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26不尽人意,但相机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爱范儿 (ID:ifanr) ,作者:周奕旨,题图来自:AI生成


iOS 26发布后,无论是全新的Liquid Glass,还是炸裂的可读性、经常性掉帧的动画,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


这番景象,像极了2013年iOS 7发布时的光景。


不过与扁平化设计随后获得广泛采用的命运不同,Liquid Glass的出现迅速获得了Android阵营的响应:


不跟进。


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是,如今的Android厂商早已形成了各自的设计哲学,它们有足够的底气对苹果的新设计说不。


但有一个应用,其设计理念却意外地获得了超越阵营的审视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争议漩涡中,少有的、值得所有厂商静下心来学习的范本——相机。


iOS26不尽人意,但相机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这个简单相机,是苹果的知行合一


我们先来看看iOS 26改版后的相机到底长什么样。


新设计将屏幕的大部分区域真正还给了取景画面,视觉干扰被降到了最低。


底部的模式切换器也得到了大幅简化,默认状态下只留下最高频使用的照片与视频两个核心选项,让用户在最基础的拍摄模式切换上动作更直接、更不易出错。


iOS26不尽人意,但相机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至于人像、全景这样的摄影衍生模式或慢动作、电影效果等摄像衍生模式,则被巧妙地归置在照片与视频两个选项的两侧,只需要在切换器向侧方滑动就能唤出它们。


iOS26不尽人意,但相机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当你需要调整设置时,相关的控件不再像iOS 18及之前那样占据屏幕顶端和底部固定的黑色区域,而是以契合Liquid Glass整体风格的半透明玻璃浮窗形式叠加在画面之上。


同时,右上角的快捷控件也一改之前相机app的复杂逻辑,将重要的闪光灯、夜间模式等控件前置,将倒计时、画幅比例等调整频率较低的控件塞到了二级菜单中,一目了然。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个新的相机app,就是“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选项,没有任何重复的图标,除了最显眼的快门按键,其他一切都为取景器让路。


这种“简单”并非无迹可寻,也不是乱打乱撞,在苹果官网中,有份文档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苹果公司人机交互指南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HIG*) 中,有两条准则,堪称基石性的原则:


清晰 (Clarity) 相机界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力求不言自明。它使用用户早已熟悉的SF Symbols符号体系,确保图标 (如变焦、闪光灯) 的表意清晰、易于理解,无需学习成本,界面布局有明确的视觉层次,将最重要的信息和控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遵从 (Deference) 设计本身不应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而是要支持用户的任务,这也是iOS 26相机设计的精髓。UI元素被设计得中性而克制,主动退后,将视觉焦点完全让给取景器中的内容。这种理念旨在让科技变得隐形,让用户专注于拍摄主体,而非操作工具本身。


可以说,目前iOS 26相机的首界面,就是按照清晰与遵从两条准则,以极大力度简化了主要操作界面的信息复杂度,严格遵循了这份指引设计与交互的文档的结果。


而前面提到的那些额外的模式或使用频率较低的控件,则被苹果采用了“渐进式披露”的策略来处理,当需要时才出现,而不是随时用信息密度占据注意力。



这种设计哲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复杂性巧妙地隐藏起来,只在你真正需要时才呈现,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日常使用相机app的认知负荷,你不会被满屏的选项所包围和淹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的相机设计使用了Liquid Glass,整个相机应用的图标也得到了相应的升级——WWDC25上发布的SF Symbols 7图标库*,是撑起新相机app设计细节的另一位关键角色。


作为与苹果整个生态系统设计语言深度集成的核心资源,SF Symbols 7的这次更新带来了革命性的动画功能、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力以及一系列智能化的改进,为开发者和设计师们在iOS 26、iPadOS 26、macOS Tahoe 26等新一代操作系统中打造更生动、更直观的用户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其核心亮点集中在四大方面:绘制动画 (Draw Animations) 、可变绘制 (Variable Draw) 、渐变效果 (Gradients) 和增强的魔术替换 (Enhanced Magic Replace) ,此外,新版本还包含了数百个全新符号,并进一步扩展了本地化支持。


相机界面中使用的所有图标均来自这套统一的SF Symbols 7符号库,确保了极高的辨识度和系统一致性。



图标与设计结合,加上新的交互方式,iOS 26的相机界面,是苹果Liquid Glass设计语言与iOS 26开发者预览版推出后,最“知行合一”的具象化表现。


在看完相机app的新设计与新交互后,让我们将话题转回开头,为什么我说这样一个“简单”的相机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手机影像,尽可能不做选择题


相机,作为摄影从出现至今,横跨近两百年历史的主要载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竞争。


进入数码时代后,各个相机厂商都推出了多样化的机型,以应对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专业需求。


以索尼为例,就有较为均衡的M、高像素的R以及视频为主的S系列


而与之对应的手机摄影,相比之下历史就短了很多,但它的普及面是史无前例地广——手机每个人都用,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摄影。


摄影权力和群体的普及,让手机摄影的专业属性大大降低,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远大于专业群体的日常用户。


这些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台宽容度、分辨率、色深等参数强到极致,可以去非洲大草原的星空下拍8K120p狮子的相机,而是一台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集中的注意力,记录下想记录的画面的手机。



速度、效率、集中注意力,诸如此类听起来颇为现代的目的,却与摄影大师Henri·Cartier·Bresson在七十多年以前提出的决定性瞬间不谋而合,他将其定义为:


在一刹那间,对一个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表达这一意义的精准的几何构图的同时认知。


这个概念,放在数码时代的今天,也能完美地概括手机摄影的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不断流逝、不可重现的瞬间,俗话说,就是那些你想抬手就记录下来的瞬间。


但当我转头举起手机,拍照、人像、夜景、高像素、专业模式、慢门......


茫茫多的模式,正摆在我的面前,虽然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选择,只要不用长曝光拍人像就不影响成片,但这片刻的停顿就像是鞋里进了一颗小石子儿,不妨碍走路,却总是硌脚。


随着手机功能的越来越多,这种矛盾愈发凸显:


想记录家人,举起手机,我需要想想要不要调整到人像模式;面对车水马龙,我需要思考用慢门还是专门的长曝光——而大多数时候,我甚至很难分清自动弹出的夜景模式和单独分隔出来的夜景模式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充斥着菜单、滑块和选项的复杂界面,可以说是这种珍贵瞬间的天敌,它强迫你在按下快门前思考工具本身,从而打断了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情感连接和直觉反应。



当然,在移动影像的竞争中,厂家费尽心思为手机配备了更强大的硬件、更聪明的算法,功能也随之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也要做更多的事、做更多的判断与选择,这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最好的手机影像,就是尽可能的不要做选择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周奕旨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