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乱收费”、禁止“零元购”,外卖新规直击餐饮四大痛点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是许多餐饮老板对外卖平台无奈吐槽,满减优惠叠加、费用层层扣除,真正到手可能只剩几块钱,甚至干脆是倒贴!


如今,监管层终于出手。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直击餐饮商家几大痛点:


收费要透明,不得随意增设;促销要自主,平台不得再将补贴成本转嫁给商户;准入要更严,门脸、后厨到“一镜到底”的视频,剑指“幽灵外卖”的生存土壤;还引入“爆单预警”机制,帮助商户在高峰期合理控单,避免两头受气。


外卖平台的游戏规则,正被重写。对餐饮商户而言,这既可能是一次制度性减负的契机,也意味着合规门槛的全面抬高。


一、根治“糊涂账”


痛点一:收费复杂得“看不懂、算不清”,稀里糊涂交了钱


意见稿:平台收费透明化,让隐性成本无处藏身


很多餐饮老板的心声是:忙活一天,流水看着不少,但扣完这费那费,账一合才发现利润被吃得七零八落。技术服务费、配送费、推广费,规则复杂得像“套娃”,最后只剩下糊涂账。


意见稿直指这一顽疾,要求平台把所有收费项目和标准摊开在阳光下:收费要公示到底,账单要清清楚楚,任何“暗扣”和“临时加码”都不再允许。


对商户来说,这不只是一次“减负”,更意味着以后能看懂账、算明白账,把经营的主动权夺回来。


1、主要收三类费用,不能“巧立名目”乱收钱


意见稿对此划出“红线”:平台面向商户的收费主要限定在三类费用——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和推广服务费,不得随意新增或变更。


如果确有必要调整或新增,必须在首页显著位置提前公示,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不少于7天;一旦涉及商户重大利益,还必须设置过渡期,给餐饮老板留出缓冲和调整空间。


收费范围划红线,平台难以凭空“造名目”,老板心里更有底。


2、收费账单笔笔都要清清楚楚,让商家算得清、看得懂


意见稿明确要求:收费必须算得清、看得懂。平台需在首页长期公示收费规则与标准,并提供解释渠道,避免“黑箱操作”。


同时,平台必须向商户提供详尽账单,逐项列出费用组成、费率比例和到账金额,保证数据真实、完整、及时。


在预存款模式下,每一笔扣费都要有明细,并允许商户随时查余额;在后付费模式下,必须提前告知扣款周期,并在每次扣款后24小时内推送账单详情。


账单逐项公开,钱花在哪儿一清二楚,糊涂账彻底翻篇。


3、简化推广服务费,开放效果指标,避免盲目烧钱


推广服务费一直是商户最头疼的“黑箱”。意见稿要求平台必须拆开讲清楚:逐项公示所有推广工具、广告类目及计费标准,用通俗语言解释点击、展示、转化等收费逻辑,并提供问询渠道。


更重要的是,平台还必须免费向商户开放效果评估工具,涵盖点击量、转化率、成交订单数、投资回报率等核心指标,让商户能科学判断投放效果,避免盲目烧钱。


投放不再是“玄学”,餐饮老板心中有数、不再盲目烧钱。


4、“强制参加促销”等不合理收费,一律画红线


意见稿把外卖平台惯用的“猫腻”逐条亮明:同一订单反复收费、不是真实完成的订单还照收费用、收了推广费却不给流量、强制商户参加促销、通过保证金或差别费率变相加价,甚至以提高服务费作为惩罚……这些手法都被直接列入“红线”,明确禁止。


隐性套路被全面拉黑,强制收费没了空间。


二、抑制“内卷竞争”


痛点二:平台烧钱打价格战,却把成本转嫁给商家“买单”!


意见稿:平台促销自掏腰包,商户促销自己做主


这几年,补贴战成了餐饮商户最头疼的“无底洞”。


平台为了抢流量拼命砸钱,但背后的账面成本,往往被巧妙分摊到商户身上:不是强制跟随促销,就是通过费用加码“变相分担”。部分头部品牌则凭借体量和话语权,往往能争取到更优惠的条件。但中小餐饮老板,却往往被迫卷入价格战,利润一再被稀释。


意见稿给出了明确答案:价格促销不得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更要划清界限——平台促销的钱必须自己掏,商户的促销必须由自己决定,不再受强制或变相强制。


这意味着补贴战不再是“商家陪跑”的游戏,老板终于能把促销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市场价格也有望回归理性。


1、平台补贴自己扛,商户不再被“分摊”


意见稿明确规定,平台促销的成本必须由平台自行承担,不得要求商户或配送员分摊,也不能通过推广工具捆绑、临时上调服务费等方式变相转嫁。同时,平台需至少提前5日告知商户活动范围、规则与期限,避免商户被动应对。


所有促销活动必须公开透明、公平无歧视:对同类交易条件的商户一视同仁,不得附加“必须同步促销”“强制购买推广服务”或“限制在其他平台经营”等条件。面向消费者时,也要杜绝“大数据杀熟”,随机红包和优惠券需保证机会均等。


同时,优惠力度不能突破合理底线,成交价不得为零或负数,平台更不得向商户发出不合理的促销要约。


平台砸钱抢流量,终于不用商户替它买单。


2、促销自主权回归,不能要求签“最低价协议”


意见稿强调,商户促销必须出于自主选择。平台不得通过流量倾斜、优先配送、同步活动等手段强制或变相强制商户参与,更不能要求签署“最低价协议”,侵蚀商户的定价权。


与此同时,平台有义务为商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运营支持,并建立监测与预警机制。当发现价格异常或订单异常时,应及时提醒,帮助商户避免因过度让利而扰乱市场秩序。


促销权终于回到老板手里,活动做不做,由老板自己拍板,不再被流量绑架。


3、不得给促销商户开小灶,不得使用“零元购”等极端口号


在展示层面,意见稿要求平台必须守住底线。若设置促销专区、竞价排名或付费置顶,必须依法显著标注“广告”,不得在自然搜索排序中对参与促销的商户给予额外优待。


促销信息的呈现必须真实、适度、合规,不能靠隐藏费用、夸张标签或频繁推送来诱导消费,更要清晰区分平台补贴与商户让利,避免“混淆视听”。


在宣传层面,平台必须如实披露自身出资比例,不得将商户的折扣“冒充”为平台让利,更不得使用“零元购”“整单免费”“全额减免”等极端口号,以防扰乱价格认知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促销展示回归公平透明,平台不能再把商户优惠当成“自己的人情”。


三、斩断“幽灵外卖”


痛点三:幽灵外卖横行,挤压合规商户的生意!


意见稿:准入更严,“一镜到底”视频核验,违规商户将无处遁形


不少餐饮老板吐槽:房租、人工、证照一样没少,却要和一些连门店都不存在的“幽灵外卖”在同一平台拼单。这些灰色商户靠假证、套证、借证上线,后台页面干净整洁,现实却可能是脏乱小作坊。它们用低成本冲击市场,合规商户反而被逼得步步紧缩。


意见稿对此亮剑:平台必须压实责任,商户入驻时必须提交真实的营业资质和门店场景,还要上传“一镜到底”的定位视频,确保线上店铺和线下实体一致。平台必须承担准入与动态审核的义务,并辅以“网上亮证”的社会监督,层层设防,堵住灰色玩家的漏洞。


对餐饮人来说,这不只是清理掉一些“幽灵店”,更是恢复了一个公平、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合规成本虽然上升,但竞争终于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1、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平台也有责任,不能甩锅卸责


意见稿要求平台必须建立健全商户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与人员,并设置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依法配备食品安全总监与安全员,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制度。


平台不得通过协议把食品安全责任推给商户。应建立商户风险识别、防控机制及应急预案,对高风险商户采取重点管理和应急处置措施。


只有平台扛起责任,外卖生态治理才能更严格更持续。


2、必须有真实的实体门店,禁止用AI合成的假图“凑数”


意见稿对商户入驻设定了更高门槛:必须有真实的实体门店,并提交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有效证照,确保线上店铺背后有唯一对应的线下实体。


平台还要求商户提供门脸、堂食区、后厨等完整照片,明确禁止使用美颜、滤镜、AI合成或网络图片“凑数”。更严格的是,“一镜到底”的视频核验被列为硬性要求,必须清晰涵盖门脸、堂食 (如有) 、后厨等场景,并带有定位信息,以此比对证照地址是否一致。


视频和照片也不能“挑好看的一角”。比如,后厨信息应展现整体环境,而不是只拍案板、灶台或食材局部。官方甚至建议拍摄时站在厨房一角,确保画面覆盖大约3/4的空间;外带门店则需明确展示制作餐品的工作台。


准入核验更严格,幽灵外卖无处遁形,合规商户的生意才更有保障。


3、每月至少抽查5%的商户,对幽灵外卖严防死守


意见稿强调,合规不是“一劳永逸”,而是要持续接受考验。平台必须配备专门团队,结合AI技术与人工审核,每月至少抽查5%的商户,对门脸、后厨、堂食环境以及“一镜到底”视频进行核验。对被认定为高风险的商户,还要求至少每3个月更新一次场所信息。


一旦发现证照过期、后厨卫生不达标、取餐点与登记地址不符,或者收到消费者举报,平台必须立即启动复核程序;监管部门下达指令时,也要第一时间响应。


这意味着商户合规经营进入了“长期监控”时代,能否留在赛道上,不取决于一次性过关,而在于能否持续经得起抽查与验证。


长期抽查到位,防止幽灵外卖死灰复燃。


四、完善外卖生态


痛点四:高峰期订单积压忙不过来,被骑手、顾客两头骂。


意见稿:引入“爆单”预警,平台处罚商家也可快速申诉!


意见稿并不仅仅盯着收费与促销,还在运营机制和骑手生态上补齐了关键短板:


一是引入“爆单预警”,平台要利用算法动态监测商户出餐能力,在高峰期订单积压时主动提示“商户繁忙”,既帮助商户合理控量、保障品质,也让消费者心里有数,避免矛盾激化。


二是建立违规申诉渠道,外卖平台处罚时不再单方面说了算,商户可以申诉,平台收到商户申诉后应及时应商户要求在3小时内提供响应。


三是明确骑手权益保障,从社会保险到劳动报酬,从工作时长到职业发展,意见稿要求平台匹配骑手的劳动强度,确保合理收入和休息时间,推动这个庞大群体纳入更加公平、可持续的保障体系。


有预警、有申诉,平台也更关注长期稳定,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外卖生态有望从“舍命狂奔”转向“稳健长跑”。


五、小结


外卖行业正迎来一次分水岭。


一方面,收费透明、促销自主、公平竞争的规则正在构建。另一面是,门槛更高、约束更严,灰色套利空间被持续压缩,轻巧钻空子的时代结束。


新规将为所有本分经营的餐饮商家筑起的护城河。谁能在透明中赢得信任,在规范中跑出效率,谁就能在外卖下半场获得更多筹码。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