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是我选拔人才时重点考察的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张琨随笔 ,作者:张琨,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职场中,令人放心的合作莫过于:你将一项任务交托出去,对方不仅按时完成,还给出了高质量的反馈。即便无法完成,也会及时反馈,说明原因和后续方案,无需任何催促。
而另一种场景:任务交出时,对方拍胸脯保证,但若不主动跟进,这项任务可能就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背后正是职场能力高低的巨大差异。
拥有将任务“闭环”的能力,是成为一名专业管理者的关键门槛。 也是我在选拔人才时重点考察的能力。
闭环,不仅仅是完成工作本身,更是一种可靠性的承诺和结果预期的管理。它意味着从任务开始到结束,你始终掌控着项目的脉络,并确保最终成果能顺利交到下一环节手中。尤其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这种能力尤为关键。它决定了你对团队的掌控力,也决定了团队的执行效率。
一个事事有反馈的习惯,能有效减少信息差,避免重复劳动,将团队的精力聚焦于解决真正的问题。 这种责任感和主动性,是建立个人职业信誉的基石,也是团队顺畅协作的润滑剂。
既然闭环如此重要,为什么许多人却难以做到?为什么很多人做事是“催催动动,摸摸转转”,缺乏主动性,缺乏为整个工作结果负责的能力?这并非总因为懒惰或敷衍。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对任务全貌的理解,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偏离目标或遇到困难时无所适从。其次,是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习惯于被动等待指令,而不是主动寻求反馈和支持。
同时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实现闭环的能力,也需要领导者共同创造环境。 一个只顾“拍脑袋”做决策,却不给出清晰任务目标、不提供足够资源、不关心执行过程的领导者,其实是在切断团队成员实现闭环的通路。在这种环境下,下属即使有心,也难以将任务真正“闭”上,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从被动地“完成点状任务”到主动地“实现工作闭环”,是个人职场能力的一次质变。
对于个人而言,这要求我们主动与任务发起人确认:任务的目标是什么、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交付时间是何时、遇到困难该如何寻求帮助。在执行过程中,即使遇到障碍,也要及时反馈,而不是等到最后期限才交出一份未完成的工作。对于领导者而言,实现闭环是为团队创造一个清晰、透明且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你需要提供明确的指令、合理的资源,并在关键节点进行必要的指导,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序推进。
“闭环”是职场能力的分水岭 。它不仅体现了执行力,更体现了责任心、沟通能力和对结果的把控能力。养成这个习惯,你将从一个被动接受任务的执行者,蜕变为一个主动创造价值、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无论你的职位高低,掌握这项能力,都是打开职场新大门的钥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张琨随笔 ,作者:张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