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雨医生一直“黑”到阿里健康,看空移动医疗的人正在错过哪些机会?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从春雨医生一直“黑”到阿里健康,看空移动医疗的人正在错过哪些机会?

文 | 医药作家、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 刘谦


人红是非多,上周末又被题目“血淋淋”的文章刷屏—— 《阿里健康被判“死刑”,九成移动医疗或成炮灰》 ,都是死啊炮灰啊,比叙利亚战场还血腥,想想我们做移动医疗的真命苦。


移动医疗是所有互联网+产业遭骂最多的一个


移动医疗早就很多热心的专业人士被黑出翔了,半年前也是个周末,一篇匿名的文章 《论春雨医生的倒掉》 ,题目和文风向鲁迅先生一样秋风扫落叶,让大家真心以为作为行业旗帜的春雨医生真的倒掉了。好在大家回过神来发现文章观点牵强,春雨医生后来也继续融资做大,围观的群众才慢慢散去。


时隔半年看到同样风格的文章流传,才发现自媒体写畅销文章其实很简单:XXX公司 (名头越大越好) +倒掉或烂掉或卖掉或死掉 (越彻底越好) ,读者心里害怕手一哆嗦就给转了,什么低钠盐就是送命盐,支付宝绑卡会倾家荡产,阿里健康被判死刑……


这些文章喜欢用吓人的标题来勾引你,再摆出专家派头郑重地告诫你,内容貌似有数字有道理,但内在的逻辑悄悄误导你。比如这篇 《阿里健康被判“死刑”,九成移动医疗或成炮灰》 说的电子监管码运营权被收回已经是两个月前的旧事,而且阿里健康在监管码上收入很少,就算收回了也还有云医院、天猫医药馆、医药电商等优质业务,移动医疗第一集团的地位还是坐得稳当。


至于九成移动医疗会成炮灰的说法也有问题,互联网创业从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启动项目多,能成的项目少之又少,哪个行业都不例外。几百家打车APP最后只剩一家,几千家团购公司也只剩一家,医疗因为有专科壁垒,剩下的比例或许会高一些。 就算没能坚持到最后上市,创业者没花国家一份钱,自己长见识,怎么就成了炮灰呢?


移动医疗是所有互联网+产业遭骂最多的一个,悲惨遭遇也就比骗人的P2P强点,虽然它秉承了互联网界用户至上、补贴到死的优点。融到钱有人说你没用户,有用户问诊了就说你不安全,做点安全的挂号支付就说你没技术,想做大数据又说你没收入, 做点有收入的加号转诊又说你不合法。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跟中国医疗体制的局限分不开


医疗是高度管制的,算不上市场经济,政策法规也是一副但求无过的心态。公立医院垄断优质资源,没动力借移动来提高效率,而且还给医生、处方和医疗数据加上锁链。僵化的医保和萎缩的商保粉碎了移动医疗最后的梦想,没有支付者医疗难以移动。医疗行业又天生保守,自然跟野蛮生长的移动医疗保持距离,像春雨和阿里健康这样不学医的外行人就更不受待见。


当然移动医疗屡屡被黑,自己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一哄而上,大量烧钱,技术粗糙,缺少黏性,不懂医疗,迷信模式,一切初生火热的行业典型毛病都有。我也批评过阿里健康在医药电商上急躁冒进,轻视行业规律, 错失了电子监管码这一步好棋,但是诚意的批评不同于恶意的诋毁。


中国移动医疗的机会在哪里?


中国需要移动医疗,艰难前行的医改更离不开移动医疗,盲目看空移动医疗的人重复地犯着如下的错误,全盘相信他们就会错过你的机会。


1、静态地看待政策、模式和技术,移动医疗确实还难以廉价地实现医学级诊疗,但差距会迅速地为技术进步抹去


手机上看病被当做笑话,但不久的未来连上各种可穿戴的医疗设备完全可以移动诊疗,云血糖、心电、呼吸、眼底检查和智能马桶床垫等设备成本显著降低,四五年内实现医疗工作站的家庭化并非不可能。去年糖尿病APP就是输个血糖值推几篇文章,今年手机就可以动态连续监测还能预测血糖变化。


跟去年相比,我们看到的移动医疗项目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几乎成了标配,单纯做平台跑流量的项目已经在退潮,越来越多项目开始于线下医疗深度结合。国家都强力推动的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医疗数据共享、医生多点执业、商保体系建立等政策,都非常利于移动医疗发展。


2、移动医疗主战场并不是在大医院进行高精尖诊疗,而是基层医院和小病慢病管理


移动和远程医疗是解决优质医生资源匮乏的主要技术手段, 没有移动医疗打底的分级诊疗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大医院或大专家看不上它并不是多大个事,移动医疗在基层医院更受欢迎已经证明这一点。对于诊前的精确分诊、诊后随访、慢病管理都是移动医疗拿手好戏,传统体制几十年没做到的事还需要新技术来解决。


3、忽视中国经济与医疗大环境的要求,如果移动医疗能用30%的费用达到线下诊疗80%的效果,本身就是巨大价值


日益老化的中国肯定无法承受高涨的医疗费,利用移动和智能技术来减少人工依赖,通过医疗数据共享和医药电商来降低成本,依靠预防和慢病管理来减少总体支出。


移动互联网已经重塑了很多行业生态,没有那个行业能脱离移动谈未来,医疗也不会例外。否定新事物只需要本能,挑移动医疗创业公司的毛病很容易。有些人是因为利益受损而反对,有些人是看不懂的就反对,有些人则是害怕变化而反对。近十年徘徊的医改已经证明,靠公立大医院和大专家救不了医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从下而上医疗资源重组才能带来新气象。


刘谦(医药作家 ,微信号rogerjx72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刘谦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5963/1.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虎嗅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