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火锅江湖,“油水”已经不多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继潮汕牛肉火锅、贵州酸汤鱼火锅之后,各地又新开了一些“茶火锅”主题店。打开菜单,从锅底到菜,都茶元素拉满——老白茶菌汤锅、桂花乌龙千层肚、手打龙井黑虎虾滑,菜单读得又新鲜、又费劲。


吃完后,有人评:“茶的清香融入浓郁的辣汤底,吃完肚子不烧不燥”。也有人批评,“9块钱的茶淡的跟白水一样,茶的味道根本吃不出来,噱头大于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 火锅赛道已经高度饱和。 除了茶火锅,还有“水火锅”概念的店也登上战场,其实它们都不是新事物。火锅的时尚轮回转,当下这些“新物种”显示的只是火锅赛道“热辣滚烫”般的焦虑——想突围自救,但搞来搞去可能只是炒作一个概念,生命周期究竟会不会短如昙花,不需一年,就能见分晓。


在茶火锅里,茶依然是配角


在重庆火锅里,茶从来没有资格当主角,美食研究者潘达心里很清楚。所以上周末,当朋友发来邀请:“去试试茶火锅?”他下意识反问:“重庆火锅里,本来不就有茶吗?”


辣椒和牛油在锅中结块,年轻伙计提着老鹰茶 (四川石棉县特产) ,沿锅边缓缓倒下。这是重庆火锅店里最寻常的一幕,号称能去油解腻的老鹰茶,也被称为重庆火锅的灵魂,“咋如今也成了标新立异的噱头?”


但停了几秒,潘达还是答应了——毕竟,不是自己买单。


傍晚五点,他来到北京朝阳区青年路商圈,进到某家以“茶”作为卖点的火锅店。


店内新中式装修,茶元素充满每个角落。门口白瓷盖碗里放着乌龙、白茶、普洱……


潘达和朋友们选了一个鸳鸯锅,一半是“老白茶菌汤”,另一半是“茶炒牛油辣”,78元。另外还单点了份红茶,9元。


红茶有两个作用。顾客单喝,取代传统雪碧或可乐。还有就是给锅底加汤时,可以倒这个红茶。


另外潘达还点了这家店的特色菜——古法茶香牛肉丸。


一顿大快朵颐,潘达得出了“初探茶火锅”店的结论。 “味道既不重庆火锅,也不茶。”  锅底总体而言不够浓、不够麻、不够辣,古法茶香牛肉丸也像忘了放茶。


茶的味道,看来不是辣的对手。


结账时200多元。吃的不尽兴,潘达印象最深刻的,反倒是火锅店推出的点评打卡送刮刮乐。这已是时下新火锅店招揽顾客的最常见手段,邻桌抽中150元代金券,而潘达只抽到几块茶糖。


同一刻,三里屯 SOHO的另一口茶火锅正咕嘟作响。晓飞和朋友来到相同品牌另一家店,点的锅底,也是一半是老白茶菌汤,另一半是茶炒牛油辣。


不同的是,晓飞点的菜,更加“茶味”、也更加精致。从茶香毛肚三脆卷 (68元) 、桂花乌龙千层肚 (52元) 、绿茶流沙蛋黄麻将 (48元) 、大红袍熏三线肉 (38元) 到抹茶破冰鸭肠 (42元)


晓飞“揶揄”,这年头要在火锅店里读懂一个菜单,估计得读博。


晓飞很关心传说中的茶火锅究竟是个什么味道。她夹起一条千层肚在“清汤”中涮了几秒,尝到一丝淡淡的茶香;换到红锅里,结果茶味像在牛油里溺亡,不留痕迹。


她原以为品牌能找到平衡,但打着茶特色的重庆火锅,红锅里却尝不出茶味——像两个毫无交集的人,被硬拽到一个桌上。


“本质还是‘一锅两制’,你以为东方树叶熬成了红油,其实还是大家各过各的。”晓飞说。


水火锅也来凑热闹,背后是火锅降本逻辑 


比起茶火锅几家门店的热门,水火锅似乎更红一点。


水火锅以“油更少、能汤泡饭”为卖点。它“热”,热在话题和排队人数;它“淡”,淡如水,然后“水到极致”。硬要说,火锅也是水火锅——只是多了点咖啡因。


在北京,一些“水火锅店”也开进了游客聚集区。王府井的一家水火锅店,客单价90元。可能因为用水多了,油就少了,它比茶火锅平均130元的客单价还要便宜不少。但是看菜品,似乎又和任何一家火锅店的锅和菜,没啥区别。


只是服务人员会强调,“油汤可以喝”。有消费者评,“能吃。”有消费者则说,“一口下肚,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好了。”


和茶火锅一样,水火锅不是个新鲜事儿。回溯到 80 年代,重庆火锅的主流锅底就是水火锅,那是一个食材有限的年代,牛油并不普遍,鲜美的骨汤才是底味。


后来,经济发展推高了油所占的比重,浓郁、厚重、热辣滚烫。食客也习惯了那种一入口便占据味蕾的强烈刺激感。


现在,上世纪尘封在深处的记忆,被重新挖掘回舞台——七分汤、三分油。过去是物资所限,如今被讲成“清爽、本味、养生”,还能喝汤、泡饭。摇身一变,成了都市餐桌上的健康之选。


人均90元还不是地板价。一些“网红店”甚至把锅底定价压到个位数,人均五十元就能结账离开。


有业内人士评,表面上,各种茶火锅、水火锅,借着文化与消费的转向赢得了好感。但背后,还是“水”主导的成本逻辑在推动。


在餐饮“拼夕夕”的时代,成本控制成了头等大事——牛油首当其冲被“砍”了一刀。一般,牛油锅底的原材料和熬制成本占比可达 25%~30%,改成“三分油七分汤”,成本瞬间压到 10%~15%。


有火锅行业从业者算过一笔账:单店每月牛油支出减少 3 万元,蘸料从 20 余种精简至酱油、葱花等基础款,人力成本可下降 18%。如果再把水火锅的汤底延伸到麻辣烫、泡饭等关联产品,单店坪效有机会提升 30%。


然而,30% 的数字只是理论,前提还是顾客得买单,而这关键,还是又回到了辣。


口味的成瘾性依旧牢牢握在重口那边——牛油的厚重、麻辣的刺激,是清汤难以完全替代的快感。健康标签虽动听,但顾客最终只会为“好吃”反复买单——哪怕“不健康”。


为了填补味觉的空缺,这些茶火锅、水火锅商家开始在流程和场景上做文章:“先喝汤、再涮菜、最后泡饭”,多了一点仪式感,让顾客觉得自己买到的不只是火锅,而是一场特别的生活方式体验。


然而,这些设计撑得住短期的新鲜感,却撑不住长久的复购。


低价、健康、打卡话题、养生叙事,构成了水火锅的“四件套”营销外衣,但真正能刻进味觉记忆的,依旧是锅里的风味——而这恰恰是当下行业创新,最薄弱的环节。


内卷的火锅江湖,“油水”已经不多


水火锅不仅是一种锅底,更像是整个行业的缩影——汤面沸腾,油花稀薄。 热闹的表层下,火锅里的“油水”已经所剩无几。


2025 年,怂火锅 (2019年成立,隶属于九毛九集团) 一季度、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分别下滑 24.2% 和 14.3%;呷哺集团上半年亏损近 1 亿元;海底捞上半年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6亿元,同比下跌13.7%。


行业早已进入“高密度饱和”状态——一二线城市的商圈几乎找不到没有火锅店的角落,低线市场的增量红利也被过早透支。


曾经依赖味型研发、底料配比、独特服务体验来吸引顾客的差异化打法,如今已不再稀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可以在数周内批量生产一整套“新品牌”。


从锅底、菜品到装修、餐具,全链条打包交付,连桌布花纹和菜单设计都能一比一还原。 “个性”在生产线上被磨得千篇一律。


营销也走进了“剧本化”循环——开业前请探店博主拍短视频,配合限时折扣、打卡送券、抽奖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制造一波排队热度。热度一散,消费者面对的依然是无法分辨的品牌体验。


竞争壁垒在系统化供应链与可复制营销的冲刷下崩塌,价格战此起彼伏,客单价一再被压低,去年9.9元火锅大行其道,没钱赚的加盟商批量退场。


在这种过度竞争与同质化交织的赛道中,真正能突围的品牌寥寥无几。于是,“奇怪的创新”开始不断涌现,诸如茶火锅、水火锅那般。


但最终留下的,不是引领变革的火锅革命,可能是一批批昙花一现的短命品牌,以及一个愈发拥挤、愈发光怪陆离的火锅江湖。


潘达和晓飞两个陌生人,对茶火锅都有点悻悻然。潘达吃完后,几乎对茶火锅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印象。


潘达下了楼,只见店员招徕路人“打卡收藏”,一叠刮刮卡在手里翻得哗啦响。“每日一百张”的进度播报从对讲机传来。茶火锅要登上下一轮热门榜,看起来问题不大。


晓飞只对茶火锅店里的网红甜品——“手剥山竹茉莉雪冰”念念不忘,她足足等了一个半小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真故研究室 ,作者:谦昂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