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城市回老家,才发现小城市根本没有广告行业
一、杭州-黄山
原来在一线城市的广告公司做AE,现在在县城超市活动部门负责宣传传播。大家都问我原来的职位是什么,我回答叫AE,中文叫客户主任,从此同事们都非常尊重我,照顾我。背后都说主任是一个很大的官了,和县科级干部一样。
二、广州-东莞
一线城市的行业竞争太大了,转去二三线城市做商业活动,套用之前在广深做的那些方案,简直降维打击。市集活动随便想个“夏日出逃计划”“城市放空计划”标题,再配上多巴胺视觉配色,加上一场港乐音乐会,领导马上觉得高大上。
预算不多,但不会指手画脚。一线城市现在也没预算,还要自带KPI,人流量,会员注册,销售转化……还要各种比稿,基本就是价低者赢。有些甲方还总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改来改去,没落地都不敢想象最终效果。
三、北京-烟台
之前在国贸上班,大家通勤都快步走,很少有慢悠悠散步。现在回老家做文员,慢节奏生活太爽了。跟身边同事用老家话聊八卦活人感up,工作也不用钉钉,沟通一下就ok。
工作时间方面,北京广告业真是透支我的身体,所谓“弹性上班时间”,就是早10晚9点的固定时长。广告行业默认潜规则:必须加班,24小时待命,群里领导发话要收到之类.……现在早七晚五,虽然起得早但到点就走。如果不考虑工资的话,文员是不会心累的,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工资在小县城也够花,还能享受周末双休。终于不用因为写不出方案挨骂了。时间完全属于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四、北京-江西九江
在北京4A广告公司做了7、8年,负责华为、腾讯的品牌营销。之后回了老家,给一个本土餐饮品牌的20来家店做品牌管理。发现路子和打法完全不同,品牌负责人偶尔还要带着团队去街上发传单啊!一年营销预算不到10万块啊!
五、上海-成都
之前在上海做信息流,主要做ka客户。回来转做区域,正在适应中。发现同事韧性好高:普遍小几千的薪资,还要租房吃饭,有的还成家了,家里也没矿,短期内也看不到收入增长的明显节点,可能是川人特有的豁达吧。
成都发展靠资源比重大,早些年已购房且无房贷的可以回来,毕竟就生活而言还不错,户口也好解决。如果没有收入增加或者已购房产的锚点,只是想回二线,后续大概率还是会回一线拼。
六、北京-格尔木
不知道回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是开始了摆烂,还是说没有了上进心。以前上班通勤地铁+公交一个半小时都觉得很正常,现在通勤开车半个小时都觉得远。小城市的老板不见个三五回谈不成事,如果你们之间有共同的关系,那这事去趟ktv就可以。没有的话,你的背景和能力都只是幌子。
七、北京-西安
北京4年广告策划,来西安三四年,做过餐饮类、美陈类、政务类、接一线客户媒介类,目前在一个还算稳定的甲方上市公司品宣部,压力不大不加班,薪资情况在1w左右。
最大的感受是西安基本没有正经做广告的乙方。本土广告公司都是做会展、美陈、餐饮、政务以及摄影,都会自称西安top级广告公司。些许有“追求”的公司,会做文创 (但没什么水花) ,整体行业更“务实”且合作粗暴。员工福利不太规范,大部分没有公积金,双休很少,小公司经常出现裁员不赔偿而引起诉讼的扯皮事件。
本土客户更关注营业额,不太看重审美、创意、策略,一个凝聚乙方智慧的案子,最后都变成了客户已有想法的落地执行。 (尤其政务类客户,领导层层加码下毫无发挥空间,但他们预算多,对乙方来说比较稳定,获取这类客户基本靠关系,but结款巨慢需要天天催) 客户质量普遍不高,合作流程不规范,free时候还遇到直接失踪跑路的。
八、上海-长沙
以前在上海做 AE,只管报价报需求,10:30上班,7:30下班。回长沙后,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团队,策略是你媒介是你,内容还是你,还要做各种品牌触点的执行优化。更重要的是钱还没有以前多,早九晚九算正常下班,美其名曰你要做的全面懂得更多。
九、深圳-湖南
1)行业氛围更功利,不像搞创意的,更像落地执行公司。不关注创意,只在意转化,最终定版全由老板说了算。但凡强调创意,就会被批“不实际、太飘”,慢慢磨掉了做创意的积极性,整个团队氛围功利又急躁。我们组负责的酒类品牌面向四五十岁中年男性,标题往往又干又自嗨,更多追求的是大众性,而非social化表达。
2)一线城市流行创新形式几乎不可能,还在朋友圈发海报、H5抽奖这些老掉牙的传播方式。线下更没劲,文旅项目就请达人探探店,食品类就找主播直播,一点做广告的感觉都没有。
3)以前在深圳,公司会组织封闭式培训 (海边五星酒店两天一夜,内外部讲师授课) ,有系统的专业提升机会;而老家这边,员工“野蛮生长”,没有输入,只有输出。
4)加班强度、内卷程度超过了一线城市,且焦虑感更重——私人公司老板的压力直接转嫁到员工身上,压榨感明显。
5)习惯了中英文夹杂说广告术语,现在的同事经常听不懂还问你啥意思,还认为你是从一线城市回来装逼。
6)以前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团队敢直接怼客户。在老家,老板带头跪舔,还给客户垫钱,最后钱收不回来,倒贴钱都有。帮客户做内部汇报ppt是常有的事 (跟我们项目无关) ,老板直接拉群。
最受不了的,还是“一人多岗”。按文案招进来的,试用期却突然塞方案让我写。我想着新人多干点也正常,就接了。结果转正直接按策划算,工资却半毛钱没涨!拿着文案的钱,干着策划的活儿。后来又天天PUA我,让我再兼着AE的活儿,连执行都得干。
十、北京-天津
会展/地产 (甲方) ,大外宣文案岗,待遇比北京低10%~15%,免费食堂。听同事说以前好的时候,招创意人员按北京薪资标准,有一线城市履历优先。
地方官僚,啥内容都层层请示审核,经理-总监-总裁。从PR稿件、宣传物料都看,细到垃圾桶上的标识牌,一句“不好看”,设计出了十几版。经常已读不回,说不回就是不满意,具体咋不满意,自己猜。开会还有记会议纪要,格式为:xx总指示,xx总补充。设计作图布局要按照风水,例如LOGO要放在固定的位置,说大师给看过。
活儿比较杂,分工没有那么细致。有的领导没那么专业,让平面设计出3D效果图,让文案策划拟定合作等,老板要参加晚宴,还要写敬酒词。专业能力重要,但也不是特别重要……有些活动要给老板写发言稿,但是用词要注意,例如“莅临”要写成“立临”,以防不会读。
十一、广州-广西梧州
回老家广西梧州,成为了一个自由职业的广告人。
最初执念是进本地公司,但很快认清事实:观念、薪酬、工作模式差距悬殊,我以为专业换业绩时,人家只是呵呵一笑道业绩是靠骗保的真相。之后在家看书,写公众号,上网课,参加私董会。虽被割韭菜,也思考沉淀了“经验+专业+线上”的工作技能迭代,也树立了“不是做到最好才输出”,而是“合适就是最好的选择”。麻醉和说服了自己,开始了自由策划人模式。
前期靠刷脸找朋友,以营销咨询顾问身份陪跑1-3个月。到期又换下家,再干1-3个月。第一个月,盘点老客,提升复购率;梳理产品,调整推广侧重;优化传播作业,摈弃自嗨式广告宣传形式。一般来说,三板斧下来,不用额外增加推广费用,业绩增长明显。
第二个月,老板对我信心大增,愿意增加广告费,于是业绩还是增长的,只是推广成本增加了。这时候,要急流勇退了,因为三板斧抡完,存在的意义就是占成本了。这时候撤退,还能保持“业绩一来就涨,一走就缩”的IP形象,江湖流传哥的传说。
收费模式就是包食住的友情底薪+业绩奖金。业绩没增长就拿底薪。一个新员工的工资,可以雇到我这样的资深总监来干活。这样下来,我的客源有着落,我的收入够苟且,一年算下来,和在广州上班做牛马差不多了。这种营销咨询模式,不适合初创企业、小企业、专业部门不健全的企业。
这几年,我江湖游侠式游走在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南宁等地,创下了“51促销创收1200万业绩”“618活动五天800万”等实操案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姜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