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后,小城酒店餐厅为谁亮灯?
一
上周,东北老家一家外资连锁五星酒店品牌销售负责人Alice突然在微信上小窗我。
“姐,最近家里有人结婚、升学、谢师、满月随便啥事,都来我这啊,打七折呢。”
我盯着那行字,想起离家多年已经和她快断了联系。
Alice在我的印象里, 一直是那种不用发圈拉客也能把业绩做得溜光锃亮的人。
以前聊天,她最多跟我抱怨后厨晚班不靠谱,或者哪个活动现场又有熊孩子乱跑,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她会拉下脸,挨个翻通讯录喊人“来吃顿饭帮帮忙”。
我问她:“怎么想起我了?”
她隔了好一会儿才发来一个哭笑的表情:“压力大呗,能问的都问了一圈,之前刷到你们写的《 国内五星酒店纷纷卷地摊,什么信号? 》,我寻思业绩要是完不成,是不是也得让我们去摆地摊啊?”
听她哭惨,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好奇,毕竟每次过年回家,看见那栋高高在上的酒店都觉得是我们这座地级市的地标建筑。
小地方一直缺国际品牌,这家酒店开业至今一直是城市名片,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大堂那种气派,都要先拍个照发朋友圈。
由于稀缺性,我以为她们生意没啥可担心的,毕竟竞争对手少得可怜,顺风顺水才对,哪想到也被“禁酒令”一锅端了。
我问她:“影响是从最近开始的吗?”
她发了一连串语音,声音听着比以前干涩许多。
“别提了,你们北上广深那些酒店,起码有高端游客、网红打卡还能缓冲一下‘去酒桌化’。”
“咱这小地方不行啊,地级市又不是旅游城市, 平时最大的客户就靠体制内,公职接待、走访宴请,都是他们撑着。 ”
“新闻里‘公职人员违规吃喝’上了中纪委网站首页,谁还敢吃?谁还敢请?一夜之间全没了。”
她停了两秒,补了一句:“不光他们, 地方国企、银行的饭局也都消停了。 以前,一个项目搞定,先请一顿大餐,飞天茅台一晚上能干掉半箱。现在谁都怕,干脆不搞了。”
“那现在怎么办?”我问。
她说:“先撑着呗。我们还算好的,至少有点底子,靠Spa、客房、婚宴拉一拉流水,可那些二三十年的老店、以前最火的私人会所根本扛不住,真是‘一刀切’下来,连余震都能把人拍翻。”
我隔着屏幕,似乎都看到她在办公室里一边盯着空空的包间预定表,一边琢磨明天还该给谁发信息。
过去她眼里最不重要的零散散客,现在竟然成了救命稻草。
她最后和我说:“姐,咱这个地方啊,盛宴散得比谁都快。”
二
体制内精英们不来吃饭,Alice回顾往昔不胜感慨。
她说,曾经,大哥们一桌人均两三千往上,白酒香烟随便上,婚宴反倒成了锦上添花的加分项。
现在倒好,体制内全撤了, 婚宴变成救命稻草。
Alice叹口气,“毕竟人家结婚总不能全在家里摆酒,但问题是,婚宴只集中在三四个月,而且讲真, 溢价每年都在降。 ”
她给我举了个例子:最近,一场“婆罗门婚礼”,几家酒店拼命抢,谈价格跟抢矿似的,谁都不肯松口。
而那些婚宴新客一进门先把预算写在脸上:“你要嫌贵我就去隔壁海鲜酒楼,反正菜都差不多。”
小城市酒店人的心理防线正在一点点崩溃,完全沦为买方市场。
“那除了婚宴呢?”我问。
“还有家庭宴请呗。”Alice说,“ 升学宴、满月宴、老人过寿,咱们东北讲究人情往来, 三百块一位,凑合吧,毕竟有总比没有强。”
在她的叙事里,我稍微估算了下,一桌算下来,酒店毛利怕是还不如以前“黄金宴席”的半瓶茅台。
“虽然账单没以前好看,但好歹有人来吃。”Alice安慰自己。
更有意思的是,朋友聚会成了酒店餐饮生意里最温情也最不靠谱的部分,同学会、战友会、老乡会,也成了老家酒店、高端餐厅的兵家必争之地。
我又问:“那年轻人呢?现在不是都讲究仪式感?打卡?”
Alice“嗤”了一声:“讲真,咱小地方的年轻人也有打卡需求,小红书、抖音本地KOL种草的‘五星级自助餐’,确实能吸引一拨人来拍视频。”
但问题是,她们吃得是挺讲究,灯光一打,食物也好看, 可这种消费只能来一次,打完卡就走了,复购率感人。
她说,为了把“看上去高级”这张脸尽量维持住,酒店也费尽心思。
中餐厅推出平价套餐,婚宴让利,自助餐打折,甚至还搞起了亲子周末游,推客房搭配儿童餐,“只要你来住,我们就送你两位自助,顺便把娃喂饱了。”
听上去花样很多,其实就是在尽可能弥补体制内退场留下的巨大窟窿。
“Marcom部门 (市场公关) 压力比谁都大。”她说,“以前是奉领导命糊弄事,现在是和销售业绩挂钩,天天追着我们问卖得怎么样?”
说完,她又发了条语音:“你说我们这帮人,平时都觉得自己在最好的酒店工作,不愁生意。结果现在才发现, 五星级也不过就是牌子,真要没人买单,一样抓瞎。 ”
听她吐槽不断,我一时竟接不上话。
三
体制内退场,婚宴价格下探,打卡消费不稳定,怎么看,五星酒店餐饮这条路都没有多少转机。
可聊着聊着,Alice又说:“不过最近,我又觉得风向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她发来一条链接,是那条“重庆荣昌书记下馆子请客”的新闻。
曾经靠“荣昌卤鹅”上过热搜的书记高洪波坐在饭桌前,笑眯眯地说: “要带头消费,带领消费。”
两桌人吃得热热闹闹,他还特意把2000块餐费提前转给老板,结账的时候,店主退回了多收的部分,最后那张小票,显示实际消费是1108元,还特意“抹零8块钱”。
“这要搁上个月,谁敢这么高调请客?”Alice感慨,“现在倒好,书记都亲自下馆子了,带头恢复烟火气。”
文章一出,立刻上了热搜,评论区有人调侃:“体制内的消费开了第一枪。”
也有人认真分析: “要分清‘违规吃喝’和‘正常聚餐’,不然餐饮行业真的要冻死。”
Alice说,这事在她们行业里就跟一阵风,很多酒店经理都在私下讨论:“是不是意味着这波政策要开始松一松了?”
此后,人民网和新华网也先后发了评论文章。
人民网锐评那句“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直接把点子挑明了:整治要精准,别搞一刀切;该自费请客就请,该正常聚会就聚。
新华网更直接,文章标题叫《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
官媒集体下场造势后,Alice说,她能明显感觉到近期有些人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了。
那些曾经噤若寒蝉的老客户,最近偶尔也来过来吃顿饭,只是不要发票了。
“虽然一桌下来花不了上千块,跟过去动辄几千上万的大单没法比”,但她觉得“至少证明一部分客群在慢慢回流。”
“刚开始大家怕风头太紧,什么都不敢动。现在地方领导带头吃饭,央媒也表态,慢慢有人肯先试了。”Alice说,“哪怕账单没以前厚,但起码好一点嘛。”
她把近期的变化总结成一句话:“上个月我们像等天亮,这个月起码看到远处有灯了。”
也许未来,五星酒店不会再回到以前那个靠体制内包间撑起的盛宴时代,风向也不会立刻变暖,但只要有人愿意点第一桌菜,这灯,就不至于彻底熄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旅界 (ID:tourismzonenews) ,作者:需要铂金包的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