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killer”来了?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滴滴killer”来了?

T3——这个传说中的出行的“巨无霸”,终于来了。 

在今天,貌似铁板一块的出行市场,挤进来了一个“块头”更大的、增强版的T3。 

2019月3月22日,中国南京,一波中国汽车和科技界最赫赫有名的企业云集于此,签订协议,联手杀向出行市场。参与方包括:苏宁,一汽,东风,长安,阿里,腾讯等巨头。

一家名叫“南京领行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另外一家名叫“南京领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同时被成立。

简单地说,就是这些企业合伙成立了一支出行基金,基金规模为97.6亿元,准备用这支基金的钱,再成立一家出行公司。 

2018年7月13日,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签署框架协议,决定组建一家面向移动出行市场的合资公司,项目名称被命名为“T3”。 

上述组建的公司——南京领行,正是“增强版的T3”。

那么,南京领行这家公司,将会如何影响中国的出行市场?能够挑战 滴滴 的垄断地位吗?谁会是滴滴真正的对手? 

怎么看待这支出行基金?

通常情况下,基金的出资人即LP对基金的运营,是没有话语权的,只享有收益权。基金所有的投资和运作事务,均通过GP来执行,这支出行基金的GP就是“南京领行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也就是说,南京领行决定了97.6亿元怎么使用。所以,在这里,GP南京领行的股权构成就变得非常关键了。

如上表所示,这家普通合伙公司的股权结构非常有趣。 

1. 第一眼看过去,这是一个非常分散的股权结构,没有实质性的控股大股东。

2. 一汽、东风和长安汽车,都只占15%,这多少有点掺和一下的意思。

3. 阿里、腾讯、世嘉利和无锡飞叶,并没有说明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控制GP公司36%的股权。 假如这家公司也是一个有限合伙,GP是苏宁,或者是利益相关方,则有可能会形成一致行动人关系,进而控制55%的股权。

在LP的池子里面,充斥着苏商,以及签约仪式在南京举行,则说明了非常多的问题。

当然了,最终,GP南京领行的决策由投决会决定,11名成员构成的投决会,将会决定这97.6亿元到底怎么使用。

比较大的可能是,苏宁、一汽、东风、长安会各出两名投决会成员,阿里、腾讯和世嘉利各出一名投决会成员。

如果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均衡的态势,决策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长安汽车公告上看,南京领行随后会投资一家出行企业,进入到共享出行市场。

如此一来,南京领行,将会成为这家新成立的出行企业的最大股东,此外应该还会设立一个给管理层的期权池。

新设立的出行公司,将会以滴滴挑战者的身份出行。 

苏宁、一汽、东风、长安,包括阿里和腾讯,为何要通过设立基金的方式,来联合组建一家出行公司呢?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

1、提升决策效率

在拿到各家巨头的钱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这些企业复杂的决策流程而影响决策效率。

通过LP的方式,让大佬们只出钱,不参与决策,决策由普通合伙人来做。哪怕是普通合伙人里面,最终也是通过投决会来决策。

尽管前期投决会的产生会慢一些,但一旦组建之后,出行公司所有的决策流程到了投决会层面上,就可以结束。不需要再走什么上市公司的公告、党委会讨论,或者国资审批之类的流程。

2、出行公司可以完全市场化运作

 由出行基金投资一家出行公司,则完全可以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尤其是管理团队的搭建,薪酬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股权激励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招到足够有竞争力的人才。

只有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才有可能与滴滴一较长短。

弊端也比较明显:

1、整合这些巨头资源的难度会变大。

对于一汽、东风和长安而言,如果是他们自己组建出行公司,自己来运营,显然会更乐意往这家公司里投入资源。现在只有15%的股权,且只有收益权,无运营决策权,参与感会大幅降低。

当然了,对于组局者而言,一个可能的补救措施是:前期在协议中,就约定这些参与方后续投入的资源。

2、看起来参与方很多,但缺少挑头的。对于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个组织,平均股权和话语权,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苏宁控股,我们也许暂时可以视之为组局者,但他并不具有做“带头大哥”的实力。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个小弟想杀入一个市场,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于是怂恿一伙大哥为自己助威。大哥们半推半就,赞助了一些钱,让小弟顶到前面冲进了市场。

如果能够带动大哥的积极性,这场战是有看头的。如果不能调动大哥的积极性,则小弟成“炮灰”的概率就会加大。 

南京领行将会给出行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呢?

首先,这依然是一家拥有97.6亿元启动资金的“初创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包括了中国汽车市场上几乎块头最大的三家公司:一汽、东风和长安;还有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苏宁也有着庞大的产业帝国。 

整合到一起的资源,依然值得引起足够多的重视。

南京领行的这些股东和滴滴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滴滴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对地方政府而言,带来的困扰很大,但对GPD、工业产值、税收贡献并不显著。车企,包括苏宁,对当地政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在上海,滴滴就是拿不到 网约车 的牌照,原因不言自明。 

这家新成立的出行公司,在一些以汽车工业为支柱的城市,将有可能对滴滴形成政府和政策资源上的巨大优势。 

这些城市除了上海之外,还包括杭州、南京、苏州、武汉、重庆、成都,广州,天津,长沙,郑州,大连,沈阳,长春等核心城市。

有了地方政府的助攻,新进入者不仅可以更快地收割网约车牌照,还可以获得各种市政基础设施的支持,比如充电、停车等资源。 

其次,由于滴滴在市场所形成的垄断效应,让消费者心生怨憎。新进入者在冷启动的时候,会更加容易。

现在的情况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城市,只要听说有一个网约车APP上线,几乎不需要有任何推广,消息就会像长了翅膀的“鸡毛信”一样,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比如,现阶段的北京人民正在望眼欲穿地盼望着“美团打车”进京,让饱受打车难之苦的朋友们,拥有第二个选择。 

现在的网约车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全国14亿人民的出行,还有非常大的改善的需求。有些结论,是比较肯定的:

1、现阶段的网约车市场,核心矛盾依然是供给侧的矛盾,而不是需求侧的矛盾,需求非常旺盛。

2、尽管在中国的网约车市场,滴滴的市占率将近90%,但我们并不觉得这样的局面会长期持续下去。

3、网约车市场,在供给侧还有很大的变局。包括 无人驾驶 、电动车、车联网、定制车,都将会改变供给结构和成本结构。

进军网约车市场,尽管看起来,还存在着一些机会,但为何一直以来,就没有人能够撼动滴滴的垄断地位呢?对新进入者而言,滴滴的护城河在哪里?

  1、心智护城河

在中国出行市场,现阶段的滴滴,几乎等同于打车的代名词。滴滴的APP,处于手机桌面非常显著的位置,只要有出行的需求,人们会第一时间想起滴滴。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一些企业,与滴滴打完补贴大战,教育完用户之后,一旦补贴一停止,用户就会流到滴滴这边。相当于花钱帮滴滴培育市场。

心智护城河不仅体现在用户端,在司机端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些驾驶员已经习惯了用滴滴司机端接活,哪怕有时候有第二个选择,而且有订单,甚至都会忘掉打开和使用。

2、规模护城河

对于出行的调配网络而言,规模越大,调配的选择越多,匹配的效率就会越高。只有足够多的供给和需求,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和司机等待的时间,以及减少司机跑更远的路来拉活。 

这样的规模效应,导致那些市占率比滴滴低的竞争对手,难以在体验和运营效率上与之匹敌。

3、数据护城河

经过长时间的运营,滴滴积累了庞大的数据。他知道某个时刻,某个地方,会有多少打车的需求,甚至连去向哪里,都了如指掌。这将会极大地提升他的运营效率。 

他知道在极端天气状况下,需求会增加到多少,也知道当调度费增加到多少时,能够共享到多少的司机资源。他们对司机的偏好很了解,在派单的时候,能够更加符合司机的偏好。

甚至在补贴大战的时候,滴滴非常清楚:

在一个高峰时段,在那个地区有多少需求。那个时候,根本就不需要补贴乘客,补贴司机就行了。 

在中午的低谷阶段,司机肯定是过剩的,这个时候不要补贴司机,补贴乘客就行了。而它的竞争对手,只能傻傻地执行统一的补贴策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收获的订单数并不多。

以至于经常性地在补贴大战中,新进入者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进入者要想冲击滴滴的市场地位,还是非常困难的。

如何从滴滴的虎口夺食呢? 

如果用滴滴的方式和滴滴展开竞争,是非常困难的。有几个方向值得考虑一下:

1、定义不同的细分市场。

现阶段,滴滴已经将市场切割为快车和专车两个细分市场,且耕耘得非常出色。美团曾经在快车市场与之展开竞争,最终败下阵来。 

新进入者,也许可以考虑在细分市场上,与之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比如说,只做女性打车市场,拒载男性用户。

比如,直接将APP的名字命名为“女士打车”,并在产品上做出足够多的差异化。这样的打法能够攻破滴滴心智上的护城河。

如果能够把女性市场打下来,可以向儿童市场扩展。后续也可以出男性打车专用版本。

定义市场和定义用户的心智太重要了。

2、改变成本结构。 

方案包括:

通过无人驾驶降低司机的成本。像Waymo的RoboTaxi就是这样的一种解决方案。这一块拼的是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能力,投入非常大。

降低车辆的每公里使用成本。滴滴与车和家做的定制车,就是这种解决方案。在这种解决方案之上,还可以通过资产运营来降低车辆的折旧成本。

3、提升运营效率。 

在此之前,提升运营效率的核心方式,主要是通过扩大规模来达成。这种途径,滴滴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后来者难以与之匹敌。 

其实,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还会有更加高效的方式。 

让司机少跑路以及让用户少等待,仅仅是运营效率上的量变。但是,如果将出行和物流配送能够结合到一起,则在一辆汽车每个公里运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生的收入是有可能大幅度提升的。

比如,有一些运送客人的网约车,有大量闲置的空间是可以送快递、包裹、杂货的,甚至可以送生鲜和外卖。

这样的事情,迟早是会发生的。

对于现阶段的滴滴而言,他的竞争对手有来自于做自动驾驶的Waymo以及所对应的模式,也包括像今天由一汽、东风、长安等强势车企联合组建的出行企业,还有像美团以及未来包括阿里这样的企业,也将会大兵压境,与之展开激烈竞争。 

这些对手之中,谁会是滴滴真正的敌人呢? 

滴滴的敌人,恐怕不会是那些将每公里成本降下来的企业,而是能够将每公里出行的运营效率大幅度提升上来的挑战者。因为从降低成本方面的各项措施,滴滴都可以跟进。 

从这个层面上看,美团和水面下的阿里,也许有一天,会成为“滴滴killer”


时值技术大潮汹涌而至,冲击着百年汽车产业随之变革,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亟为迫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汽车产业中必将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随之而生。

2019年4月17日,科技出行产业内容服务平台亿欧汽车将主办“新动能时代 · GIIS 2019第二届智能网联产业创新峰会”,与引领汽车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企业共迎产业新趋势,共创美好生活。

传送门(议程及报名):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1

“滴滴killer”来了?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killer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