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投资人张璐:复盘2016,展望2017的独角兽与人工智能(下)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硅谷投资人张璐:复盘2016,展望2017的独角兽与人工智能(下)

2016年的独角兽们

我想起来前一段有一个投资人特别好玩,他创造了一个新的term叫Soonicorn,就是soon to become Unicorn(即将成为独角兽)。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转变,2015年有一个数据我们当时也觉得很惊人,市场上马上开始融资的独角兽有85家。我的合伙人的公司在零几年是独角兽的时候市场上只有12家,不到10年突然变成了85家,非常可怕。所以导致当时VC行业会很担心一点,整个VC行业资本加起来连这些独角兽公司的一半都投不完,剩下的怎么办?所以从2016年开始很多公司开始下调估值。

其实2017年,像Beepi这样的独角兽忽然死掉了。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市场调整过程。今年可能还会有一些余波,尤其是大的基金现在不得已,很多公司是是too big to fail,必须要很多的capital在下一轮去支持它,所以对整个投资市场来说,资金活跃度不是不会特别高,但是我觉得,到今年为止整个市场调整周期就会过去,这之后会有很好的资本进来,开始更加往中早期去投资一些公司,到几年之后会有正常数量的独角兽。

我觉得独角兽的概念,让人觉得有讽刺意味,独角兽最早寓意是“难得一见”,现在感觉是“到处蹦跶”,觉得这个词已经丧失了本意,但现在整个private market和public market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公司宁愿呆在private market,不去go public,所以导致说估值不停地往上涨,但不敢去public,因为它知道到了一个事实,公众市场无法去验证自己的价值,所以这也是两个市场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其实挣扎中的独角兽也都知道,它走进的这个市场,最终市场规模有可能是10 billion,但它现在的公司估值是20 billion。这怎么可能变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意?硅谷的好处是说毕竟市场上有这样的推动力,资本会有一个选择性,所以一些公司确实有问题,会快速结束,他所侵占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可以快速的回笼到一些优质公司上,这是我们觉得比较健康的一个模式。

我觉得,这种热潮的起伏大家不用太害怕,至少我对硅谷的理解,硅谷就是一个泡沫经济,很多人问我,硅谷的泡沫破了吗?什么时候破?它永远都是一个泡沫经济,它如果没有泡沫经济的话我们做VC也没办法赚钱,作为创业者,没有机会去颠覆大公司的垄断。这个过程中我们资本是低点进,高点出获得资本的一个回报,这就是游戏规则。

只是泡沫如何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是创业者和投资人相互合作的默契,同时也需要在合适的节点去拉一下,让市场有一个调整的周期,我觉得热潮不用害怕,只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争取让自己不是高点进场的那个人就可以了,包括创业者选择方向时也不是说哪热往哪钻,通常一个方向每个人都说好的时候,无论从投资还是创业可角度,可能都已经不是最好的方向了。

创业者,在AI恒业的突破口

吴恩达演讲的时候说,未来10年人工智能会影响到所有行业。这个我是认同的,我刚开始讲过类似的一个说法,将来AI在每个行业都有,平台下data切入不同的东西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那个。所以AI会深刻的影响每个行业,而且,它这种趋势改变和我们过去理解的不一样,几百年前电产生了,突然间整个世界都亮了,这种事情,在现在社会不太可能发生。过去10年,人们的生活被智能手机大规模的改变了?但是我们当下马上意识到了吗?没有。

我观察到很有意思的一点,现在出生的很小的小孩,他看到任何的屏幕,他第一反应是上去点,我们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小的时候谁会有这样的动作,这就是说,一个东西已经从根本上,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和世界交互的方式,这就是非常厉害的信息载体趋势的发展。AI在接下来几年可能会对各方面产生影响,这是非常相似的感觉。

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的被影响着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渐渐可以有轻应用,可以有重应用。再过三五年,可能会有一个非常具像形态的重应用,机器人呈现也可能就是潜移默化的,你的车里面、家里面、信息交互、医疗、出行这些都不能例外。现在我们经常在讲:智能交通网络核心也是AI,只不过这种AI更偏数据层面。

关于比尔·盖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收税理论

第一,AI会取代很多工作,现在很多人说人工智能出来可以帮忙炒股,可以帮忙写代码,也可以帮投资人做投资,两三年前,Chris Farner就要用人工智能判断下一个投资热点。技术发展核心就是:怎么样把离散的数据通过平台进行技术高效的整合和应用。这个过程会提高单个人的生产效率,但是当个人生产效率提高,整个社会物质的需求又没有大规模增加时,会有一些人因不能够做这方面的贡献被淘汰。

刚才提到一点,现在技术演化和以前不一样,以前蒸汽机突然发明了,有声电影突然间出现了,一批人就突然就没有工作了,但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了。过度周期还是有的,好的地方是它有过度周期,不好的地方是很多人没意识到。现在很多舆论导向也希望推进人们增加不同技能,当有一天工作被机器取代的时候,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可以继续去做。

创造性的东西有没有可能被取代现在好说,我个人会觉得未来几年,机器和人的关系还是友好的。我相信一个概念叫超人类,它不是超人,但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类新物种。从软件和还有硬件层面上突破,比如说人体外骨骼,包括纳米机器人,会让人脑力体力有大规模的提升,但人还是人,所以这个时候机器基础上给人进行这样的推动和服务。

再过很多年具体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是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是非常独立的,充满bug的个体,这是我们最核心的一个不同点和价值体现,可能也是和机器永远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人是可以在有很多bug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事情做完,还可以让这个社会运转,但机器的要求是它必须要非常的完善和完整,它可能会有一些替代,但是不会真的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

至于盖茨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征税的理论,他可能考量到底如何平衡政府和科技公司发展的关系。政府趋向技术发展的时候,生产效率提高了,企业和个人受益了,那政府的受利点在哪里?至于到时候怎么样去平衡,不好说,那个时候政府形态也不好说,也许那个时候政府形态完全是小政府,也不需要这么多资本,如果还是现在这种大政府的的形态,可能也会往这个方向去推动。

盖茨这样的人已经在站在社会金字塔的顶尖,可能我们还是处在很小的格局,思考怎样推动产品和公司的发展,他站的格局是非常大的,因为技术的发展比大家想象得要快,很多技术没有被应用,是因为政府的限制。所以,他可能也能感受到,政府对于很多新技术在伦理、社会等方面潜在风险的担忧,他是站在更大的格局去考虑。

AI关联的道德层面

前面提到一点,就是“超人类”这个概念。那个时候一定是机器对人有一个加强,脑力体力可能会出现提升。我们人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意识,取决于这个意识放在什么样的载体上。我看过一个小短片叫《世界奇妙物语》,其中有一集是讲人死了之后,可以选择下辈子要的载体,可以在蚕的身上,可以在大熊猫的身上也可以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在将来会不会你也可以选择在肉体上面,还是在机器上面。

我还看过另外一部影视剧,我推荐大家可以看一看,它是在深刻讨论技术发展和人类的社会的伦理道德,包括后面我们对自我意识的认可度,真的AI出现,人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不管有没有存在造物主,当我们创造了AI赋予它自己思考的能力时,它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新物种,我们是它的上帝,怎样平衡这个关系?这个系列叫做《黑镜》。

我印象中《黑镜》有一集就是提供一个服务,收集个人信息来为他服务。那个技术就是用一个小的胶囊,从你的脑海里把你的意识提取出来,谁能最好的服务你,谁最了解你,当然是你自己,把这个意识困在这个小小的胶囊里,让它每天控制你家里,灯几点开,什么时候给你准备什么面包,放什么样的音乐,当然这个过程中用一些手段迫使这个意识先崩溃,然后只好接受这样生命的设定。

这个剧集里很多的描绘虽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能到某个阶段,我们和技术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从投资的角度我们可能现在重点投资和商用联系紧密的,没有那么遥远的。比如说再过几年,我们做到后面几期的基金,可能也不会排斥投资这种有社会风险的技术。

因为我是好奇心很强的人,很多事情如果不推一下,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技术到了一个奇点,整个社会架构也会有一个变革。我觉得这个社会的变革也是对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一个挑战,如果我们能够扛过去的话说不定也就过去了,如果我们不能扛过去那说明我们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物种,那个时候什么样的新物种出来,再去承担。这当然是脑洞大开遐想的一个过程,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科技从业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是无神论,但是我觉得有些自然规律的发展是要去尊重和敬畏的,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想去强制的停止技术的变革,去取代一些工作它就不会去发生,这些事情会发生,我们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所准备就可以了。

AI投资的行业走向

AI角度在整个硅谷的VC圈其实是很理性的。包括对一些公司的投资、支持、把控,现在这个市场上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关系比较对等。我们也提到一些AI将来是什么形态,在不同行业怎样细分应用,创业者怎么样寻找到方向,这也是双方学习的过程。

观察趋势发展的时候,我个人的方法论就是我刚才提到一点,如果这个行业每个人都说好,对于早期投资人和早期创业者来说,都不是最好的时机去进入了。另外我们经常会研究创业者,我觉得是时势造英雄,我不相信英雄造时势,大的趋势起来,总有一些人被选中,然后成功。

另外我从来也不觉得某个公司的成功是因为某个投资人投了它。我一直觉得,如果我遇到很好的一个公司我投资了,它将来变得很成功,我会很感谢有机会碰到这个创业者,因为即使我没投他,总会有人投他,他也总会成功的。

只是正好在那个需要资本的时候,我很幸运的投进去。从这个角度看,更多会觉得研究创业者非常重要,也是我们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自己内部有一个数据库,也经常关注创业者的动向,如果一个方向媒体上很热,很多人在往里跳,但是我发现是越来越少人往里跳,可能最初是一万个人,后来是八千个,现在是几百个,这个方向可能就不会太关注了,如果一个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往里跳,不管媒体有没有关注到,我们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方向。因为创业者本身是在某个方向上很有insight,尤其优秀的创业者,他是研究了很长的时间才决定去做的。

这是为什么2015年我觉得有点奇怪,很多创业者没想清楚就来做,其实模糊的是我们通过创业者来判断趋势的界限。我们觉得通过创业者自己对行业很有insight的一个见解和判断,有一批人的migration就可以指导我们,到底是不是在某一时刻跟随这批最优秀的创业者去把资本投入进去,这是我们对于一些趋势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无论从创业还是做投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独立的判断,而且要把自己的判断和信息来源和媒体去分离。我们在这个行业内有我们自己的信息来源,而不是单纯地说这些信息是不是都是从媒体上在讲什么,这两边还是完全分离开的,至少在硅谷是这样。

预判:2017年“独角兽的下半年

2017年,会有一些公司继续衰落。市场在继续调整,当然有一些“独角兽”会成长得越来越好,包括现在资本也在做抉择,我的钱要来放在哪个公司身上。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市场机会,特朗普一直努力让很多大型公司把海外资产迁回美国来,这些资金放到美国来之后这些大公司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个是给股东发红利,另外一个就是收并购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独角兽”还是增长期的公司,在接下来半年也会有很好的收并购市场的涌现,这个市场的涌现,给他们提供了另一个退出途径。当一个公司要做收并购的时候,可能对价格的敏感度更高,根据真正实在的市场价值调整公司的估值。一些“独角兽”公司,如果在之前几年是被估值过高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会被打回原形,以它真实的价格进行一个销售。

我觉得接下来几年会是consolidate的过程,不好的公司不容易融到钱,估值再低也没有人投。好公司不仅可以融到好的资本,而且会更加容易集中优质资本。不同的VC会把优质资本集中在几个好公司里面;再过三五年,这些公司会变成正常数量的“独角兽”;再过几年,“独角兽”就会进入公众市场。

相关阅读:

硅谷投资人张璐:复盘2016,展望2017的独角兽与人工智能(上)

随意打赏

回顾2016展望2017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张璐 投资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