移。第三,滴滴和UBER之所以能大力兴起,都是由于传统的出租车公司的用户体验差,并且价格高昂。北上广等互联网渗透率高地区对于出行的大量需求,北上广地区由于购车摇号和出行限号的存在,对于购车的需求无法全部释放。而现在,北上广等人群人口流入正在逐渐减少,这意味着供需端的重新调整。而同时,正如滴滴程维所说,滴滴的市场渗透率只有1%,市场空间还很大,UBER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总是在北上广这个池子里面打转,那么广阔的市场又如何有精力去开拓?并且,这样的市场市场教育难度更加大,互联网渗透率更低。

虽然是句常谈,还是得指出合并是一个时代结束的展现

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热潮正在逐渐结束。可以对应出现的是,智能手机的增长率正在逐渐降低,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的一份预测,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将达15亿台,而智能手机销售增长率将首次达到个位数,相比2015年增长仅为7%,而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增长率更加不乐观。而如果同时考虑功能手机,那么2016年全球手机出货量预计会达到19亿台。而消费者使用手机的时间确是不可能无限量增长的。从2013年开始,基于移动端的公司开始大量出现,比如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等等。明显的表现就是用户手机屏幕上的APP开始大量增长,而现在用户下载APP已经谨慎了很多;同样,微信公众号的增长红利也在衰竭。而风险投资对于移动端的投资也谨慎了很多,纯粹的移动互联网概念创业已经不再吃香。而随之而来的,是基于这类型公司的大量合并,比如美团和大众点评,再类似携程和去哪儿。这类公司的大量合并,说明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投资方的催生下进入了收割期。

小编斗胆预测未来的走势会如何?

 今天的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刷屏效果,作为没有一台自主车辆的网约租车平台,充分彰显了共享经济在中国当前的重要性,这也是政府所提倡的方向。

在当前中国某些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的情况下,共享经济成为了中国希望通过新技术来刺激消费者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政策的开明性。实际上,UBER在全球多个国家都受到了政府的严厉监管,而在中国,滴滴和UBER受到的政策制约是相对较小的,而滴滴和UBER还从政府挖来了高级官员,进一步加强了和政策的博弈能力,甚至可能部分参与了政策的制定。从滴滴前期的举动来看,其在大数据方面大量发力,希望和政府合作制定智能的出行平台。中国各大城市由于大量而快速的城市建设和快速的私家车增长,使得出行在各个城市都成为了一个大问题,UBER和滴滴合并后,在大数据方面的资源更加丰富,有可能会在这方面更加发力。同时,站在UBER后面的BAT等巨头,既有了一个抽身退出的机会,也可能力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场景,和未来合并后的滴滴UBER一同形成更完善的系统。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能少了一些福利的机会,在当前中国货币发行量充裕的情况下,打车是一个消费者能够获得溢价消费者福利的机会,但是市场没有白吃的午餐,未来的补贴情况恐怕也会让合并后的滴滴和UBER费一番功夫了。而对于处于市场二线的公司而言,这恐怕不是一个好消息。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TMT网立场,转载需注明本文出处及原创作者姓名!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蓝鲸TMT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滴滴司机和uber司机uber打车与滴滴打车易到 滴滴 uberuber 滴滴合并uber和滴滴合并uber 滴滴滴滴与uberuber司机约uber和滴滴uber滴滴车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