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民:中国基础软件产品有望通过开源模式获得市场竞争力

砍柴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主任王怀民,近日在深圳出席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Harmony技术峰会 时接受记者专访表示,在万物互联时代,中国基础软件产品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机会,而这个机会重要的创新模式就是开源。

王怀民说,基础软件就是在硬件计算平台之上,能够提供公共服务和资源管理的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都被统称为基础软件。

他说,基础软件技术源于西方,已经由西方国家完成了产业化和国际化,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无法占据主导角色。

他提到,新中国早期的计算机产品是面向特定领域的,基础软件依靠自力更生发展,服务于当时的国产计算机,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软件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融入到国际 经济 发展大循环时,成为国际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基础软件产业的消费者。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计算机产业仅在应用端发展,而在基础软件、基础硬件端,均未形成产业发展能力。

但这种局面在20多年前逐步发生变化,中国国内IT产业的发展,需要基础软件的支撑。20年前,中国以发展开源软件为背景,融入其中,基础软件发力发展,并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市场竞争力。

他表示,在技术方面,中国已储备了一系列人才,在一些特定领域,基础软件已经积累起了自主发展的潜力。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联新时代,中国有可能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基础软件产品市场竞争力中获得机会,而这个机会重要的创新模式就是开源。

他说,软件有源代码和执行代码之分,源代码通常是程序员用高级语言写的,通过编译工具,把源代码自动变成机器可执行的目标代码。开放源代码,可以在程序员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使得软件文明成果得以高效传播。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软件从硬件独立出来之后,如何用软件挣钱?于是一批人就想出了“闭源模式”,即把源代码留着,只把目标代码卖给客户。目标代码只能用使用,很难阅读修改。不开放源代码,是希望能够控制这个软件的走向,使得拥有源代码的公司具有市场竞争力,甚至是垄断市场。所以就有了“开源”和“闭源”之争。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源的早期形态“自由软件”运动发端算起,开源已发展了近 40 年。经过桌面应用、现代 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人工智能等丰富的应用场景实践,开源作为软件行业创新引擎的地位不断增强,逐渐找到了市场机会,形成了“群智创新”的局面,利用源代码,开发出更多的应用产品。

他认为,国家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经济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要推动开源创新,在这种新型创新模式下,中国在基础软件上形成能力的再跃升是完全可能的。当年, AT&T受美国政府的限制,其贝尔实验室把Unix操作系统,向学术界开放源代码,因而形成了全球传播。如今,在中国,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孵化和运营的OpenHarmony开源项目正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吸纳各方资源。目前,OpenHarmony开源项目发展势头良好,已有超过5100名共建者,51家共建单位参与代码共建,累计产出近亿行代码。通过这样一种开源的方式,既降低了成本,又更有效吸纳智力资源,从创新的意义上讲,开源生态的建设,对于国家未来在基础软件发展,是一个有效的创新模式,在万物智联的时代机遇下,中国将有更多创新可能性。(完)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