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风口下,充换电行业的未来在何方?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新基建风口下,充换电行业的未来在何方?

作者丨朴正浩

编辑丨张宇喆

“ 新基建 ”又迎来了新消息。

4月20日,国家首次对“新基建”给出明确范围。其中,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被列为“新基建”三大方面之一。

继3月4日明确强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后,国家时隔一个半月再提“新基建”,足以见得对该领域的重视。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就是我国新基建的七大重要领域之一。然而,与5G、城际高速铁路等其他新基建领域相比,充换电产业的发展相当波折。

自2006年首台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 建成至今已走过将近15个年头,数十万大大小小的企业曾参与到这一赛道中来。 然而,直至今日,整个行业几乎没有企业能实现盈利,行业信心大减。 特别是进入2020年后,疫情的出现,让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面临更大的挑战。

虽然“新基建”地位的确立为充换电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但仍无法解决行业内已出现的各种问题。

4月16日,亿欧汽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新基建风口下,充换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的线上沙龙。 

普天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普天新能源盐城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兵、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春华和云快充营销总监杨琦等三位来自充换电基础设施领域细分市场的头部企业嘉宾参与到了这场对话中来。

         新基建风口下,充换电行业的未来在何方?        

在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三位嘉宾就疫情对行业影响、“新基建”地位确立的意义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投资趋势等话题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不同企业有着自己个性化的发展路线,但三家企业都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表达了信心。

那么,这些深耕不同细分市场的头部企业究竟计划如何利用新基建确立进行发展?

疫情冲击下

时间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新冠肺炎疫情就迅速扫荡了全国。受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停工停产,消费者居家隔离,出行需求大幅下滑,这对于做线下生意的充换电运营行业来说无疑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陈兵直言,由于大量私家车停止使用,还有大量运行车辆减量,对整个行业的充电使用率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杨琦补充表示, 充电需求的减少也传导到了上游的充电桩制造商,行业内大批企业的现金流变得紧张。

         新基建风口下,充换电行业的未来在何方?       

虽然疫情对普天新能源的营收带来巨大冲击,但陈兵表示其并不需要进行太多策略的调整:“因为我们更多运营还是放在线上的。”得益于平台化运营,普天新能源一方面保证了其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控制了整个经营成本。

由于每个 换电站 都需要有人进行引导、服务和值班,所以疫情对换电行业的冲击更大。黄春华坦言,疫情出现后,奥动新能源旗下大批换电站出现一时间没有人提供服务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进行防疫防控,黄春华大年初二就从老家飞回广州总部。“不光要给公司人员做好防疫,”黄春华表示,“我们还会为前来换电的出租车、网约车进行消毒,并给司机发放口罩。”在防疫防控的同时,奥动新能源还在不断提升包括电池运输在内的服务能力。据其透露,截至目前,奥动新能源的站端运营复工率已达98%。

疫情给全行业带来了灾难,但杨琦表示,小型充电桩运营商的成本意识相对于之前有所加强,对智能化和线上化的诉求也有所增加,对云快充这样的 SaaS平台 更加重视。杨琦表示,看到这一现象后,该公司基于运营商赋能的产品也会继续增加,以产生更多的商业机会。

目前来看,无论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恢复还是出行需求的恢复,都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商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承受营收方面的压力。

疫情使得行业内的问题被放大,现金流不足、营收难、盈利方式单一等问题使得企业被迫重新思考。虽然未来行业的市场规模想象空间极大,但是面对现有的困境,企业更重要的还是要“活下来”。

时间走到今年3月,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突然在寒冬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新基建”带来新挑战

3月4日,国家明确表示,将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3月下旬,国常会做出决定,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至2022年。该政策的出台能够提升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扩大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商的目标客户群。

4月9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孙光奇指出,与38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比,充电设施仅有120多万台,仍是行业短板。他同时表示,财政部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经安排奖励资金45亿元。下一步将研究优化充电设施建设的奖补政策,进一步调动地方积极性,加快建设进程,尽快改变车多桩少的局面,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制表人/亿欧汽车商业分析员 朴正浩

陈兵认为,“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以及政策的出台给了从业者很大的信心,并获得了另外两位嘉宾的认可。黄春华表示, 新基建地位的确立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充换电行业、了解充换电行业,从而吸引政策倾斜、资本投入和合作增加。 杨琦则谈到,新基建提出后,不少地方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这将对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的供需两侧都带来加强。

行业的利好意味着机会的增多,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 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陈兵认为,新基建地位的确立,意味着行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将从粗放式发展,改为精细化发展。 在其看来,未来各大企业的分工将更加明确,能够存活下去的企业都在细分领域里拥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和健全的体系能力。想要在未来活下去,企业需要在修炼内功的同时加强合作,与产业上下游形成优势互补、携手发展。

黄春华也认为,行业的发展会更加细分,奥动新能源所深耕的换电模式与普天新能源所布局的充电模式将携手发展,应用于不同的商业化场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 “形成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的能源补给形式。”

              

如果换电和充电方式间能够形成有机结合,共享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的“蛋糕”,无论对于主营充电业务的企业还是换电业务的企业来说,都将会极大提升自身的生存概率。

杨琦认为,对于供给侧的政策刺激,企业在保有信心的同时,更应该冷静看待整个行业的现状。“在‘新基建’概念的加持下,充电桩行业必然会走向数据化、智能化,这也给我们这类SaaS平台玩家提供了产品服务向多元化转变的基础。”他说道。

对于从业者来说,新基建地位确立后带来的利好和挑战都是必须面对的,各大企业也必须针对政策的出现进行自我调整。

行业的未来之路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保障“十四五”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十四五”规划将于2025年收官。

谈到2025年,杨琦预计, 届时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将是一个充满技术革新、数据化、物联网的行业。而陈兵认为,未来的行业将更具规模化、多元化,可能颠覆当下人们对于行业的认知。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该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优胜劣汰和充满挑战的未来行业局势?

陈兵表示,普天新能源未来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是改变亏损现状,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是把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进行数据整合,加强平台化能力;第三方面是通过提升体系化运营能力来提高服务质量。

而 V2G (车辆到电网)模式为普天新能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题思路。该模式下,车辆将不仅是一个出行工具、一个花钱的工具,还能成为赚钱工具,有利于更多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对电网来说,V2G有利于降低电网负荷,提升电网的均衡性,提升绿色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陈兵看来,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是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支撑和载体,联动了电网与车辆,将线上和线下进行打通,从而让很多商业模式有了实现的机会。为了把握住这一入口地位,普天新能源从三年前已开始预留或者已经在做实现利益链数据上下游的接口。

在其看来,V2G可能成为未来充电运营商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制表人/亿欧汽车商业分析员 朴正浩

充电运营商是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用户上下班等日常短途出行需求的。那么,换电站运营商未来则将深耕运营车辆、长途出行或应急需求领域。据黄春华介绍,奥动新能源新一代换电站的单车最短换电时间可以降至1.5分钟。

由于换下来的电池将进行恒温恒湿的专业领域的进行低功率慢充,所以换电模式的电池理论上拥有比经常充电的电池更好的使用状况。

未来,奥动新能源还希望通过成立产业基金,共同推出动力电池的租赁运营服务,并对动力电池状况进行监控与调整,推动电池数据变现。借助庞大的电池使用量和对电池相关数据的掌握,该公司还计划涉足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领域,将电池相关价值最大化。

为了实现上述商业模式,奥动新能源已经开始进行四个维度的准备:首先,寻求主机厂给更多热销车型推出换电服务;其次,寻找合作伙伴共推电池及服务模式,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此外,通过提高服务效率,帮助运营车辆用户提高收入;最后,与合作伙伴一起推进动力电池标准化进程。

杨琦表示,云快充未来五年内预计不会对于商业模式进行大规模的调整,继续为行业上下游企业做好服务。但他同时表示,云快充将深入挖掘行业痛点,通过自身产品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帮助其由过去的粗放式运营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变。当然,云快充也会密切关注新基建下全行业商业模式的变化,对产品及业务进行调整,以保证具有持续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

亿欧汽车认为, 未来的发展还将是以技术革新为主旋律,去实现未来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数据化和智能化。 在技术的推动下,像V2G这种商业模式才能够落地,企业盈利点也才能不再拘泥于电费层面,让其能够更好的运转下去。

长期来看,充换电基础设施领域无疑拥有巨大想象空间。未来充换电基础设施领域发展将逐步向头部集中,最终形成“寡头效应”。不论市场如何变化,尽快建立自身竞争壁垒仍是该领域不变的法则。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朴正浩。转载或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